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家发现毫秒脉冲星与什么有关

毫秒脉冲星与密近双星有关

科学家发现毫秒脉冲星与什么有关

2,简述普通脉冲星和好秒脉冲星的观测特性

毫秒脉冲星是指自转周期在1-10毫秒范围内的脉冲星,他目前仅能在微波或X射线的电磁波频谱的波段上被观察到。而普通脉冲星的周期不会短于1秒。

简述普通脉冲星和好秒脉冲星的观测特性

3,比蟹状星云中脉冲星的脉冲周期还短的脉冲星是哪个

1982年 美国 Backer 教授和 Kulkani研究生发现毫秒脉冲星PSR1937+214 ,周期最短 只有1.6毫秒 自转每秒600次.
你会问这种问题?太假了!

比蟹状星云中脉冲星的脉冲周期还短的脉冲星是哪个

4,什么是亚毫秒

“亚毫秒光学脉冲星”是天文学专有名词。英文原名为submillisecond optical pulsar“亚毫秒光学脉冲星”是天文学专有名词。来自中国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发布的天文学专有名词中文译名,词条译名和中英文解释数据版权由天文学名词委所有。扩展资料:相比于正常脉冲星,毫秒脉冲星具有短周期(P≤30 ms),低磁场强度(B≤108-10 G),一般认为毫秒脉冲星起源于双星系统中吸积伴星物质再加速的年老中子星。球状星团是由年老恒星构成的集团。由于其物质密度很高,恒星之间的碰撞频繁,形成致密双星的概率很高,可能导致形成大量毫秒脉冲星,目前观测到2300多颗脉冲星,约300颗为周期小于30ms的毫秒脉冲星,其中近一半毫秒脉冲星位于球状星团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亚毫秒光学脉冲星
亚:次,次于的意思。亚秒就是不到一秒。分钟级、秒级、亚秒级在EXIF信息里,是表示照片存储时间或其它时间吧。一毫秒(千分之一秒) 典型照相机的最短曝光时间为一毫秒。
亚:次,次于的意思。亚秒就是不到一秒。分钟级、秒级、亚秒级在EXIF信息里,是表示照片存储时间或其它时间。亚毫秒就是比毫秒慢一点,不能换算的。
亚:次,次于的意思。亚秒就是不到一秒。分钟级、秒级、亚秒级在EXIF信息里,是表示照片存储时间或其它时间吧。一毫秒(千分之一秒) 典型照相机的最短曝光时间为一毫秒。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5,三体的观测情况

2014年1月,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利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所属格林班克射电望远镜发现一个奇特的“三体”恒星系统,这个系统中包含两颗白矮星以及一颗拥有超高密度的脉冲星。脉冲星是中子星的一种,随着它们的高速自转,它们发出的无线电波会像大海中的灯塔一样周期性地扫过周围空间。此次发现的这颗脉冲星距离地球约4200光年,自转速度是每秒366圈。这类脉冲星被归类为“毫秒脉冲星”,天文学家们利用这类天体作为研究多种现象的精确计时工具,其中包括搜寻难觅踪迹的引力波。后续的观测发现这颗脉冲星旁边还存在一颗白矮星,它们在轨道上相互绕转,而这对“双星”本身又在更远的距离上围绕另外一颗白矮星运转。西肯塔基大学天文学家杰森·博伊尔(Jason Boyles)最早在2012年在利用格林班克望远镜开展大范围巡天观测并搜寻脉冲星的过程中最先发现了这颗脉冲星目标,当时他还是该校的研究生。研究人员利用格林班克望远镜,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以及位于荷兰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开展了密集的观测研究工作。科学家们还调用了来自斯隆数字巡天(SDSS),GALEX卫星,亚利桑那基特峰WIYN望远镜,以及斯皮策空间望远镜的数据。在三体系统中,每个成员感受到来自其它成员的引力扰动是非常纯净且强烈的。毫秒脉冲星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测量工具,可以非常精确地被用于对扰动进行测量。等效原理(equivalence principle),尤其是强等效原理,在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理论中居于极重要的地位,根据强等效原理,稍远处外侧的那颗白矮星产生的引力影响,对于内侧的两颗星,即一颗中子星和一颗白矮星所产生的影响应当是一样的。而如果在这一极端情形下强等效原理失效,那么外侧那颗白矮星对内侧的中子星和白矮星施加的引力影响应当会存在轻微的差异,而高精度的脉冲星计时测量将能很轻易的显示出这一点。通过对这颗脉冲星发出的脉冲周期进行精确计时,研究者能够判断强等效原理是否出现了失效,测量的精度将会比此前进行过的任何测量都要高出几个数量级。
哎呀,我最讨厌做剧透了 是三体人锁死了地球的科技,高级科学无法发展了,400年航行过来技术不会有太大发展,剧情你去看书吧,我不想透露更多

6,脉冲星的特性

毫秒脉冲星是指自转周期在1-10毫秒范围内的脉冲星,他目前仅能在微波或X射线的电磁波频谱的波段上被观察到。 而普通脉冲星的周期不会短于1秒。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脉冲星发射射电脉冲这个结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为虽然早在30年代,中子星就作为假说而被提了出来,但是一直没有得到证实,人们也不曾观测到中子星的存在。而且因为理论预言的中子星密度大得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当时,人们还普遍对这个假说抱怀疑的态度。直到脉冲星被发现后,经过计算,它的脉冲强度和频率只有像中子星那样体积小、密度大、质量大的星体才能达到。这样,中子星才真正由假说成为事实。这真是上世纪天文学上的一件大事。因此,脉冲星的发现,被称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四大天文学重要发现之一。脉冲星是20世纪60年代天文的四大发现之一。至今,脉冲星已被我们找到了不少于1620多颗,并且已得知它们就是高速自转着的中子星。脉冲星有个奇异的特性——短而稳定的脉冲周期。所谓脉冲就是像人的脉搏一样,一下一下出现短促的无线电讯号,如贝尔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每两脉冲间隔时间是1.337秒,其他脉冲还有短到0.0014秒(编号为PSR-J1748-2446)的,最长的也不过11.765735秒(编号为PSR-J1841-0456)。那么,这样有规则的脉冲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天文学家已经探测、研究得出结论,脉冲的形成是由于脉冲星的高速自转。那为什么自转能形成脉冲呢?原理就像我们乘坐轮船在海里航行,看到过的灯塔一样。设想一座灯塔总是亮着且在不停地有规则运动,灯塔每转一圈,由它窗口射出的灯光就射到我们的船上一次。不断旋转,在我们看来,灯塔的光就连续地一明一灭。脉冲星也是一样,当它每自转一周,我们就接收到一次它辐射的电磁波,于是就形成一断一续的脉冲。脉冲这种现象,也就叫“灯塔效应”。脉冲的周期其实就是脉冲星的自转周期。然而灯塔的光只能从窗口射出来,是不是说脉冲星也只能从某个“窗口”射出来呢?正是这样,脉冲星就是中子星,而中子星与其他星体(如太阳)发光不一样,太阳表面到处发亮,中子星则只有两个相对着的小区域才能辐射出来,其他地方辐射是跑不出来的。即是说中子星表面只有两个亮斑,别处都是暗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中子星本身存在着极大的磁场,强磁场把辐射封闭起来,使中子星辐射只能沿着磁轴方向,从两个磁极区出来,这两磁极区就是中子星的“窗口”。中子星的辐射从两个“窗口”出来后,在空中传播,形成两个圆锥形的辐射束。若地球刚好在这束辐射的方向上,我们就能接收到辐射,且每转一圈,这束辐射就扫过地球一次,也就形成我们接收到的有规则的脉冲信号。灯塔模型是现在最为流行的脉冲星模型。另一种磁场震荡模型 还没有被普遍接受。脉冲星是高速自转的中子星,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子星都是脉冲星。因为当中子星的辐射束不扫过地球时,我们就接收不到脉冲信号,此时中子星就不表现为脉冲星了。脉冲星的一般符号是PSR。例如,第一个脉冲星就记为PSR1919+21。1919表示这个脉冲星的赤经是19小时19分;+21表示脉冲星的赤纬是北纬21度。双脉冲星PSRJ0737-3039A/B的发现,让人们欣喜若狂。它是由两个脉冲星形成的双星系统。能够发现双脉冲星系统,确实是非常幸运的事情。对PSRJ0737-3039A进行计算以后,科学家预言它的脉冲轮廓形状会发生较快的演化,甚至预言在2020年左右,它的光束会由于轴线进动而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但是,仔细的观测结果显示,预期的脉冲轮廓形状根本就没有发生变化,这对科学家的打击可是不小。预言的失败让我们感到,脉冲星的灯塔模型似乎存在着问题。

文章TAG:毫秒脉冲星  脉冲  脉冲星  科学  毫秒脉冲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