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阻抗Z12 Z22是什么意思

搜一下:阻抗Z12 Z22是什么意思
阻抗矩阵(impedance matrix)中的两个参数,阻抗矩阵是表征网络特性的参量之一,在n端口线性网络中,描述各端口电压与电流之间的关系为[V]=[Z][I]对于二端口网络来说,有:Z11 × I1 + Z12 × I2 = V1Z21 × I1 + Z22 × I2 = V2

阻抗Z12 Z22是什么意思

2,耳机阻抗是做什么的

可以啊,一般的耳机都是32欧或24欧的 抗阻肯定没问题 但是灵敏度要高才行 低于100就很难推了 耳机的阻抗是交流阻抗的简称,阻抗越小,耳机越容易出声、越容易驱动。在台式机或功放、VCD、DVD电视等有耳机插孔输出的机器上,一般使用中高阻抗的耳机比较适宜。如果使用低阻耳机,一定先要把音量调低再插上耳机,再一点点把音量调上去,防止耳机过载将耳机烧坏或是音圈变形错位造成破音。低阻抗的耳机一般比较容易推动,因此随身听、MP3等便携、省电的机器应选择低阻抗耳机。同时还要注意灵敏度要高,对随身听、MP3来说灵敏度指标更加重要。当然,阻抗越高的耳机搭配输出功率大的音源时声音效果更好。

耳机阻抗是做什么的

3,电力系统方面的问题请问系统阻抗是个什么概念通常有没个经验

1)你说的,系统阻抗、无穷大系统,是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的内容,参考资料,《电力系统暂态分析》 李光琦 主编 中国电力出版社。(为了方面,下面说的都是标幺值,不区分110Kv/220KV)2)系统阻抗z,是用于求三相短路电流的,和短路容量S是一个概念。通俗地讲,一条线路与系统并网,系统阻抗为z(标幺值),那么这点三相短路时的短路电流I=1/z,(其中1是系统的电动势,标幺值为1)。短路容量S=UI=U^2/z;U是系统电动势标幺值为1,所以S=1/z。3)无穷大系统(即无穷大功率电源)的定义:1,f=const,频率50Hz永远不变;2,电动势E=const不变。就是外界干扰不影响 系统的频率和电动势的大小,也就是z=0,等效为一个没内阻的电压源。4)不好意思,经验值现在还没找到。
是千的歌名

电力系统方面的问题请问系统阻抗是个什么概念通常有没个经验

4,心理学中对阻抗怎么理解

就是潜意识的内容显露出来了,比如说一些自己无法接受的心理(性爱的、攻击性的等等) 来访者意识到这些东西时会出现的焦虑不安,不想接受的抵触情绪就称之为阻抗。
阻抗  本质上是人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它可表现为人们对于某种焦虑情绪的回避,或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否认。阻抗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将阻抗定义为求助者在自由联想过程中对于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记忆与认识的压抑,因此,阻抗的意义在于增强个体的自我防御。弗洛伊德对阻抗的定义强调了潜意识对于个体自由联想活动的能动作用。而罗杰斯将阻抗看作个体对于自我暴露及其情绪体验的抵抗,目的在于不使个体的自我认识与自尊受到威胁。这一观点体现了个体的认知对于自我结构与发展的防护作用。此外,一些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把阻抗理解为个体对于其行为矫正的不服从。阻抗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语言形式或非语言形式,也可以表现为个体对于某种心理咨询要求的回避与抵制,或个体对心理咨询师或其他人的某种敌对或依赖,或流露于个体的特定认知、情感方式,以及对心理咨询师的态度等。
阻抗是来访者在面临自己的心理问题被剖析然后解决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这是正常现象
我的认识是:心理学的阻抗一个是一个响应带宽的问题。比如大多数人容易接受的心理响应{愉悦}对应的是一个很窄的带宽。经过一些心理训练的人,其适应{惊恐,疼痛}的心理响应带宽,可以得到比较大的一个带宽。当经过特殊的魔鬼训练的人,应该是达到了一个人类心理响应带宽最大的特殊群体。经过训练的过程,形象的比喻就像不断改善一个变压器的铁芯一样,能够单独响应{愉悦}的铁芯相当于是50hz的铁芯。能够适应{惊恐,疼痛}的铁芯已经是改变到可以接受低频带宽的薄膜合金。经过魔鬼训练的铁芯已经相当于从薄膜合金到高频陶瓷的一个集合体。假如在这里谈论心理学的响应是阻抗匹配的话,是心理因素影响肾上腺分泌的话,那么阻抗不匹配则是导致被心理信号吓死的可以解释为阻抗匹配性能差,导致肾上腺分泌失衡,不能做出宽带响应的表现。

5,阻抗和电阻是一个意思吗

阻抗和电阻:; 在具有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电路里,对交流电所起的阻碍作用叫做阻抗。阻抗常用Z表示。阻抗由电阻、感抗和容抗三者组成,但不是三者简单相加。阻抗的单位是欧。 在直流电中,物体对电流阻碍的作用叫做电阻, 在交流电的领域中则除了电阻会阻碍电流以外,电容及电感也会阻碍电流的流动,这种作用就称之为电抗,意即抵抗电流的作用。电容及电感的电抗分别称作电容抗及电感抗,简称容抗及感抗。它们的计量单位与电阻一样是欧姆,而其值的大小则和交流电的频率有关系,频率愈高则容抗愈小感抗愈大,频率愈低则容抗愈大而感抗愈小。此外电容抗和电感抗还有相位角度的问题,具有向量上的关系式,因此才会说:阻抗是电阻与电抗在向量上的和。对于一个具体电路,阻抗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频率变化而变化。在电阻、电感和电容串联电路中,电路的阻抗一般来说比电阻大。也就是阻抗减小到最小值。在电感和电容并联电路中,谐振的时候阻抗增加到最大值,这和串联电路相反电 阻 电路中对电流通过有阻碍作用并且造成能量消耗的部分叫做电阻。电阻常用R表示。电阻的单位是欧(Ω),也常用千欧(kΩ)或者兆欧(MΩ)做单位。1kΩ=1000Ω,1MΩ=1000000Ω。导体的电阻由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和长度决定。 阻 抗 具有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电路里,对交流电所起的阻碍作用叫做阻抗。阻抗常用Z表示。阻抗由电阻、感抗和容抗三者组成,但不是三者简单相加。如果三者是串联的,又知道交流电的频率f、电阻R、电感L和电容C,那么串联电路的阻抗 阻抗的单位是欧。 对于一个具体电路,阻抗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频率变化而变化。在电阻、电感和电容串联电路中,电路的阻抗一般来说比电阻大。也就是阻抗减小到最小值。在电感和电容并联电路中,谐振的时候阻抗增加到最大值,这和串联电路相反。阻抗(impedance) 在具有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电路里,对交流电所起的阻碍作用叫做阻抗。阻抗常用Z表示。阻抗由电阻、感抗和容抗三者组成,但不是三者简单相加。阻抗的单位是欧。在直流电中,物体对电流阻碍的作用叫做电阻,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有电阻,只是电阻值的大小差异而已。电阻很小的物质称作良导体,如金属等;电阻极大的物质称作绝缘体,如木头和塑料等。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导体叫做半导体,而超导体则是一种电阻值几近于零的物质。但是在交流电的领域中则除了电阻会阻碍电流以外,电容及电感也会阻碍电流的流动,这种作用就称之为电抗,意即抵抗电流的作用。电容及电感的电抗分别称作电容抗及电感抗,简称容抗及感抗。它们的计量单位与电阻一样是欧姆,而其值的大小则和交流电的频率有关系,频率愈高则容抗愈小感抗愈大,频率愈低则容抗愈大而感抗愈小。此外电容抗和电感抗还有相位角度的问题,具有向量上的关系式,因此才会说:阻抗是电阻与电抗在向量上的和。对于一个具体电路,阻抗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频率变化而变化。在电阻、电感和电容串联电路中,电路的阻抗一般来说比电阻大。也就是阻抗减小到最小值。在电感和电容并联电路中,谐振的时候阻抗增加到最大值,这和串联电路相反。
阻抗阻抗(impedance)在具有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电路里,对交流电所起的阻碍作用叫做阻抗。阻抗常用z表示。阻抗由电阻、感抗和容抗三者组成,但不是三者简单相加。阻抗的单位是欧。在直流电中,物体对电流阻碍的作用叫做电阻,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有电阻,只是电阻值的大小差异而已。电阻很小的物质称作良导体,如金属等;电阻极大的物质称作绝缘体,如木头和塑料等。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导体叫做半导体,而超导体则是一种电阻值几近于零的物质。但是在交流电的领域中则除了电阻会阻碍电流以外,电容及电感也会阻碍电流的流动,这种作用就称之为电抗,意即抵抗电流的作用。电容及电感的电抗分别称作电容抗及电感抗,简称容抗及感抗。它们的计量单位与电阻一样是欧姆,而其值的大小则和交流电的频率有关系,频率愈高则容抗愈小感抗愈大,频率愈低则容抗愈大而感抗愈小。此外电容抗和电感抗还有相位角度的问题,具有向量上的关系式,因此才会说:阻抗是电阻与电抗在向量上的和。对于一个具体电路,阻抗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频率变化而变化。在电阻、电感和电容串联电路中,电路的阻抗一般来说比电阻大。也就是阻抗减小到最小值。在电感和电容并联电路中,谐振的时候阻抗增加到最大值,这和串联电路相反。电阻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叫导体的电阻。电阻(resistor)是所有电子电路中使用最多的元件。电阻的主要物理特征是变电能为热能,也可说它是一个耗能元件,电流经过它就产生内能。电阻在电路中通常起分压分流的作用,对信号来说,交流与直流信号都可以通过电阻。电阻都有一定的阻值,它代表这个电阻对电流流动阻挡力的大小。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用符号“ω”表示。欧姆是这样定义的:当在一个电阻器的两端加上1伏特的电压时,如果在这个电阻器中有1安培的电流通过,则这个电阻器的阻值为1欧姆。出了欧姆外,电阻的单位还有千欧(kω,兆欧(mω)等。电阻器的电气性能指标通常有标称阻值,误差与额定功率等。它与其它元件一起构成一些功能电路,如rc电路等。电阻是一个线性元件。说它是线性元件,是因为通过实验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流经一个电阻的电流与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即它是符合欧姆定律:i=u/r常见的碳膜电阻或金属膜电阻器在温度恒定,且电压和电流值限制在额定条件之内时,可用线性电阻器来模拟。如果电压或电流值超过规定值,电阻器将因过热而不遵从欧姆定律,甚至还会被烧毁。线性电阻的工作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如图1所示。电阻的种类很多,通常分为碳膜电阻,金属电阻,线绕电阻等:它又包含固定电阻与可变电阻,光敏电阻,压敏电阻,热敏电阻等。但不管电阻是什么种类,它都有一个基本的表示字母“r”。电阻的单位用欧姆(ω)表示。它包括?ω(欧姆),kω(千欧),mω(兆欧)。其换算关系为:1mω=1000kω,1kω=1000ω。电阻的阻值标法通常有色环法,数字法。色环法在一般的的电阻上比较常见。由于手机电路中的电阻一般比较小,很少被标上阻值,即使有,一般也采用数字法,即:101——表示100ω的电阻;102——表示1kω的电阻;103——表示10kω的电阻;104——表示100kω的电阻;105——表示1mω的电阻;106——表示10mω的电阻。如果一个电阻上标为223,则这个电阻为22kω。电阻在手机机板上一般的外观示意图如图5所示,其两端为银白色,中间大部分为黑色。通常来说,使用万用表可以很容易判断出电阻的好坏:将万用表调节在电阻挡的合适挡位,并将万用表的两个表笔放在电阻的两端,就可以从万用表上读出电阻的阻值。应注意的是,测试电阻时手不能接触到表笔的金属部分。但在实际手机维修中,很少出现电阻损坏,除少数机型的一些电阻外,也很少去关心电阻的阻值。着重注意的是电阻是否虚焊,脱焊。

6,什么是移情阻抗和反移情

一. 起源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创始人,他的研究范围基本上界定了该学科的可能领域。虽然无意识、性欲、本能等均非弗氏首先发现,他的功绩是使之彰明,但移情现象却是弗氏开始揭示的。较前几者,移情在治疗实践里有更大的重要性。 十九世纪末,巴黎派与南锡派有一场对催眠本质的争论。南锡的Beinheim第一个证明催眠是一种暗示。他设法挑问被催眠过的人,能够使催眠当时的经验逐渐回忆起来。弗氏从Beinheim的催眠感受性里推论出移情,认为潜意识经移情不难被召回至记忆。[3] 在安娜 的个案中,病人对Breuer的正性移情吓得他一走了之。稍后在治疗杜拉中,杜拉将弗氏当作她的父亲(后来则是K先生)来体验。弗氏没有成功地适时控制移情,从而被杜拉报复性的抛弃。在回溯中,杜拉在治疗中的脱落被认为移情是治疗中一种不可避免的必要条件。[1] 二. 衍生概念 自从移情被提出,对其理解与对理解的理解构成了一个巨大而且有冲突的概念家族。在谱系的开始,是移情神经症与非客体指向性移情。前者弗氏以为是在受分析情境影响与特定神经症类型存在时的一种人工神经症,或者说神经症的所有症状都有了一种移情的意味,在治疗情境中,病人杂乱的症状、冲动、情结均集中向治疗者与治疗过程,一般的人类移情转换成一种系统联系,移情神经症取代了普通神经症。在适当干预、解释后,病人会意识到他对分析情境的知觉在很大程度上是歪曲的,并因此得到一种自我理解,移情神经症也因此得到解决。另一个概念是与本能移情相对应的非客体指向移情。如果在生命早期能建立起一种对环境的信任态度,即信任压倒了不信任,那么稳定的非客体指向移情则可被期待。这种移情被弗氏看作暗示感受性的根源,而暗示与移情的密切关系有着两重性:一方面暗示是移情派生物,另一方面暗示被视为驾驭移情的工具。 移情概念家族不断扩展,分属不同实践学派的单极概念与双极概念相互争吵不止。前者有非客体指向移情、幻想的一般自我(弗氏)、分裂自我(sterba);后者如统我(sterba)、治疗联盟(zetzel)、工作联盟(greenson)等。在治疗与理论模型中同样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强调过去,一种强调此时此地。前者如Rangell,他认为当前联系如相互作用方式等是第二位的,此时此地的重要性在于它通向它发生的过去地方。后者如Sandler认为对此时此地进行分析的重要性超过对婴儿过去的重构。在问题提法上,“现在在进行什么”优先于“病人材料揭示了他什么过去”。在英国,分析工作越来越集中于病人无意识的愿望及幻想对治疗师的使用。[9] 考虑一下非精神分析治疗学派对移情的看法不无裨益。行为主义治疗者将移情看作患者情感、认知、行为的某种样例,并不与其它绝对区别开来。如果移情模式在治疗过程中被认为是重要的,治疗师将利用认知-行为技术更改功能不良的模式。现象学取向的治疗师承认移情在医患关系上的深刻影响。Rogers指出只有当患者感觉到治疗师比他自己更了解他时,移情才会发展。May则更强调移情对过去的依赖关系,他将移情看成一副 避免直接冲突的保护式眼镜。在处理移情上,患者中心的治疗师倾向接受、悦纳,而格式塔主义者则可能解释和使用移情。系统理论的实践者们注重系统内的交流,他们同时强调移情行为的历史功能和当前功能。随理论的具体取向不同,他们将移情视作问题表达方式或者回应之类。[11] 三.移情的定义和理解 一个人过去经验对当前生活显然有一种基础和持续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形式是个体化的和独一无二的。在精神分析治疗中,这种影响将发展为移情。在分析以外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可以相当于某种现实和移情反应的混合物,但弗氏强调:即使是分析当时或者分析以后,也不是任何医患间的好的关系都能被当作移情。 在杜拉的个案里,弗氏对移情作出了以下的阐释:“(移情)是在分析过程中被唤起而进入意识的幻想和心理倾向的新版或再现;它们具有这样的特征,即它们以医生本人来替代以前的某人。换言之 ,一部心理经验的整个系列被唤醒,不仅是属于过去的,而且也适用于目前的医生。有些移情除了替代对象不同外,它们模式都是一样的。为了保持同样隐喻,这只是新的翻版或者拷贝。而其它的移情构造比较巧妙。它们内容经过润饰,即升华作用且藉着对医生本人或环境的某些真实特性的灵活利用,它们甚至可以为意识所接纳,如此一来,它们不再是新的翻版,而是修订后的再版。”[1] 总结一下移情的工作定义:移情是指对当前某人情感、驱力、态度、幻想以及防御的体验,但这种体验不适合该人,只是源起儿童早期对一些重要人物(客体)的反应的重复,被无意识代替到当前人身上。[9] 移情概念在开始理解时有种矛盾,即它是精神内部的还是相互作用或者交易的,这也是前面所提的单极概念与双极概念的争论。但这种矛盾本身就有一些教条的意味,毕竟这不是一个或…或而是一个既…又的问题。治疗师和病人都有外在于移情的一部分,否则治疗师就没有分析的外在视点,病人也不可能通过革新的道路获得分析师所鼓励的新的经验。因此可以说移情被非移情决定,而反之亦然。 移情在治疗中多半作为双刃剑出现,既是治疗的主要障碍,也是治疗师最有力的援助。对于病人,移情有助于表达歪曲情感,渲泄部分本能,而不需使用通常的防御反应。对于治疗师,病人的一些避而不谈的东西显现在移情里,移情提供了一种诱因。具体说来有三点:其一,病人内化冲突形式能通过移情转换为初生态的客体关系;其二,在移情里以重复的思想、行为模式描绘自身的内化冲突能在与医生联系中被观察得到,作出相应解释成为可能;其三,在移情里重构和修通人际领域内心理与身心失调成为可能。 移情的重要是显见的,但治疗师是否主动诱使移情出现却是个问题。弗氏认为此时此地移情的有效性在理想上赖于由当前经验实现的生动记忆的不受影响的再现。所谓不受影响,即他强调移情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精神分析的人工产品,自发的移情产生是治疗成功的保证。他设想了一种无意识反应的自动释放机制,治疗师要做的是创造一个适宜的条件。治疗师是移情反应的黄金靶,但治疗师的反应与解释应该是节制与审慎的。Zetzel基于亲子关系模型来理解移情,她以为分析的早期阶段在几方面象征了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治疗师特别在一开始应规型自己行为像一个好母亲,允许并鼓励病人幻想,旨在唤醒病人几乎遗忘的记忆。其核心是让病人视投射对象(治疗师)为自身无法独自处理的情感(如死亡恐惧)的容器,从而使情感转移、整合再重新内化。病人从有自我边界到部分丧失边界(与治疗师投射性认同)再到重新界定自我,一种正反合的过程。相似的观点是Ferenezi的关系理论[7],他要求治疗师积极、有目的地对移情中的“要害成份”进行干预,他认为治疗师应注意并维持病人出现无意识性“退化”的客体关系,时刻注意自己是否成为病人婴幼儿期愿望达成的简单对象,要如母亲般感受到病人焦虑,从而作为病人良好的内化对象 四. 移情的临床分类 分类是一种标定,同时也是一种凸显。分类的困难在于忽略和重叠,即使这样,一些常用移情分类在临床上仍日常频繁地被使用,同时合乎科学和实践的目的。 弗氏从开始就作出了积极移情和消极移情的划分,这种划分与生本能和死本能的对应是明显的。所谓积极移情,是指病人向治疗师投射爱、依赖等正向感受,病人希望治疗师能给予他要求的满足,并拒绝接受移情的解释。治疗师任务是鼓励病人充分发展移情的每一步,在恰当时候开始处理病人对分析的阻抗。分析中如果长期缺乏积极移情,则可能是过度压抑的防御后果。消极移情则是指病人敌意、侵犯、轻视等态度的表现。当病人不能容忍这种情感,或者说消极移情占了上风时,治疗过程很有可能瘫痪,乃至病人中止治疗。当病人服从、容忍这种负性移情时,则要么是一种微妙、潜在的妄想防御,要么是一种潜在受虐狂倾向,或是对积极移情的防御,抑或是三者的结合。积极移情与消极移情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二者可以相互转化,这在一定时候甚至是突然的。如在描述时病人可能感觉温暖,而在解释时可能感觉害怕。另一种相互作用,则可能是移情在共时或历时上的分裂,诸如对自己治疗师是崇拜的,对其他治疗师是蔑视的。这种分裂有时仅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病人会为意识到这种情感而感到尴尬,会为担心遭到治疗师拒绝而感到害怕。治疗师这时要让病人理性自我意识到移情的不现实与幻想性质。 另一种分类是基于客体关系来命名,如母亲移情、父亲移情、兄弟移情等等。病人早期生活经历会影响移情基本性质。在分析早期,治疗师会充当重新扮演过去的被压抑经历的替代移情客体,因此治疗师的个人特征也将影响所演人物的性质。移情反应同样是动态的,随分析时间推移而改变,治疗师可能需要同时成功扮演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就弗氏而言,他强调在分析中,对男性最大的困难是对母亲的恨,而对女性来说,则是对于母亲的爱。 第三种分类是根据里比多发展的阶段。本能自身包含很多有意义的元素,如本能企图、本能区域、焦虑等,随本能阶段不同,其移情水平与方式将有相应不同。在口欲期,病人可能会将治疗师的解释当作食粮、贪婪咀嚼,如果治疗师沉默,将被病人视为抛弃。在肛欲期,病人将投射自欺经历,不希望察觉有关焦虑。羞耻问题,病人自以为能够自主,治疗师的干涉将被视作痛苦侵扰。这时的优势防御?隔离将导致强迫式性格。在恋母期,压抑一旦被征服,分析中的情结将与治疗师相联系,移情中也将复演主动感与罪恶感的斗争。 人格结构也是一种分类的维度。当病人将超我投射到治疗师身上时,他又回到他律而非自律的恐惧水平上。当治疗师作为本我而被体验时,病人会有意识取悦治疗师,治疗师是诱惑者,他依从诱惑也即依从治疗师,假本能背后是真本能。治疗师也可被看作病人自我的延伸,或者一种辅助的自我,病人依照治疗师的行为方式来检验现实,在未被察觉情况下,他可能成为治疗师的复本。 分类自然还有许多,但需要指出的是:临床上的真实移情大半是多维度的,分析过程中治疗师可能被体验为温柔的、精心喂养的包容母亲。治疗师对移情中不同维度的强调和解释与其自身不无关系,进而言之,治疗师的阐释偏好对其自身也意味着一种满足。 五. 重复、退行、阻抗和移情关系 所有移情现象的共同分母是重复。过去经验与行为模式自发在新版本中重现,而过度的重复本身就意味了深刻的神经症性冲突。在意识层面,主体可能作出巨大努力以改变行为,但由于早期冲突的持续影响,本能被自我阻止全部渲泄,行为被迫按照原型一次一次重复执行。重复也可以达到一种延迟控制的目的,原来受创的自我在重复中慢慢学习如何因应无助,一如行为主义者的系统脱敏。对一种痛苦情境重复会有一种相对的快乐,移情本身就是一种本能的不完全释放,而快乐的相对性即在于移情本质上的替代与妥协。病人对痛苦角色的重复扮演,可能还意味着其对完成不能实现任务的一种尝试,如同未受满足的饥渴婴儿。 移情可被认为是一种退行现象,分析情境与程序极大强化了这种退行。病人躺在睡椅上,不看保持相对沉默的治疗师,分析情境的此时此地感会相当减弱,病人如同躺在母亲臂弯里,分析在两方面会触发早期联结:一方面睡椅上感觉隔离的病人会被激起孤独、挫折、关系饥饿的感觉;另一方面,高频率观看,对病人需要的热心会激起亲密母婴联结的记忆。病人通过退行重复过去客体关系,但由于冲突,移情会表现为不恰当与矛盾的。从过去移情到现在再退行到过去的转换表明当前自我功能与时间感的部分丧失。但这种退行如果到达一种非常原始的客体共生阶段,那么病人将表现得愚钝、反常,这时分析工作将不能继续,除非治疗师能够重建一个合理、有效的工作联盟。 阻抗是病人内部对分析过程的一种抵抗。当治疗师试图将病人无意识材料引至意识时,病人将表现出阻抗,这被视为移情的一种特殊形式。阻抗也是不可避免的,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显示出来。否定性的方式有:指责治疗师,表明对治疗不满、迟到失约、沉默、忘帐、对心理学消极态度、想中止治疗、提出不相关论题、对治疗师的无理要求、对解释怀疑等。攻击性较少的方式有:对治疗师的一切无条件赞同、拒绝实质性情感卷入、过分合作、长时间保持依赖移情、使论题形而上学化或玩笑化、对治疗师私人生活的兴趣等。这些阻抗的来源可能各不相同,如压抑材料的不断显现;继发性获益可能失去;对变化的惧怕;不愿承认移情存在;也不愿消除;对分析结束的分离焦虑;自罪自责的超我使潜意识认为症状存在有合理性、正当性;冲动本我的破坏本能;以及出于治疗师自身的技术问题等[11]。 对移情的阻抗又称移情阻抗。病人会对治疗师产生强烈感情体验,通常同时包括有关性与攻击的成份。其目的仅是替代分析而使自己得到满足,或者是保护性的,即以一些移情来抵御另一些不能容忍的移情,这个时候病人可能会顺从的与治疗师保持表面化的合理关系。 阻抗的存在让治疗师知道病人不希望在此时揭露一些特殊情感,阻抗告诉治疗师他正走入禁区。弗氏因此提出一个原则“先于内容解释阻抗”或“表面地解释”,也就是说处理阻抗第一步是向病人指出他们在阻抗,使病人注意到自己的阻抗,以后等适当的时机,治疗师再向病人指出他为什么要采取阻抗,防御的是什么[8]。 阻抗需要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让病人承认,否则治疗师的解释不能被真正接受并且整合,但是过强的阻抗则有可能使分析中止。在临床过程中有些实际性的处理阻抗技术:如放慢治疗进程;减轻病人情绪压力(对幽默自然而非刻意的使用);增加情感支持与接纳;治疗师对病人阻抗的现实接受;对私人情感的分享(共情);提供选择,非权威性语言的使用;利用身体表达;系统论的一些方式(重新赋义、悖论处方、家庭作业)。[11] 对阻抗与移情的分析是精神分析的首要任务,但如上所言,解释只有在能被整合进病人存在中时,才有治疗意义。Kuiper提出“原来、怎样、如此”,即要让病人明白他原来是受到压抑的,然后是怎样经历变化的,最后导致了如此的结果[5]。 六. 反移情 1910年弗氏提出“反移情”的概念,在理论发展中,有两种理解反移情的倾向:Fromn-Reichman 将反移情看作治疗师对病人移情情感的反应Langs把反移情视为治疗师对病人的移情,这种情感基于治疗师过去重要客体关系,是为了满足他个人需要而非治疗目的。以下将广义讨论这种治疗师向病人的态度,包括意识的与无意识的。[11] 经典精神分析强调治疗师的情感中立,不偏不倚,自已私人情绪不能掺插进治疗过程,要像镜子一样反映病人冲突,用Bion的话说是在治疗以前要“无忆无欲”。[7]弗氏之所以认为反移情对分析基本是一种阻碍,主要基于以下:治疗师内心冲突会产生抵制,产生治疗盲点,妨碍对分析理解;治疗师对病人的反移情满足了病人某些要求,病人也满足了治疗师,治疗师立场遭到颠覆,治疗联盟遂被破坏;治疗师的某种焦虑体验造成交流障碍。[6] 反移情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认为是一种焦虑反应。在分析治疗中,它有两种形式:一致的和互补的。前者指治疗师与病人情感态度发生共情,后者指治疗师与病人生活中某个重要客体的感情发生共情,这通常是治疗师对病人敌对态度反击,也即采取了病人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态度。[8] 处理病人潜意识过程必然会引起自己潜意识反响,因此反移情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下面将提供一些形式以助认识:否认焦虑存在、转换立场变得很困难、过分同情、不能倾听、非理性厌恶、争论富有攻击性、梦见病人。[11]诸如此类的反应都可能意味着一些经历到的,但尚未为治疗师觉察到的情感。对督导与自我分析的强调正是由于能使治疗师明晓自身盲点所在。 现代精神分析,如客体关系学派认为在治疗过程中,移情?反移情是一种整体的情感联系过程。治疗师对病人“恰当的”“正常的”情绪反应是治疗的重要工具,是同情、理解的基础,也是构成有效工作联盟不可缺少的条件。当治疗师体验到互补的反移情时,还要去努力发现与病人一致的反应。进而言之,治疗师有必要“分裂”自我,一方面对病人移情作出恰当反应,另一方面冷静审视自身,了解对反移情感情,以便作出有用解释。 七. 结语 精神分析为人诟病的一点在其费时费力,但它的最大优势也在于此,它对人格的重塑是深刻的,也是带有理想化成分的,它解决的不是某个方面、某个症状,而是人的存在之路。移情提供了一种理解和修通病人早期重要生活经历的机会,在揭示、澄清与解释移情的过程中,病人将学会自我探索,而这也是包括治疗师在内一生的事情。

文章TAG:什么是阻抗  阻抗Z12  Z22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