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能制造装备三大核心技术是

传感 、控制、 驱动, 这是我看到标准答案!
智能制造装备是指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
2016年,智能制造领域热门关注的九大核心技术,OFweek 工控 总结: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3D打印、知识工作自动化、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

智能制造装备三大核心技术是

2,中国制造2025引导制造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现在全世界都在追求智能制造IE4.0
1. 发展对策中国制造2025要实现四大转变: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三是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四是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同时,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统筹利用各方面优良资源,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为发展方针,提出战略对策并配套一系列行动计划,具体可分为八项战略对策:一是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并分两个阶段推进:2020年前,广泛推行数字化制造,在优势行业以重点企业为主体开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2020年后,全面推广智能制造。高度重视发展数控系统、伺服电机、传感器、测量仪表等关键部件,以及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制造装备等关键装备;突破一批“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和智能制造装备;推进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企业的试点和应用。二是提高产品设计能力。推广应用先进设计技术,开发设计工具软件,构建设计资源共享平台;由代加工向代设计、出口自创产品和品牌转变;制定激励创新设计的政策。三是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四是强化制造基础。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及产业技术基础这“四基”的整体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质量的优劣,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应高度重视,需要以产业需求和技术变革为牵引、以专业化为方向、以标准化为基础强化工业基础。五是提升产品质量。严格质量监管,建立质量诚信体系;提高重大装备质量一致性、稳定性;推进品牌创建。六是推行绿色制造。促进流程制造业绿色发展,建立循环经济链;开发和推广节能、节材和环保的产品、装备、工艺;发展再制造工程。七是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高端制造业比重。八是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由大规模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转向定制化的规模生产,实现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业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变。2. 重点领域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中国制造2025”,对于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0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3. 强化保障随着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移动宽带在制造业的应用,系统集成度越来越高、系统管控难度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强化质量保障。应结合应用要求开展全面专业的系统测试评估,结合国外先进的智能产品指标,开展国内外产品对标测评,以提升应用质量。例如,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已经开展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对比测评、工业智能电子系统的对比测评,对于保障系统质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中国制造2025引导制造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3,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

以下是国家工信部2015年4月公布的最新条件要求,供您参考:一、以数字化工厂/智能工厂为方向的流程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工厂总体设计、工程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均已建立了较完善的系统模型,并进行了模拟仿真,设计相关的数据进入企业核心数据库。2、配置了符合设计要求的数据采集系统和先进控制系统。生产工艺数据自动数采率90%以上,工厂自控投用率90%以上,关键生产环节实现基于模型的先进控制和在线优化。3、建立实时数据库平台,并与过程控制、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互通集成,工厂生产实现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及优化管理。4、建立了制造执行系统(MES),并与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集成,生产计划、调度均建立模型,实现生产模型化分析决策,过程的量化管理,成本和质量的动态跟踪。5、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在供应链管理中实现了原材料和产成品配送的管理与优化。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通过持续改进,实现运行过程动态优化,制造信息和管理信息全程透明、共享,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实现企业智能管理与决策,全面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优化、操作自动化、实时在线优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二、以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为方向的离散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车间/工厂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均已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规划、生产、运营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相关数据进入企业核心数据库。2、采用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设计和工艺路线仿真、可靠性评价等先进技术。产品信息能够贯穿于设计、制造、质量、物流等环节,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PLM)。3、建立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能充分采集制造进度、现场操作、质量检验、设备状态等生产现场信息,并与车间制造执行系统实现数据集成和分析。4、建立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计划、排产、生产、检验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并与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集成。5、建立车间级的工业通信网络,系统、装备、零部件以及人员之间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有效集成。6、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并投入实际运行,其中供应链管理模块能实现采购、外协、物流的管理与优化。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通过持续改进,实现企业设计、工艺、制造、管理、监测、物流等环节的集成优化,采用网络化技术、大数据技术实现企业智能管理与决策,全面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优化、操作自动化、实时在线优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三、以信息技术深度嵌入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品)试点示范项目1、能够实现对自身状态、环境的自感知,具有故障诊断功能。2、具有网络通信功能,提供标准和开放的数据接口,能够实现与制造商、用户之间的数据传送。3、具有自适应能力,能够根据感知的信息调整自身的运行模式,使装备(产品)处于最优状态。4、能够提供运行数据或用户使用习惯数据,支撑制造商、用户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实现创新性应用。通过持续改进,实现高端芯片、新型传感器、工业控制计算机、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工业软件、互联网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在装备(产品)中的集成应用,装备(产品)做到安全可控,自感知、自诊断、自适应、自决策功能的不断优化,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四、以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开发、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试点示范项目1、个性化定制(1)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可通过差异化的定制参数,组合形成个性化产品。(2)建立基于网络的开放式个性化定制平台,并与用户实现深度交互,定制要素具有引导性和有效性。(3)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碎片化、个性化需求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建立个性化产品数据库,可快速生成产品定制方案。(4)企业的设计、生产、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与个性化定制需求相匹配。通过持续改进,实现模块化设计方法、个性化定制平台、产品数据库的不断优化,形成完善的基于个性化定制需求的企业设计、生产、供应链管理和服务体系,用户与制造商互动能力显著提升,企业应用大数据对产品规划、市场探测能力大幅度增强。2、协同开发/云制造(1)建立协同开发/云制造平台,实现产业链不同环节企业间资源、信息共享。(2)围绕重点产品,采用并行工程,实现异地的设计、研发、测试、人力等资源的有效统筹与协同。(3)针对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开展动态分析,在企业内实现制造资源的弹性配置,在企业间实现网络化协同制造。通过持续改进,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统筹与异地共享,建设制造需求和制造资源高度优化的网络平台,实现企业在研发、生产、测试等环节实施过程中跨界、跨区域协同,企业生产组织管理架构实现敏捷响应和动态重组。3、电子商务(1)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并实现与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客户管理系统(CRM)和供应商管理系统(SRM)的集成。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的销售收入比重不低于20%。(2)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销售数据、消费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3)建立产品信息追溯系统,实现对产品原料、加工、流通等环节中质量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和跟踪。(4)行业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应在客户服务、数据管理、金融服务、安全保障、物流管理、供应链协同等方面为行业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实现与行业内制造企业及下游终端用户无缝对接。通过持续改进,实现电子商务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深度集成与交互,形成丰富的专业化服务业务,以服务链带动全产业链价值链的提升。五、以物流管理、能源管理智慧化为方向的智能化管理试点示范项目1、物流管理(1)建立物流信息化系统,配置自动化、柔性化和网络化的物流设施和设备。(2)采用电子单证、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物联网技术,具备物品流动的定位、跟踪、控制等功能。(3)实现信息链畅通,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联动,全程透明可视化、可追溯管理。可提供安全性、快捷性、环境可控性等定制化增值服务。通过持续改进,建立智能化的物流管理体系和畅通的物流信息链,有效地对资源进行监督和配置,实现物流使用的资源、物流工作的效果与物流目标的优化协调和配合。2、能源管理(1)建立能源综合监测系统,能够实现对主要能源消耗、重点耗能设备的实时可视化管理。(2)建立生产与能耗预测模型,通过智能调度和系统优化,实现全流程生产与能耗的协同。(3)建立能源供给、调配、转换、使用等重点环节的节能优化模型,企业能源利用效率行业领先。通过持续改进,不断优化重点环节的节能水平,构建智能化的能源管理体系,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能源监测、预测、节能优化。六、以在线监测、远程诊断与云服务为代表的智能服务试点示范项目(1)建立云服务平台,具有多通道并行接入能力,对装备(产品)运行数据与用户使用习惯数据进行采集,并建模分析。(2)以云服务平台和软件应用为创新载体,为用户提供在线监测、远程升级、故障预测与诊断、健康状态评价等增值服务。(3)应用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自动生成产品运行与应用状态报告,并推送至用户端。通过持续改进,建立高效、安全的智能服务系统,提供的服务能够与产品形成实时、有效互动,大幅度提升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的集成应用水平。
没看懂什么意思?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


文章TAG:智能  智能制造  制造  驱动  智能制造驱动的要素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