本文目录一览

1,哪位好人能帮忙下载这个PPT啊

已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s6LthjoIZruXVFxwOgbIGw 密码: dikw
人民教育出版社 http://www.pep.com.cn/这个网站是针对教材 东西很全

哪位好人能帮忙下载这个PPT啊

2,怎么定义学会了

得看“传授体”是什么,“学会了”就是某一时间段内不能再从传授体(人/书籍/可定义范围)接收有意义的信息或方法的一种状态。
援引一张图<a href=" http://www.informationisbeautiful.net/2010/data-information-knowledge-wisdom/"> http://www.informationisbeautiful.net/2010/data-information-knowledge-wisdom/表现的是 DIKW 体系。<a href=" http://en.wikipedia.org/wiki/DIKW"> http://en.wikipedia.org/wiki/DIKW我会把其中的 Wisdom 定义为「学会了」。
“学会了”在网络上基本已经变质(或曰:贬值?)为:看懂了。其实还差得远呐。
曾子曰,会者不难。。。如果这个新领域中出现的新任务你觉得能够完成,就可以觉得自己学会了吧。
“学会了”的定义有些类似“吃饱了”,在特定的场景和时间下才有解释意义,从长远角度看,这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像吃饱了-又饿了-吃饱了-又饿了……所以才有学无止境的说法。
这个假定年那饿。帮发就可以的饿。很多办法就可以

怎么定义学会了

3,关于助听器的一些问题

助听器名目繁多,但所有电子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任何助听器都包括6个基本结构。 1.话筒(传声器或麦克风)接收声音并把它转化为电波形式,即把声能转化为电能。 2.放大器放大电信号(晶体管放大线路) 3.耳机(受话器)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即把电能转化为声能)。 4.耳模(耳塞)置入外耳道。 5.音量控制开关 6.电源供放大器用的干电池。 助听器除有上述6部件外,大多数型号的助听器还有3个附件,或称3个附加电路(音调控制、感应线圈、输出限制控制)。现代电子助听器是一放大器,它的功能是增加声能强度并尽可能不失真地传入耳内。因声音的声能不能直接放大,故有必要将其转换为电信号,放大后再转换为声能。输入换能器由传声器(麦克风或话筒)、磁感线圈等部分组成。其作用是将输入声能转为电能传至放大器。放大器将输入电信号放大后,再传至输出换能器。输出换能器由耳机或骨导振动器构成,其作用是把放大的信号由电能再转为声能或动能输出。电源是供给助听器工作能量不可缺少的部分,另外还设有削峰(PC)或自动增益控制(AGC)装置,以适合各种不同程度耳聋病人的需要。 耳内、耳道型助听器的工作原理 耳内型助听器依其外形特征可以具体分为:耳内型(英文缩写ITE)、耳道型(英文缩写ITC或CC)、迷你耳道型(英文缩写MITC)、隐形深耳道型(英文缩写CIC或TYM)。但由于它们都是戴于耳内的,所以也简称耳内型助听器。 耳内型助听器的特点:适合个人的耳朵;容易戴入或取下助听器;充分利用外耳的声音收集功能;配戴舒适;比较不引人注目;可以正常方式来使用电话:在你睡觉时也可以配戴;可依你的听力需要来定制耳内型助听器。 助听器的基本结构包括传音器、放大器、耳机、电源四个主要部分。助听器把声音信号 转变为电信号(电能)送入放大器,放大器则将输入很弱的电信号放大后,再传至输出换能 器,输出换能器由耳机或骨振动器构成,其作用是把放大的强信号由电能再转换为声信号( 声能)或动能输出。因此,耳机或骨振动器传出信号比之传声器原来接收的信号强多了,这 就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弥补听觉障碍者的损失 这种东西一般是 专卖店 多少钱你上这个网站看看 http://product.pcpop.com/default.aspx?Dummy_ID=9&IngressID=hearing_aid&BrandSN=00000&RefUrl=http%3A%2F%2Fwww.baidu.com%2Fs%3Fcl%3D3%26wd%3D%25D6%25FA%25CC%25FD%25C6%25F7%25B6%25E0%25C9%25D9%25C7%25AE%26fr%3Dikw1000&BackUrl=http%3A%2F%2Fproduct.pcpop.com%2Fhearing_aid%2F00000_1.html

关于助听器的一些问题

4,知识和经验有什么区别

知识能反复验证,不会出现反例,发现了反例就可以推翻。严格的说只有自然科学的知识真正满足这些条件,一般由新的测量或实验方法来推进知识的改变。在社会科学领域,知识更多是学术权威达成共识的一些概念、判断和推论,依靠的一群人的意见,取交集。经验有很多是无法反复验证的,因为经验很多不能标准化,不能测量。从可交流性上看,知识和经验不同。知识能够存在于文字记录之中,经验则大量存在于非书面信息中。由于能转化为清晰严谨的语言,知识能存在于两个个体之间,互相理解,没有歧义;经验往往不能用清晰严谨的语言表达出来,不能存在于两个个体之间,大量经验只存在于单个个体的头脑中。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 2011 年 1 月的某天下午,我和周源、胡维不知为何在会议室里长时间的讨论知识和经验二者的异同。结果有趣,在中文语境中,我们都认为经验和知识是两个不一样的东西,经验的抽象级别似乎更高,因为知识可以学习,经验不能 —— 例如,一个钳工教给你他多年经验,你肯定无法立即将这些经验融入到身体中,而且,你要懂得这些经验,还需要掌握钳工知识。但查了英文词典后,知识和经验分明的界限又模糊起来,Knowledge 在谷歌英文词典中的解释是 :Facts, information, and skills acquired by a person through experience or education; the theoretical or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of a subject那么,经验是知识的子集了。知识的另外一个子集是理论教育。或许知识和经验,在中英文语境中的定义本就不相同。那天下午的情景,似乎是三个中国男人在热切的探讨发源于欧美的词汇,但是这两个词汇漂洋过海,逐渐演化,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可能已经不同了。
知识是对事物的客观认识,具有普遍性,可能是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也可能只是概念化的通过其它途径了解到。经验既可以是经过实践以后的知识,它同样具有普遍性(能够被大家认同和学习),也可以是自己根据自身的特点实践、总结出的做人做事的方法,个人针对性比较强,别人不一定适用。知识和经验都可以是主动性的获取,或被动性的通过某个经历学习到。
前两点是同意上面的总结,后两点是个人想法:1. 经验是个人化的,知识的普遍化的,一切知识的最初源头都是来自人的实践经验。2. 知识是理论化的,可被方便、快速传播的,学校教育是最典型的方式。3. 经验本身是无法直接迅速传授给另一个人的,我们通常所说的「传授经验」其实是传授「经验的总结」,如果按照 DIKW 模型(http://en.wikipedia.org/wiki/DIKW),它应该属于知识(K)的部分,但这仍然是知识中最精华、最接近经验的部分(应该位于 K 层的顶部),也是最容易被内化成为个人经验的知识。4. 还有一类知识,是通过书本或其他理论学习的方式获得的,但因为传授的人本身并没有亲自实践和验证的经历,所以在传授过程中会偏向于枯燥。这类知识位于 K 层的中下部分。优秀的老师和差劲的老师的差别,往往就是前者更像是在传授经验(的总结),后者更像是在传播信息。
知识的“知”应通已知的知,强调囊括的(正确)内容。知识的“识”应通见识的识,强调预测推理分析总结的能力。所以“知识”的概念覆盖很广,经验应该也在其中(经验既经历和体验,可以是一种知识)。换而言之,经验是一种接近实践的知识。可再现和可证伪是科学的特征。科学也是一种知识。而且,科学也可以是一种经验,没有完全搞清楚一个问题之前也经常弄一些经验描述。(经由科学表述的经验同样可以是可再现和可正伪的。)英文的话更清晰些:Knowledge:知识( know 加名词后缀,已知的都已经囊括)Experience:经验Theory:(科学)理论Why is experience the best kind of knowledge?Beyond Sensory Experience - Number Theory.

文章TAG:哪位  好人  帮忙  下载  dikw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