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求照相机景深数据的计算公式

你到我的空间去看看,我新写了两个文件,是关于景深的,公式里面也有. http://hi.baidu.com/lirong715/blog/item/476571d4a66dffce51da4bfb.html 看了还有什么问题,你在空间里留言。

求照相机景深数据的计算公式

2,摄影艺术中景深和焦深是什么意思

焦深就是指在保持影像较为清晰的前提下,焦点沿着镜头光轴所允许移动的距离。与光圈成反比;摄距成反比;镜头焦距成正比。焦深是针对影像得焦平面可允许移动的距离而言的;景深则是针对被摄物体能被记录的较为清晰的范围而言的。焦深很大程度上与相机的制造有关,景深在很大程度上与被摄物体的再现有关
焦深(简单的说):镜头的像平面两边的成像清晰范围。 焦深从像平面前开始,到达像平面时汇聚的光锥形成最小程度的弥散圈,然后在像平面背后发散光锥延伸到焦深开始时同样的直径上时而消失,它的深度很小只为一英寸的百分之几而已。因此焦深所提供的调焦宽容度很小。 景深:在镜头前方(调焦点的前、后)有一段一定长度的空间,当被摄物体位于这段空间内时,其在底片上的成像恰位于焦点前后这两个弥散圆之间。被摄体所在的这段空间的长度,就叫景深。换言之,在这段空间内的被摄体,其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这段空间的长度就是景深。 下面是景深的计算公式。其中: δ——容许弥散圆直径 f——镜头焦距 f——镜头的拍摄光圈值 l——对焦距离 δl1——前景深 δl2——后景深 δl——景深 前景深δl1=fδl2/(f2+fδl) (1) 后景深δl2=fδl2/(f2-fδl) (2) 景深δl=δl1+δl2=(2f2fδl2)/(f4-f2δ2l2) 从公式(1)和(2)可以看出,后景深>前景深。 以上是理论上的一些解释和分析,将深奥的道理讲简单一点,本人认为可以这样理解:使用同一焦距的镜头时,当物距越近,要调节镜头到成像平面的幅度越大,当物距较远时,需要调焦的幅度要小得多。如拍10米以外至无穷远的物体,使用标准镜头的话,几乎无需调焦。而当改拍10米至1米内的景物时,镜头需要不断地调焦才能保证清晰。这就是前景深小于后景深的道理。而焦深你可以想像为成像的光线束是一个锥形,而锥形顶点的前后相同范围内的弥散圈大小自然是一样的。

摄影艺术中景深和焦深是什么意思

3,怎样计算超焦距时镜头的景深范围

你好~超焦距的运用多在以前自动对焦还未普及的时候,新闻记者常用超焦距来抓拍人物。然而现在自动对焦几乎弥补了这一点。拍摄风景通常都是用小光圈,甚至F16以上,架脚架,完全不用考虑超焦距这个问题。 为了大家一同普及摄影知识,我还是把计算公式表发出来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后景深 > 前景深。 由景深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景深与镜头使用光圈、镜头焦距、拍摄距离以及对像质的要求(表现为对容许弥散圆的大小)有关。这些因素对景深的影响如下: (1)、镜头光圈: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镜头焦距: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拍摄距离: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使用景深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完整地计算一张景深表,供我们日常摄影时便查(因为计算较为繁复,你是不可能在现场临时计算的),但是有的书籍中有是也提供现成景深表,下面就是书中提供的景深表,(这是尼康公司为尼柯镜头提供的)供大家参考。 超焦距 (Hyperfocal Distance)定义:在摄影镜头的焦距和光圈均已确定的前提下,能够获得最大景深时的摄影物距,称为在这个焦距和这个光圈下的超焦距。 以上是超焦距的定义,看起来有些费解,另外,超焦距又有什么用呢?为了说清楚,我们就使用上面的景深标 尺来讲述一下: 图一:这个景深标尺,我相信的一看就懂:目前对焦是在2M上,你看不同的光圈值两边各有一根指示线,这两根线指示了该种光圈在距离2M时的,前景和后景的清晰范围。比如:如果用了F=11的光圈,清晰范围大约在1.5-3M。 图二:这是镜头对焦在无穷远的情况,如果照风景,用光圈F=16,你可以看到大约在4.5M以外都清楚。 图三:图二的这种对焦情况不是最好,因为这时的后景深就没利用上。 如果我们对焦在4.5M上,这时我们可以发现仍然用光圈为F=16时,那就用上了F=16的后景深:后景深指示线对在无穷远上,这样对焦既保证了无穷远处的清晰度,而前景深指在2.2M处,清晰范围比图二前进了2M多,得到了最大的景深。这就是“超焦距”对焦法,而4.5M这个对焦位置称呼超焦距。 超焦距的方法在抓拍时常用,因为在我已知的范围内(比如上面说的2.2M以外),就不用对焦了,抓了就照,可以抢时间,抓镜头,同时也保证了清晰度。所以新闻记者等是比较爱用的。 超焦距距离的计算比较繁,所以如果你的镜头上附有景深标尺的话,在对焦时将你选用的光圈值的后景深线对准无穷远,就可以了,不必计算,使用也方便。这也是镜头上带有景深标尺的一个很大的用途。 当然在没有这个标尺时,我们最好借助与景深表或转盘式的景深标尺这个工具了。

怎样计算超焦距时镜头的景深范围

4,摄影中的成片是什么意思

是指拍了以后,照片经过PS或者LR等软件进行深度完善。色差、饱和度、对比度、各种瑕疵都处理好了,效果很好。释义:1. [take a photography 照相摄影留念2. shoot a film 拍电影全景摄影简介:摄影是一门随着传统摄影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的摄影应用科学,它以摄影光学、摄影化学和电子技术为基础,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拍摄体系。
是指拍了以后,照片经过PS或者LR等软件进行深度完善,比如色差、饱和度、对比度、各种瑕疵等的修复,达到照片几乎完美,看起来非常自然得体。或者说照片已经可以作为一幅画的感觉裱起来挂在墙上了,如果你觉得照片足以裱起来挂在自己家的大厅那就说明基本上可以了,如果你觉得照片可以挂在酒店大堂的话那就更加完美了。…… 不过,照片的风格多种多样,具体需要根据客观因素去定需要的风格。
景深是指在摄影机镜头或其他成像器前沿着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器轴线所测定的物体距离范围。 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再以锥状的扩散开来,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就叫做焦点。 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像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像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像与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叫景深,即:在被摄主体(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就是景深。换言之,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 以持照相机拍摄者为基准,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景深的计算公式: 景深=(2*弥散圆直径*镜头焦距的平方*光圈值*调焦距离的平方)/(镜头焦距的4次方d弥散圆直径的平方*光圈值的平方*调焦距离的平方) 从公式可以看出,后景深 > 前景深。 由景深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景深与镜头使用光圈、镜头焦距、拍摄距离以及对像质的要求(表现为对容许弥散圆的大小)有关。这些主要因素对景深的影响如下(假定其他的条件都不改变): (1)、镜头光圈: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镜头焦距 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拍摄距离 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在进行拍摄时,调节相机镜头,使距离相机一定距离的景物清晰成像的过程,叫做对焦,那个景物所在的点,称为对焦点,因为“清晰”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概念,所以,对焦点前(靠近相机)、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的总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景物,都能清楚地拍摄到。景深的大小,首先与镜头焦距有关,焦距长的镜头,景深小,焦距短的镜头景深大。其次,景深与光圈有关,光圈越小(数值越大,例如f16的光圈比f11的光圈小),景深就越大;光圈越大(数值越小,例如f2.8的光圈大于f5.6)景深就越小。其次,前景深小于后后景深,也就是说,精确对焦之后,对焦点前面只有很短一点距离内的景物能清晰成像,而对焦点后面很长一段距离内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能同时被眼看清楚的空间深度称为眼的成像空间深度,即是景深。

5,景深的概念

景深是指在摄影机镜头或其他成像器前沿着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器轴线所测定的物体距离范围。  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再以锥状的扩散开来,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就叫做焦点。  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像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像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像与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在焦点的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  景深:在镜头前方(调焦点的前、后)有一段一定长度的空间,当被摄物体位于这段空间内时,其在底片上的成像恰位于焦点前后这两个弥散圆之间。被摄体所在的这段空间的长度,就叫景深。换言之,在这段空间内的被摄体,其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这段空间的长度就是景深。  以持照相机拍摄者为基准,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通俗的将,就是在相机的镜头里,有多远的距离是可以清晰成像的,如果是大景深(比如广角的小光圈镜头),就是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在相机里可以清晰成像,而小景深(大光圈或长焦镜头),是只有很小的一段距离的物体是可以清晰成像的,他的前面和后面的物体,在相机上看都是模糊的。
当我们把镜头对着一个物体聚焦时,拍摄出的照片会在聚焦点的前后产生一个清晰的范围,这个范围的最近点到最远点之间的距离,称为景深。
景深是指在摄影机镜头或其他成像器前沿着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器轴线所测定的物体距离范围。 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再以锥状的扩散开来,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就叫做焦点。 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像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像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像与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叫景深,即:在被摄主体(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就是景深。换言之,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 以持照相机拍摄者为基准,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景深的计算公式: 景深=(2*弥散圆直径*镜头焦距的平方*光圈值*调焦距离的平方)/(镜头焦距的4次方d弥散圆直径的平方*光圈值的平方*调焦距离的平方) 从公式可以看出,后景深 > 前景深。 由景深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景深与镜头使用光圈、镜头焦距、拍摄距离以及对像质的要求(表现为对容许弥散圆的大小)有关。这些主要因素对景深的影响如下(假定其他的条件都不改变): (1)、镜头光圈: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镜头焦距 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拍摄距离 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在进行拍摄时,调节相机镜头,使距离相机一定距离的景物清晰成像的过程,叫做对焦,那个景物所在的点,称为对焦点,因为“清晰”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概念,所以,对焦点前(靠近相机)、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的总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景物,都能清楚地拍摄到。景深的大小,首先与镜头焦距有关,焦距长的镜头,景深小,焦距短的镜头景深大。其次,景深与光圈有关,光圈越小(数值越大,例如f16的光圈比f11的光圈小),景深就越大;光圈越大(数值越小,例如f2.8的光圈大于f5.6)景深就越小。其次,前景深小于后后景深,也就是说,精确对焦之后,对焦点前面只有很短一点距离内的景物能清晰成像,而对焦点后面很长一段距离内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能同时被眼看清楚的空间深度称为眼的成像空间深度,即是景深。

6,景深对于画面构图的元素影响都有哪些

景深对于画面构图的元素影响都有哪些? 所拍摄画面的景深是可通过镜头的光圈、快门、焦距的配合来进行调控的; 也可通过拍摄者的所拍摄角度、位置以及拍摄环境中的光场强弱、方向、光源特性来进行相应改变。 一般来讲,景深大小对画面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于彩色的影、像的影响主要是画面的色彩饱和度。 (也就是色彩是否艳丽、动人,色相偏离多少等等) 2、对于黑白的影、像的影响主要是画面的锐度如何。 (也就是画面的黑白对比、灰度可观感的适度与否等等)
景深主要影响焦点的虚实变化,具体的作用,比如突出重点,限定范围,引发联想,产生意境,改变透视关系等
景深指的是所拍照片的前后清晰范围。景深大,振幅画面清晰,但比较不能突出重点。景深小,中心画面清晰,四周模糊,突出重点,微距多用小景深。
突出主体,增加距离感
半自动
景深是指在摄影机镜头或其他成像器前沿着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器轴线所测定的物体距离范围。   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再以锥状的扩散开来,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就叫做焦点。   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像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像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像与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叫景深,即:在被摄主体(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就是景深。换言之,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   以持照相机拍摄者为基准,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景深的计算公式:   景深=(2*弥散圆直径*镜头焦距的平方*光圈值*调焦距离的平方)/(镜头焦距的4次方D弥散圆直径的平方*光圈值的平方*调焦距离的平方)   从公式可以看出,后景深 > 前景深。   由景深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景深与镜头使用光圈、镜头焦距、拍摄距离以及对像质的要求(表现为对容许弥散圆的大小)有关。这些主要因素对景深的影响如下(假定其他的条件都不改变):   (1)、镜头光圈: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镜头焦距   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拍摄距离   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在进行拍摄时,调节相机镜头,使距离相机一定距离的景物清晰成像的过程,叫做对焦,那个景物所在的点,称为对焦点,因为“清晰”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概念,所以,对焦点前(靠近相机)、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的总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景物,都能清楚地拍摄到。景深的大小,首先与镜头焦距有关,焦距长的镜头,景深小,焦距短的镜头景深大。其次,景深与光圈有关,光圈越小(数值越大,例如f16的光圈比f11的光圈小),景深就越大;光圈越大(数值越小,例如f2.8的光圈大于f5.6)景深就越小。其次,前景深小于后后景深,也就是说,精确对焦之后,对焦点前面只有很短一点距离内的景物能清晰成像,而对焦点后面很长一段距离内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能同时被眼看清楚的空间深度称为眼的成像空间深度,即是景深。 [编辑本段]景深的计算   下面是景深的计算公式。其中:   δ——容许弥散圆直径   f——镜头焦距   F——镜头的拍摄光圈值   L——对焦距离   ΔL1——前景深   ΔL2——后景深   ΔL——景深   前景深ΔL1=FδL2/(f2+FδL) (1)   后景深ΔL2=FδL2/(f2-FδL) (2)   景深ΔL=ΔL1+ΔL2=(2f2FδL2)/(f4-F2δ2L2)   从公式(1)和(2)可以看出,后景深>前景深。   由景深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景深与镜头使用光圈、镜头焦距、拍摄距离以及对像质的要求(表现为对容许弥散圆的大小)有关。这些主要因素对景深的影响如下(假定其他的条件都不改变):   (1)、镜头光圈: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镜头焦距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拍摄距离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5、一些计算实例网上有些在线计算器,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参考:   摄影光学计算器   Windows版本的可下载的计数器在f/Calc   (1)、200/2.8对焦在5m时,f/2.8的景深:   δ=0.035mm   f=200mm   F=2.8   L=5000mm   ΔL1=60mm   ΔL2=62mm   ΔL=122mm   结论:该镜头在用f/2.8拍摄时,清晰范围是从4.94m~5.062m,景深很浅。   (2)、200/2.8+2X=400/5.6对焦在5m时,f/5.6的景深:   δ=0.035mm   f=400mm   F=5.6   L=5000mm   ΔL1=30mm   ΔL2=31mm   ΔL=61mm   结论:该镜头在配合2X增距镜后,主镜头用f/2.8拍摄时,景深是(1)的一半。

文章TAG:景深计算  求照相机景深数据的计算公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