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评估供应商的设备保障能力

转载。 一般来说,采购人员通常从价格、品质、交期交量和配合度(服务)几个方面来考核供应商,并按百分制的形式来计算得分,至于如何配分,各公司可视具体情况自行决定: 1. 价格: 根据市场同类材料最低价、最高价、平均价、自行估价,然后计算出一个较为标准、合理的价格。 2. 品质: 批退率:根据某固定时间内(如一个月、一季度、半年、一年)的批退率来判定品质的好坏,如上半年某供应商交货50批次,判退3批次,其批退率=3÷50×100%=6%,批退率越高,表明其品质越差,得分越低。 平均合格率:根据每次交货的合格率,再计算出某固定时间内合格率的平均值来判定品质的好坏,如1月份某供应商交货3次,其合格率分别为:90%、85%、95%,则其平均合格=(90% + 85% + 95%)÷3=90%,合格率越高,表明品质越好,得分越高。 总合格率:根据某固定时间内总的合格率来判定品质的好坏,如某供应商第一季度分5批,共交货10000个,总合格数为9850个,则其合格率= 9850÷1000×100% = 98.5%,合格率越高,表明品质越好,得分更高。 3. 交期交量: 交货率=送货数量÷订购数量×100%,交货率越高,得分就越多。 逾期率:=逾期批数÷交货批数×100%,逾期率越高,得分更少;逾期率越长,扣分越多;逾期造成停工待料,则加重扣分。4. 配合度(服务): 配合度上,应配备适当的分数,服务越好,得分越多。 将以上三项分数相加得出总分,为最后考核评比分数,以此来考核供应商的绩效。供应商评估主要有哪些控制要点? 通常供应商评估的控制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供应商的安选及选择条件。 2. 供应商的品质保证能力的调查。 3. 供应商的样品品质鉴定。 4. 供应商评估内容及步骤的确定。 5. 供应商评估结论的审核与批准。 6. 合格供应商的批准。 7. 合格供应商档案的建立。 8. 合格供应商的供货情况定期监督与考核。 9. 根据供应商定期考核情况,进行优胜劣汰或辅导。 10.监督以及发现问题的处置。对供应商的控制方法主要有哪些? 对众应商的控制可根据物料采购金额的大小,对供应商进行ABC分类,好分重点、一般、非重点供应商,然后根据不同供应商按下列方法进行不同的控制: 1. 派常驻代表。 2. 定期或不定期到工厂进行监督检查。 3. 设监督点对关键工序或特殊工序进行监督检查。

如何评估供应商的设备保障能力

2,电器设备有哪些的保护装备

一般的保护装置电源器本身就自带了保护装置.的,当然了你也可以自己另外加.功率到多少就需要保护那要看各个电源性能的不一样来确定的.一般电源有:交流过压保护输出过压保护输出限流保护输入低压限流保护输入高压限流保护过温保护
汽车电器系统的特点 1、低压——汽油车多采用12v,柴油车多采用24v。 2、直流——主要从蓄电池的充电来考虑。 3、单线制——单线制即从电源到用电设备使用一根导线连接,而另一根导线则用汽车车体或发动机机体的金属部分代替。单线制可节省导线,使线路简化、清晰,便于安装与检修。 4、负极搭铁——将蓄电池的负极与车体相连接,称为负极搭铁。
基础要素(1)电气绝缘。保持配电线路和电气设备的绝缘良好,是保证人身安全和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的最基本要素。电气绝缘的性能是否良好,可通过测量其绝缘电阻、耐压强度、泄漏电流和介质损耗等参数来衡量。(2)安全距离。电气安全距离,是指人体、物体等接近带电体而不发生危险的安全可靠距离。如带电体与地面之间、带电体与带电体之间、带电体与人体之间、带电体与其他设施和设备之间,均应保持一定距离。通常,在配电线路和变、配电装置附近工作时,应考虑线路安全距离,变、配电装置安全距离,检修安全距离和操作安全距离等。(3)安全载流量。导体的安全载流量,是指允许持续通过导体内部的电流量。持续通过导体的电流如果超过安全载流量,导体的发热将超过允许值,导致绝缘损坏,甚至引起漏电和发生火灾。因此,根据导体的安全载流量确定导体截面和选择设备是十分重要的。(4)标志。明显、准确、统一的标志是保证用电安全的重要因素。标志一般有颜色标志、标示牌标志和型号标志等。颜色标示表示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导线;标示牌标志一般作为危险场所的标志;型号标志作为设备特殊结构的标志。 安全技术方面对电气设备基本要求电气事故统计资料表明,由于电气设备的结构有缺陷,安装质量不佳,不能满足安全要求而造成的事故所占比例很大。因此,为了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在安全技术方面对电气设备有以下要求:(1)对裸露于地面和人身容易触及的带电设备,应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2)设备的带电部分与地面及其他带电部分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3)易产生过电压的电力系统,应有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器、保护间隙等过电压保护装置。(4)低压电力系统应有接地、接零保护装置。(5)对各种高压用电设备应采取装设高压熔断器和断路器等不同类型的保护措施;对低压用电设备应采用相应的低电器保护措施进行保护。(6)在电气设备的安装地点应设安全标志。(7)根据某些电气设备的特性和要求,应采取特殊的安全措施。

电器设备有哪些的保护装备

3,为什么说信息化战争是21世纪的主要战争形态

因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机械化战争是20世纪的事情了。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世界上主要国家军队的作战方式和作战手段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战争形态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由于武器装备趋向智能化,攻击兵器具有远程打击、精确制导和隐蔽突防能力,各种主要作战平台具有信息传感、目标探测与引导、信息攻击与防护能力。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的高技术局部战争表明,信息技术在现代战争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高技术战争,是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作为21世纪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可以预见,信息化战争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战争形态。
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现在,随着高性能电子计算机、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系统、侦察系统、远程精确打击武器陆续装备部队,战争的理论与形态也必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信息化战争也就应运而生。
信息化战争是指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并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战争工具和作战手段,以系统集成和信息控制为主导,在全维空间内通过精确打击、实时控制、信息攻防等方式进行的瘫痪和震慑作战。与机械化战争等传统战争形态相比,信息化战争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战争工具——信息主导 战争工具决定着战争形态,有什么样的战争工具,就会有什么样的战争形态。信息时代的战争工具主要是信息化武器装备,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主要特征是实现了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一体化。 能量结构 能量结构及能量释放方式是决定武器杀伤机理的基本要素。从能量构成要素来看,信息化战争中,战争能量从传统的体能、化学能、电能、电磁能、机械能、核能等物理能量转变为智能。智能是信息化战争中的主导能量,它通过对其他物理能量的控制而产生效能。信息化战争中,机械时代的动力、平台、武器等仍具有重要作用,但能量释放结构产生了变化,电子信息装备由辅助性、保障性装备变为主导型装备,并通过系统方式渗透、融合到动力、平台、武器中去,对能量及能量释放的时机、方式、数量、比例等进行精确控制,从而达到投入最小、效益最高的目的。 效能标准 机械化战争主要强调数量和规模的累加,信息化战争则强调质量对效能的控制。传统战争主要通过火力摧毁来达成杀伤破坏的目的。信息化战争中,信息技术除对多种不同能量和武器装备相互融合外,还可对能量释放效能进行有效控制,控制的结果是更加精确,能够通过较少的能量释放获取极大的作战效果。因此,在战斗毁伤效能方面,不再强调装药量的多少,而是突出精确有效的原则。精确高效的度量指标是效费比。高效费比是指在战争中投入较少、效益较高,通常可达1:10以上。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提高武器的命中精度。 战争力量——整体凝聚 体系对抗 信息化战争中,作为主要武器装备的C?ISR系统、信息战装备、精确制导武器和信息化作战平台,通过全球信息栅格进行无缝连接之后,将形成全维度、全天时、全天候的一体化、实时化作战体系。在这样的作战体系中,传统战争中那种贪大、求全和追高的观念将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品种、规模、性能不再是提高作战效能的关键性要素,系统集成和横向一体化成为最关键的要素。武器装备品种再多、规模再大、性能再好,如果不能并入系统,则不可能发挥作用,在战场上不仅不能形成战斗力,反而将成为好打的目标。信息化战场是一体系统对抗的战场,拥有完善的信息化作战体系的一方能够控制作战手段,灵活选择目标并控制战争进程和节奏;没有相应信息化作战体系的一方,则群龙无首,一盘散沙,数量众多但没有灵魂,因而难以形成作战效能。 力量凝聚 机械化战争中,战争力量主要表现为物质力量。信息化战争中,智能和知识处于力量凝聚的核心和主导位置,战争力量的凝聚主要依靠信息控制。从力量要素来看,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为主导性要素,传统的机械化作战平台地位下降。力量的凝聚,必须是在掌握制权优势,尤其是在夺取并控制信息优势和空天优势的前提下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准确的时间,把所需的力量准确地调整和机动到准确的地点和方向,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信息化战争中,指挥艺术和军事谋略仍非常重要,但重点偏向两个方面:一是战略层面交战双方的排兵布势、斗智斗勇和战略欺骗;二是战役战术层面的自动化指挥和控制。 战争时空——全维一体 时间加速 信息化战争中,弹道导弹速度达到15马赫,战术导弹速度达到3—5马赫,然而,比这个速度更快的是光速和电磁波速度,每秒钟30万公里,所见即所得。只要眼睛看见目标,这个目标就意味着立即被击毁。 空间融合 冷兵器战争和热兵器战争中,都是在平面单维空间内进行的战争。机械化战争中,不断向空中、海洋、水下、太空和电磁空间拓展。信息化战争仍然需要分别制权,各军兵种仍可继续主宰各自传统的作战空间,所不同的是在时间、空间和力量诸要素之间,必须统一标准,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融合的体系。这样一个横向一体化的网络体系建立起来之后,陆海空天电等相互分离的作战空间将成为一个全维一体的作战空间,在这个全维空间内,战场是流动的,信息是实时的,时间、空间和力量等诸要素是融合的,力量的运用将非常灵活而且可调、可控。 战争实施——精确控制 全频谱控制 传统战争中,战争的实施主要依托作战指挥方式和作战手段的运用。信息化战争中,当全球信息栅格建立起来之后,全维空间呈现一体化模式,在这样的作战空间内,传统的战场概念将不复存在,依托于特定战场和特定军兵种而萌生的作战方式也将自然消亡。届时,精确控制将成为信息化战争的精髓。精确控制主要是全频谱控制战,侧重进行战略信息战和战场信息战,目的是对全维空间、全频谱信息、全部作战力量和战争资源进行有效控制。控制的结果有两个:对己方而言,通过系统集成使力量倍增,作战效能呈指数增加;对敌方而言,通过控制使之处于瘫痪,部队因失去指挥而成为乌合之众,兵力兵器因失去空间将无法机动,因失去时间只能坐失良机、被动挨打。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拥有力量,也已经被分割、被瓦解,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精确打击 精确作战从量变到质变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跨越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从近距厮杀到火力毁伤。第二,从面杀伤到点摧毁。精确制导武器在战争中的使用比例从越南战争中的0.2%、海湾战争中的8%,提升到伊拉克战争中的70%。第三,从精确摧毁到实时打击。伊拉克战争中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已经具备了三种能力:一是自主攻击能力。发射后不管,自动寻找并摧毁目标。二是实时攻击能力。从发现目标到打击目标实现一体化,武器反应时间趋于实时。三是防区外发射能力。作战平台可远离威胁区使用武器,既能准确打击目标,又可实现自我防护。 战争保障——多维聚焦 精确保障 从保障对象上来看,冷兵器战争中人是战争中保障的主要对象。热兵器和机械化战争中,作战平台和枪炮弹药等武器成为保障的主要对象。信息化战争中,侧重于智力、知识、信息、网络的综合保障,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保障要素的融合与控制。由于信息化武器装备与机械化武器装备是相互融合的,所以机械化战争中保障的要素大部分将继续存在下去,但必须用信息化理念、网络和软件加以改造,使所有保障要素融入到作战体系中去,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和精确保障的目的。 多维保障 传统战争中,战场建设和战争动员是战争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战争全维保障的情况下,战场建设将更具备军民两用特征,而且平时和战时必须实现快速转换。随着战争持续时间急剧缩短,传统的战争动员模式必须改变,在时间上强调快速动员,在内容上重视信息动员,在方法上突出预储预置,以满足战争对快速保障的需求。 力量保障 信息化战争中,更加强调质量效能,质量表现为知识,效能表现为控制,数量规模依然重要,但将是有知识、能控制的数量和规模。战争不再是军人的专利,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军事装备也不再是军队的专属,最先进的技术可能最先使用于民用装备。因此,保障力量表现为信息化保障,这种性质的保障难以区分军用还是民用。所以,军队专有保障开始向社会化保障发展,专业清晰、分工明确的机械化保障开始向专业模糊、系统集成的信息化保障推进,用来进行实际作战的兵力兵器越来越少、越来越精,而软件设计、网络控制、信息资源、装备维修等保障力量明显增加,“牙齿”越来越锋利,“尾巴”越来越粗壮。 战争制胜——人机融合 人机一体 信息化战争中,人的智能与武器的性能融为一体,赋予武器以智慧和灵性。信息化武器不再是傻大黑粗的机器组件,而是具有人工智能、会思考、能判断,可以自动发现、识别和打击目标的机器人,“战斧”巡航导弹,JDAM卫星制导炸弹等都是这样的机器人武器。人的高超智慧、指挥艺术等可先期融入武器系统之中,也可在作战过程中通过对武器的实时控制来提高其作战效能。这样的智能化武器与机械化武器装备最大的不同,就是专属性增强。未来战争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无法打赢信息化战争的。 自动控制 全球信息栅格建成之后,在战役战术层面将实现自动化实时指挥,人工干预、边想边干的指挥模式越来越少。指挥艺术和军事谋略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战前的作战运筹和战中的战略性交战,甚至被融入到人机交互系统、专家知识库系统和武器智能制导系统中去。因此,指挥层次越来越少,指挥效能越来越高,呈现实时化、扁平化、一体化特征。战略指挥员直接指挥到单兵、单舰、单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战略性战斗将成为信息化战争中的主要作战样式。

为什么说信息化战争是21世纪的主要战争形态


文章TAG:装备  保障  要素  如何  装备保障要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