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荀彧是怎么死的

仅三国志就有好几种说法,一是看到汉朝将亡,忧愤而死;另一个是,不赞成曹操称魏公,认为曹操称魏公会危及到汉朝的地位,所以遭到曹操的忌恨,被逼服毒自杀。但是不管什么说法,都肯定荀彧是忠于汉朝的。

荀彧是怎么死的

2,史话三国荀彧忧薨背后的隐情一择主之路

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三国。 公元212年,汉末三国最著名的谋士之一荀彧去世。 《三国志》记载,荀彧以 “忧薨” ,时年五十。 中国史家秉笔书史历来有个特点,就是惯用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也称曲笔、护笔。 史家运用春秋笔法的最初目的是要为亲者、尊者、贤者隐讳一些不合礼法的事情。 中国在周朝的时候实行的是礼乐治国,尊王崇礼的孔子在编订鲁国历史的时候,为了隐讳回护尊主,创造性地使用了“一字寓褒贬”的写作方法。 以便于不通过议论的方式,仅通过一个字或者几个字就能清晰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观点和思想倾向。 正所谓言简意赅,微言大义,词微而指远。 后来这一写史传统逐渐发展为对当时不便直言而又不得不言的史事使用曲笔回护。 正因为史书中常有大量的曲笔存在,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的不便以及困惑和不解。而且往往字数越少越模糊,事情就越显得蹊跷,就更加容易让后来的读者产生质疑和猜想。 我倒认为史书的曲笔中,字里行间有意无意的逗露之言,恰恰是只有历史才能展现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想想那穿越千年的人物和事件,透过早已泛黄的书卷,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清晰中有模糊的画卷,模糊中又含有清晰的脉络。所有的疑惑和不确定像极了笼罩在巍峨高山前的碧水寒烟,让高山若隐若现,时时引人遐想,处处让人悸动。 如此读史又何尝不是一种愉悦而美妙的体验呢? 由此说来,这一千八百年前的一个 “忧” 字,让荀彧的死颇为值得思考和玩味。 荀彧因何而忧?又为何会因忧致死?这些问题请允许我通过系列文章《荀彧“忧薨”背后的隐情》来一一分享给大家。 系列文章第一篇:荀彧的择主之路 汉末三国,战乱纷纷,多事之秋,正是英雄用武,谋士用智之时。 当此风云际会的伟大时代,荀彧这位充满着政治理想抱负的青年,不负韶华,不辱时代使命,以天下为己任,积极投身到匡复汉室、勤王靖难的事业中来。 然而时境艰难,一个人的负重前行谈何容易。 值董卓之乱,颍川处平原地带,四战之地,常为兵冲。颍川人冀州牧韩馥和荀彧是同郡乡党,韩馥派人迎接乡里避难冀州。 乡里们怀土难迁,多选择避难在离家较近的密西山中,而荀彧毅然带着宗族投奔了韩馥。然而来到冀州境内时韩馥已被汝南袁绍夺权。 汝南袁氏是当时的豪门望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此时袁家的新生代人物袁绍正在广撒英雄帖,网罗天下英才。见到颍川名士荀彧自然高看一眼,待彧以上宾之礼。 荀彧的弟弟荀谌以及同郡的辛评、郭图,都被袁绍所收揽。 荀彧对袁绍这种累世享受国家俸禄的公门世族,在天子蒙尘,国家罹难之际,不思匡主靖难,反而趁机夺取同盟大权的行为,内心是颇有微词的。认为袁绍终究难成大事。 但是考虑到袁家除袁绍和袁术外惨遭董卓灭门,遭如此家祸也算为国殉难之举,暂且委身袁绍,观察下袁绍以后的行为做派。 很快荀彧就发现袁绍和自己的志向并不一致。荀彧的志向是匡扶汉室,《后汉书》记:“荀彧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 袁绍的志向却是政在私门。意思是汉室衰微,国家政权不再是政出天子,而是改由实力强大的地方豪强、名门望族说了算。 袁绍和袁术哥俩对此时天下形势的政治判断,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毛病,只是行动上冒进了一些,行为举止上张扬了一些,以致后来成为众矢之的而丧身殒命。 平心而论,战乱初起,形式并不明朗的时候,袁家几代人积累的家世资本释放了出巨大的政治能量。 直到官渡战役前夕,袁绍的实力达到了事业的顶峰。 政在私门语出《史记·晋世家》:“政在私门,其可久乎!” 政在私门的政治形态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强大,诸侯底下的卿大夫们实力也在不断增强,诸侯不服从周天子的管理,卿大夫们也不服从诸侯的管理,于是就形成了政在私门的政治形态,谁有实力谁就有话语权。 公元190年,诸侯联合讨董时,袁绍的表现让荀彧彻底寒了心。 首起义兵的曹操和张邈的部下卫兹在荥阳汴水浴血奋战的时候,联军盟主袁绍却在后方每日置酒高会,开怀畅饮。 曹操和卫兹最终因为兵力悬殊过大,大败于董卓大将徐荣。 这一仗曹操打的很辛苦,惨败而回,身被流矢所伤,若不是从弟曹洪舍身赠马,险些丧命。 经历了汴水之败的曹操,并没有丧失斗志,意志消沉,而是壮志犹存,热血未冷。在疾呼诸侯西进讨董无人响应的情况下,再次南下扬州募兵准备卷土重来,积极准备二次讨董。 这些荀彧都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 回想曹操作为典军校尉在剿灭黄巾之乱中的表现,荀彧就更加地心驰神往,感觉曹操才是雄才大略集身,文能安天下,武能定乾坤的人物。 袁绍和曹操的明显对比,让荀彧起了动摇之心。公元191年荀彧断然离开袁绍转投曹操。 荀彧在无比的焦虑之中审度天下明主之时,曹操也在心急如焚地四处找寻帮手。 这一年曹操三十六,荀彧二十九。 两位青年在时代的推动、历史的驱使、命运的安排下相遇了。从此开始了他们长达21年之久的恩怨纠葛。

史话三国荀彧忧薨背后的隐情一择主之路

3,荀彧是否是曹操的第一谋士

一开始是因该是的(荀彧死得早)。不过郭嘉确实为曹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荀彧(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官至汉待中,守尚书令,谥曰敬候。

荀彧是否是曹操的第一谋士

4,读三国志王佐之才荀彧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战略家,政治家,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汗马功劳,是曹操手下的头号功臣。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对于荀彧有如下记载: 荀子之后,王佐之才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是荀子之后。家中的很多人都曾在朝中担任高官,荀彧少有才名,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之后,惊呼其有“王佐之才”。所谓王佐之才,就是非凡的治国能力。 永汉元年,荀彧被举孝廉,任守宫令。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十一月,董卓为相国,持剑上殿,荀彧于是弃官还乡。 荀彧对同乡人说,颍川乃四战之地,不可久留,建议大家随同自己离开这里。但是颍川人都眷恋家乡,不肯离开,于是荀彧便同族人搬到了冀州。 到达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荀彧的弟弟也在袁绍手下担任幕僚,袁绍知荀彧为当世名士,待其为上宾,但是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 弃袁归曹,运筹帷幄 初平二年,荀彧离开袁绍,转投曹操,曹操大喜说:“先生就是我的张良、张子房!”加封荀彧为别部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 董卓横行天下,曹操问计于荀彧,荀彧说董卓的残暴已经超出常理,他一定会自取灭亡,不足道哉。后董卓派李傕郭汜四外劫掠,到了颍川、陈留等地,荀彧同乡之人多有死伤,正应了荀彧之言。 兴平元年,曹操东征陶谦,张邈、陈宫谋划反曹,暗中迎接吕布。荀彧和程昱此时镇守鄄城,荀彧识破了张邈说吕布来帮助曹操的谎言,立即命令军队加强防,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夏侯惇到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稳定了军心。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都说:“先生的一州之主,岂能贸然赴险!”荀彧说道,郭贡此时心中的谋划还没有确定下来,如果此时去游说的话,很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解除当前的危机。果然,荀攸见到郭贡以后经过一番游说,郭贡率军离开。不久之后,曹操班师而回,在濮阳击败吕布。 兴平二年正月,曹操击败侵入定陶的吕布军,五月,曹操进攻巨野的吕布部将薛兰、李峰,吕布亲自援救,被曹操击败,撤退而走,曹操歼灭巨野守军,乘势进军乘氏。 兖州之谋,稳固根基 此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想率军征讨徐州,然后再回来收拾吕布。荀彧进谏道:“高祖刘邦具有关中而王天下,光武帝刘秀也拥有河内,而一统江山,有了根基,进可攻,退可守,正可谓进退有度,攻防自如。如今明公的根基就是兖州,而此时兖州并不太平,况且攻打徐州必旷日持久,带兵多则兖州无人可守,带兵少则徐州不可下,到时进退维谷,自取其乱。明公应修养生息,巩固根基,而后一举击灭吕布,巩固兖州之基业而后一统北方。” 曹操听取了荀彧的建议,放弃了进攻徐州的打算,休养生息,抓住战机击败吕布。收复了兖州各县,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根基,此战获胜,荀彧功不可没。 迎天子,成霸业 建安元年,荀彧随从曹操击败黄巾军,同年,汉献帝在董承、杨奉等人的护送下,从长安回到了洛阳。在要不要将汉献帝迎回许都的问题上,曹操内部众人意见不一,此时荀彧表示应该迎接天子到许都。原因有三:奉天子成人望,大顺;秉至公以服英杰,大略;扶弘义以致英杰,大德。曹操认为荀彧言之有理,便迎汉献帝至许都,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政治基础。 推贤荐能,谋定后动 荀彧很少跟随曹操初中,他负责这首后方统筹全局,荀彧为曹操推荐了很多人才,这里面就包括他的侄子荀攸,郭嘉,戏志才等人。荀彧推荐的大多数人,在曹操手下,皆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建安二年正月,曹操南征张绣失败,此时袁绍发文来奚落曹操,曹操士气低落。荀彧来到曹操面前道,明公有何忧虑,曹操说袁绍兵力数倍于我,其手下人才济济,我为自己而担忧。 荀彧说道:“争雄天下,最关键的不在于兵精粮足,而在于主君之谋略之心胸,明公之能非袁绍可比。袁绍其人谋而无断,虽带甲百万,不足道哉。”荀彧进一步分析道,吕布才是曹操的心腹大患,应该先攻吕布,联结马腾、韩遂稳定后方,而后与袁绍决战,进而一统北方。 袁曹交兵,决胜官渡 建安三年五月,曹操击败张绣,同年攻入下邳,诛杀吕布,平定徐州。建安四年,攻占射犬,控制河内郡。此时袁绍击灭幽州公孙瓒,成为北方最具实力的割据势力,同年袁绍率大军十万,准备进攻许都。 围绕是否与袁绍交战的问题,曹操内部意见不一,其中名士孔融表示,袁绍兵精粮足,手下谋士如云,猛将众多,其锋不可与之争,不如降之。荀彧说:“袁绍虽带甲百万,但军纪涣散,且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逢纪果而无断,审配专而无谋,让这些人治理后方,其军必乱。再说颜良、文丑,不过好勇斗狠的匹夫,张郃、高览,亦无长远之谋,淳于琼等辈,更是不足为虑。明公如果与袁绍决战,必然一战而擒,从而一统北方。”曹操因此坚定了与袁绍决战的决心。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爆发,曹操看军士疲惫,军粮不继,便写信给许都的荀彧,表示想退兵返回许都以图后计。荀彧接信后回信给曹操说,现在双方战事处于胶着之态,谁先撤退,就会失去先机,为对方所败,现在最佳的选择,应该是静待时机,以求一举破敌。 曹操听取了荀彧的建议,继续在官渡坚守,此时许攸家人犯法入狱,许攸大怒投靠曹操,并为曹操献计攻取乌巢。曹操攻取乌巢之后,一举击溃袁绍,张郃、高览等勇将也投于曹操麾下,曹操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统一北方,荀彧之谋 建安六年,曹操准备南下,攻击与袁绍勾结的刘表,荀彧建议道:“刘表不足为虑,而袁绍却为心腹大患,官渡之战之后,正是明公一举铲除袁绍,统一北方的天赐良机。”曹操按照荀彧的建议,一举击击溃了仓亭袁绍的主力部队。 不久,袁绍羞愤而亡。荀彧建议曹操利用袁绍新亡,其诸子争斗人心不稳的天赐良机,平定北方,稳定大局。曹操采纳荀彧的建议,对袁氏后裔穷追猛打,一举统一北方。 君臣失位,渐行渐远 其后曹操欲加九锡进魏公,荀彧说明公首创义兵,迎天子于许都,匡扶汉室,以有道伐无道,为天下人心之所向,今欲加九锡进魏公,则会失去人心,此举万万不可行!因而遭到曹操的怨恨,被曹操安置于寿春,不久荀彧郁郁而终。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5,荀彧 荀攸怎么读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荀攸(xún you),(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东汉末年谋士。

6,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谋士是荀什么嘛烦带拼音

荀xún彧yù,字文若,初从绍,后归曹操拜司马,建安元年(196)谏曹迎献帝都许,迁尚书令。后阻曹称魏公,曹逼彧自绝。彧:郁郁,茂盛状;富有文采貌。
你说的是荀彧 吧!
荀彧 (yù) yu第四声
彧 (yù) yu第四声写怕是比读还难吧,呵呵
荀yu 荀you 两叔侄

7,荀彧为何要忤逆曹操而死

荀彧其实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后汉书;荀彧传》记载:“方时运之屯遭,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势强,则皇器自移矣。此又时之不可并也。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意思是说,荀彧之所以投曹氏,是因为在那个特殊的乱世当中,汉王室弱不禁风,无法救民于水火之中,这就需要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强者来维护社会秩序,因此,他只能选中曹操作为自己价值目标的实现者,其行为表面上固是忠于曹氏,而其内心实是为了“汉祚”,可谓用心良苦。这个观点被后来的不少历史学者所认同,如裴松之、司马光和赵翼等人。

8,三国KILL荀彧

人物小传:荀彧(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被曹操称赞为“吾之子房”。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他为“荀令君”。武将体力:三勾玉武将技能:驱虎——出牌阶段,你可以与一名体力比你多的角色拼点,若你赢,目标角色对其攻击范围内,你指定的另一名角色(不能是被驱虎的角色本身)造成1点伤害。若你没赢,他、她对你造成1点伤害。每回合限用一次。节命——你每受到1点伤害,可令任意一名角色将手牌补至其体力上限的张数(不能超过5张)。

文章TAG:三国  怎么  死的  三国荀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