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什么是小分子核仁核糖核蛋白

这个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直接理解的是小分子 核仁 核糖核蛋白在生物体中有很多功能 主要为催化作用
snRNP,小分子(核仁)核蛋白体(也可称核糖核蛋白体或者核糖体)。是在核仁中对刚转录出来的RNA进行编辑的核蛋白体。
一、 核仁的超微结构1、纤维中心(fibrillar centers,fc):是被致密纤维包围的一个或几个低电子密度的圆形结构,主要成分为rna聚合酶和rdna,这些rdna是裸露的分子。2、致密纤维组分(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dfc):呈环形或半月形包围fc,由致密的纤维构成,是新合成的rnp(指结合蛋白质的rrna),转录主要发生在fc与dfc的交界处。3、颗粒组分(granular component,gc):由直径15-20nm的颗粒构成,是不同加工阶段的rnp。

什么是小分子核仁核糖核蛋白

2,真核细胞中rdna编码的rrna包括哪些

编码rRNA的DNA片段称rRNA基因,它是重复的多拷贝基因,人的一个细胞中约有200个拷贝。rDNA没有组蛋白核心,是裸露的DNA节段,两个相邻基因之间为一段非转录的间隔DNA。转录时,RNA聚合酶沿DNA分子排列,此酶由基因头端向末端移动,转录好的rRNA分子从聚合酶处伸出,愈近末端愈长,并且从左右两侧均可伸出,呈羽毛状。rRNA首先出现在纤维部,而后转向颗粒部(图:rRNA的转录)。真核细胞的核糖体的大小亚基是在核中形成的,在核仁部位rDNA经RNA聚合酶Ⅰ转录出45SrRNA(纤维部的纤维状物质),是rRNA的前体分子,与胞质运来的蛋白质结合形成RNP复合体,45SrRNA甲基化以后经RNA酶裂解为2个分子,18SrRNA和32SrRNA,后者再裂解为28SrRNA的5.8SrRNA。成熟的rRNA仅为45SrRNA的一半,丢失的大部分是非甲基化和GC含量较高的区域。5SrRNA的基因并不定位在核仁上,通常定位在常染色体,5SrRNA在核仁外经RNA聚合酶Ⅲ合成后被转运至核仁区参与大亚基的装配。28S,5.8S及5SrR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RNP分子团。为大亚基前体,分散在核仁颗粒区,再加工成熟后,经核孔入胞质为大亚基,18SrRNA也与蛋白质结合,经核孔入胞质为小亚基。(图:核糖体的组装)大小亚基在胞质中可解离存在,但在需要时可在Mg4<0.001M存在时,合成完整单核糖体,此时才具有合成功能,当Mg4<0.001M时则又重新解离。构成核糖体的蛋白质与rRNA或核糖体亚基结合的蛋白质有二类:一类与rRNA或核糖体亚基紧密连接,需高浓度盐和强解离剂(如3mol/LLiCl或4mol/L尿素)才能将其分离,这类蛋白质称为"真"核糖体蛋白质("realribosomalproteins")或简称为核糖体蛋白质。如E.coli30S亚基上的21种蛋白质及50S亚基上的34种蛋白质(共54种,因为小亚基上的S20与大亚基上的L26是相同);或者在真核细胞40S亚基上的30种蛋白质及60S亚基上的45-50种蛋白质(共约80种),即属此类。而另一类蛋白质则为与有功能的核糖体亚基疏松缔合,能被0.5mol/L单价阳离子(如K+,NH4+)从亚基上洗脱,并对核糖体循环发挥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如起始因子(IF或eIF)和延长因子(EF)等,称为核糖体相关蛋白质(proteinsassociatedwithribosome;简称PAR)。PAR不是构成核糖体的固有成分。

真核细胞中rdna编码的rrna包括哪些

3,核糖体是什么

核糖体是细胞内一种核糖核蛋白颗粒(ribonucleoprotein particle), 其惟一功能是按照mRNA的指令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多肽链,所以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分子机器。 1.核糖体的形成 真核细胞的大小亚基是在核中形成的, 在核仁部位rDNA转录出45S rRNA,是rRNA的前体分子,与胞质运来的蛋白质结合,再进行加工,经酶裂解成28S,18S和5.8S的rRNA,而5S rRNA则在核仁外合成28S,5.8S及5S rR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RNP分子团。为大亚基前体,分散在核仁颗粒区,再加工成熟后,经核孔入胞质为大亚基,18S rRNA也与蛋白质结合,经核孔入胞质为小亚基。大小亚基在胞质中可解离存在,在需要时也可在>0.001M Mg 存在时,但合成完整单核糖体,才具有合成功能,当Mg4 <0.001M时则又重新解离。 2.核糖体的超微结构 非膜相结构,大小15-20nm,可单个或成群分布于细胞质中,也可附着在核外膜,内质网上,或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中,用负染色高分辨电镜观察,核糖体不是圆形颗粒,而是由大、小二个亚基组成的不规则颗粒。 大亚基侧面观是低面向上的倒圆锥形,底面不是平的,边缘有三个突起,中央为一凹陷,似沙发的靠背和扶手。 小亚基是略带弧形的长条,一面稍凹陷,一面稍外突,约1/3处有一细缢痕,将其分成大小两个不等部份。 小亚基趴在大亚基上,似沙发上趴了一只小猴。大小亚基凹陷部位彼此对应相结合,就形成了一个内部空间。此部位可容纳mRNA、tRNA及进行氨基酸结合等反应。 此外,在大亚基内有一垂直的通道为中央管,所合成的多肽链由此排放,以免受蛋白酶的分解。 一般真核细胞中,106-107个/细胞,原核细胞中15-18× 103个/细胞,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可达1×1012个/细胞。 3.核糖体的理化特性 核糖体的主要成份为蛋白质和rRNA,二者比例在原核细胞中为1.5:1, 在真核细胞中为1:1,每个亚基中,以一条或二条高度折叠的rRNA为骨架,将几十种蛋白质组织起来,紧密结合,使rRNA大部份围在内部,小部份露在表面。由于RNA的磷酸基带负电荷超过了蛋白质带的正电荷,因而核糖体显强的负电性,易与阳离子和碱性染料结合。 单个核糖体上存在四个活性部位,在蛋白质合成中各有专一的识别作用。 1.A部位:氨基酸部位或受位:主要在大亚基上,是接受氨酰基-tRNA的部位。 2.P部位:肽基部位或供位:主要在小亚基上,是释放tRNA的部位。 3.肽基转移酶部位(肽合成酶),简称T因子:位于大亚基上,催化氨基酸间形成肽键,使肽链延长。 4.GTP酶部位:即转位酶,简称G因子,对GTP具有活性,催化肽键从供体部位→受体部位。 另外,核糖体上还有许多与起始因子、延长因子、释放因子以及各种酶相结合的位点。 核糖体的大小是以沉降系数S来表示,S数值越大、颗粒越大、分子量越大。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核糖体的大小亚基是不同的。 50S(大亚基) 23S,5S RNAS+ 原核(70S) 34种蛋白质 55种蛋白质 30S(小亚基) 21种蛋白质+ 16S RNA 真核(80S) 60S(大亚基) 28S 5.8S 5SRNA+ 45种蛋白质 78种蛋白质 40S(小亚基) 33种蛋白质,+ 18SRNA

核糖体是什么

4,细胞核的核仁的成分是什么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在细胞的代谢、生长、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存在部位。一般说真核细胞失去细胞核后,很快就会死亡,但红细胞失去核后还能生活120天;植物筛管细胞,失去核后,能活好几年。尽管细胞核的形状有多种多样,但是它的基本结构却大致相同,即主要是由核被膜、染色质、核仁和核骨架构成。 核膜由两层单位膜组成,把核与细胞质隔开,两层膜的中间为空隙,叫核周腔。膜上有穿孔,占膜面积的8%以上。 核膜使细胞核成为细胞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使核内形成一相对稳定的环境。同时,核膜又是选择性渗透膜,起着控制核和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作用。 染色质:染色质是真核细胞的间期核中DNA,组蛋白,非组蛋白蛋白质以及少量RNA所组成的一串念珠状复合体。是细胞间期遗传物质存在的形成。易被碱性物质着色。 核液:是核内没有明显结构的基质。 核仁经常出现在间期细胞核中,它是匀质的球体,其形状、大小、数目依生物种类,细胞形成和生理状态而异。核仁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核糖体RNA的合成。 从其结构,我们可以得出细胞核的功能:控制细胞的遗传,生和长和发育。德国藻类学哈姆林的伞藻嫁接试验验证了细胞核是遗传物质携带者。 1、核被膜(nuclear envelope) 核被膜(包括核孔复合体)是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结构,它们不仅是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界限,而且还控制着核、质之间物质和信息交流。核被膜是双层膜,膜厚约7~8nm,膜间为宽10~50nm的核周腔(perinuclear space)。 核被膜可分为三个区域: — 核外膜:面向胞质,附有核糖体颗粒,与内质网相连。 — 核内膜:面向核质,表面上无核糖颗粒,膜上有特异蛋白,为核纤层提供结合位点。 — 核孔(nuclear pores):在内外膜的融合处形成环状开口,又称核孔复合体,直径为50~100nm,一般有几千个,核孔构造复杂,含100种以上蛋白质,并与核纤层紧密结合成为核孔复合体。是选择性双向通道。功能是选择性的大分子出入(主动运输),酶、组蛋白、mRNA、tRNA;存在电位差,对离子的出入有一定的调节控制作用。 核纤层是紧贴核内膜的一层厚度为20~50nm的纤维蛋白片层或纤维网络,成分为中间纤维蛋白,称为核纤层蛋白(lamin)。核纤层与细胞质骨架、核骨架连成一个整体,一般认为核纤层为核被膜和染色质提供了结构支架。 2、染色体和染色质 染色质和染色体在化学成分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只是分别处于不同的功能阶段的不同的构型。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内由D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形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形式。固定染色后,在光镜下能看到细胞核中经许多或粗或细的长丝交织成网的物质,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常染色质(euchromatin)和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常染色质呈细丝状,是DNA长链分子展开的部分,非常纤细,染色较淡。异染色质呈较大的深染团块,常附在核膜内面,DNA长链分子紧缩盘绕的部分。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缩聚而成的棒状结构。 染色质的主要成分:DNA、蛋白质(组蛋白、非组蛋白)、少量RNA。蛋白质有祖蛋白和非祖蛋白,组蛋白(histones)富含lys,Arg,碱性,能和带负电荷的DNA结合,分为H1, H2A, H2B, H3, H4五种;非组蛋白是参与DNA复制和转录的酶。 染色质的结构单体为核小体,直径约10nm,相邻以1.5~2.5nm的细丝相连,核心由4组组蛋白( H2A,H2B,H3,H4 )构成,DNA缠绕在核心的外周,核小体之间为连接DNA,上有H1,1个核小体上共有200个碱基对,构成染色质丝的一个单位。 3、核仁 细胞核中圆形或椭圆形的颗粒状结构,没有外膜,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常有较大或多个核仁,核仁富含蛋白质和RNA分子。核仁由颗粒组分,纤维中心和致密纤维组分三大部分组成。核仁组成成分包括rRNA,rDNA和核糖核蛋白。核仁是rRNA基因存储,rRNA合成加工以及核糖体亚单位的装配场所。 核仁组织区(nucleolus organizer region):即rRNA序列区,它与细胞间期核仁形成有关,构成核仁的某一个或几个特定染色体片断。这一片段的DNA转录为rRNA, rRNA所在处。 4、细胞核骨架 核骨架是由纤维蛋白构成的网架结构,其蛋白成分按道理说细胞质骨架有的,核骨架也应该有。但现在在核骨架中只发现有角蛋白和肌蛋白质成分,在某些原生动物核骨架中还发现含有微管。同时在核骨架中还有少量RNA,它对于维持核骨架三维网络结构的完整性是必需的。在进化趋势看,核骨架组分是由多样化走向单一,特化。

文章TAG:rdna2  什么是小分子核仁核糖核蛋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