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可见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区别

光源不同,可见光用钨灯,紫外用氘灯;测得溶液颜色不同,可见光的溶液是有色的;紫外的溶液是无色的
1、光源不同,可见光用钨灯,紫外用氘灯;2、测得溶液颜色不同,可见光的溶液是有色的;紫外的溶液是无色的;3、光谱波长不同,可见光在320-2500nm;紫外光在185-400nm;4、比色皿不同,可见可用石英比色皿和玻璃比色皿;而紫外只能用石英比色皿

可见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区别

2,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蛋白质的含量的原理

1紫外吸收光谱是基于物质的生色团和助色团的特性对紫外光谱的吸收,可用于物质的鉴定和结构分析. 2参与蛋白质组成的20种氨基酸中色氨酸(Trp)、酪氨酸(Tyr)和苯丙氨酸(Phe)的R基团中含有苯环共轭双键系统,在紫外光区(220-300nm)显示特征的吸收谱带,最大光吸收(?max)分别为279、278、和259nm。由于大多数蛋白质都含有这些氨基酸残基,因此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可测定蛋白质含量。 因此可以用标准曲线法在280nm测样品吸光度,求得蛋白含量。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蛋白质的含量的原理

3,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作用和部位是什么

 许多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区具有特征的吸收光谱,因此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有机物质进行定性鉴定,结构分析及定量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的依据是比耳定律。首先确定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确定最大吸收波长。在选定的波长下,作出化合物溶液的工作曲线,根据在相同条件下测得待测液的吸光度值来确定待测液中化合物的含量。 凡具有芳香环或共轭双键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根据在特定吸收波长处所测得的吸收度,可用于药品的鉴别、纯度检查及含量测定。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其应用波长范围为200~400nm的紫外光区、400~850nm的可见光区。主要由辐射源(光源)、色散系统、检测系统、吸收池、数据处理机、自动记录器及显示器等部件组成。

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作用和部位是什么

4,紫外分光波峰变化代表什么

1,B带,吸收波普在230nm到270nm处出现细微结构 2,E带,分别是E1带和E1带,E1带在180nm处有吸收,E2带在200nm处有吸收 另外,具有紫外吸收的有: 1,R带,分别为c=0,-NO,-NO2,-N=N,吸收波长在250到500nm之间 2,K带,共轭双键中排排共轭跃迁引起紫外,波峰1,B带,吸收波普在230nm到270nm处出现细微结构 2,E带,分别是E1带和E1带,E1带在180nm处有吸收,E2带在200nm处有吸收 另外,具有紫外吸收的有: 1,R带,分别为c=0,-NO,-NO2,-N=N,吸收波长在250到500nm之间 2,K带,共轭双键中排排共轭跃迁引起
这是通过实验测定的,结合光普图想想吧

5,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都测哪些指标

每种物质就有其特有的、固定的吸收光谱曲线,可根据吸收光谱上的某些特征波长处的吸光度的高低判别或测定该物质的含量,这就是分光光度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因此可以适用这个原理、并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光谱检测范围的物质都可以使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药物分析:《国家药典》可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检测的药品,适用于药品检验、药物分析、制药等行业.生命科学:DNA、蛋白质的浓度.农牧渔:农药残留检测、作物成分检测、兽药检测、饲料检测、化肥检测、土壤成分检测、水产养殖检测等.地质勘探:矿石中金属元素和无机盐的测定.食品安全:添加剂、防腐剂、香料、脂肪、酶、糖类、香料、矿物质、维生素等的含量.环境监测:水质、大气、降雨及土壤等的监测,测定其中各类污染物的含量.

6,紫外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在分光光度计中,将不同波长的光连续地照射到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时,便可得到与众不同波长相对应的吸收强度。如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收强度(A)为纵坐标,就可绘出该物质的吸收光谱曲线。利用该曲线进行物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称为分光光度法,也称为吸收光谱法。用紫外光源测定无色物质的方法,称为紫外分光光度法;用可见光光源测定有色物质的方法,称为可见光光度法。它们与比色法一样,都以Beer-Lambert定律为基础。 上述的紫外光区与可见光区是常用的。但分光光度法的应用光区包括紫外光区,可见光区,红外光区。波长范围  (1)200~400nm的紫外光区,(2)400~760nm的可见光区, (3)2.5~25μm(按波数计为4000cm<-1>~400cm<-1>)的红外光区。仪器  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分光光度计(或比色计)、红外分光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为保证测量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所有仪器应按照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或本附录规定,定期进行校正检定。编辑本段基本原理  当一束强度为I0的单色光垂直照射某物质的溶液后,由于一部分光被体系吸收,因此透射光的强度降至I,则溶液的透光率T为:   根据朗伯(Lambert)-比尔(Beer)定律:   A=abc   式中A为吸光度,b为溶液层厚度(cm),c为溶液的浓度(g/dm^3), a为吸光系数。其中吸光系数 与溶液的本性、温度以及波长等因素有关。溶液中其他组分(如溶剂等)对光的吸收可用空白液扣除。   由上式可知,当固定溶液层厚度l和吸光系数 时,吸光度A与溶液的浓度成线性关系。在定量分析时,首先需要测定溶液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情况(吸收光谱),从中确定最大吸收波长 ,然后以此波长 的光为光源,测定一系列已知浓度c溶液的吸光度A,作出A~c工作曲线。在分析未知溶液时,根据测量的吸光度A,查工作曲线即可确定出相应的浓度。这便是分光光度法测量浓度的基本原理。

文章TAG:紫外  分光  可见  可见光  紫外分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