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红外线有没有辐射

有,红外线辐射

红外线有没有辐射

2,什么是远红外线辐射

光线是一种电磁波,我们人烟能看到的从红色到紫色是可见光范围,比红光频率还低的光谱叫做红外光、远红外光,然后是微波。远红外光照射就是远红外辐射,具有较强穿透能力的加热功能。

什么是远红外线辐射

3,什么叫红外线怎样的物体会辐射红外线

1.在光谱中波长自0.76至400微米的一段称为红外线,红外线是不可见光线。所有高于绝对零度(-273.15℃)的物质都可以产生红外线。现代物理学称之为热射线。医用红外线可分为两类:近红外线与远红外线2.所有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度的物体。至今还没有发现温度低于绝对零度的物体,因此,可以说任何物体都在辐射红外线。
只要是物体就会有辐射 在光谱中波长自0.76至1000微米的一段称为红外线红外辐射是最常见的一种电磁波
1.在光谱中波长自0.76至400微米的一段称为红外线,红外线是不可见光线。所有高于绝对零度(-273.15℃)的物质都可以产生红外线。现代物理学称之为热射线。医用红外线可分为两类:近红外线与远红外线2.所有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度的物体。至今还没有发现温度低于绝对零度的物体,因此,可以说任何物体都在辐射红外线。

什么叫红外线怎样的物体会辐射红外线

4,每天红外线辐射长期会怎么样会得什么病对身体有什么伤害 搜

光的本质其实也是电磁波,包括了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只不过频率要比移动通信中使用的无线电波的频率要高得多。红外线、可见光对人体是无害的,紫外线适量照射人体还可以杀杀菌,但是照多了就会对人体有害,例如致癌。太阳光中就含有紫外线。比光的频率还要高的是X射线、y射线、宇宙射线等,其中,常用于医院胸透设备的X射线如果长期照射人体,对人体肯定是有害的。历史上就曾有因长期照射X射线而致癌的例子。 太阳光中的红外线对皮肤的损害作用不同于紫外线。紫外线主要引起光化学反应和光免疫学反应, 而红外线照射所产生的反应是由于分子振动和温度升高所引起的。红外线引起的热辐射对皮肤的穿透力超过紫外线。其辐射量的25%~65% 能到达表皮和真皮, 8%~17% 能到达皮下组织。红外线通过其热辐射效应使使皮肤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 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发等直接对皮肤造成的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为红色丘疹、皮肤过早衰老和色素紊乱。皮肤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发等直接对皮肤造成不良影响。 红外线还能够增强紫外线对皮肤的损害作用, 加速皮肤衰老过程。使用同样的防晒产品和同样能量的紫外线强度下, 在户外自然阳光下所测到的SPF 值(防晒系数)明显低于在实验室人工光源下所测得的防晒效能,这是由于在自然阳光下, 皮肤受到紫外线和红外线的双重作用而引起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在加速组织变性中的作用是一样的。红外线也能促进紫外线引起的皮肤癌的发展。
所有的事有利有弊,别太在意了,人的身体会慢慢适应自己在的环境的.
大概会杀死你身上的所有细胞吧!!!!!

5,请问红外线辐射对人体有没有害啊

红外线对人体皮肤、皮下组织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外界红外线辐射人体产生的一次效应可以使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相应增高,促进血液的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人的健康[1] 。红外线理疗对组织产生的热作用、消炎作用及促进再生作用已为临床所肯定,通常治疗均采用对病变部位直接照射。近红外微量照射治疗对微循环的改善效果显著,尤以微血流状态改善明显。表现为辐照后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红细胞聚集现象减少,乳头下静脉丛淤血现象减轻或消失,从而对改善机体组织、重要脏器的营养、代谢、修复及功能有积极作用[2]。 红外线对人体产生二次效应的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有学者认为远红外线可对细胞产生共振作用,主要是引起细胞内外水分子的振动,使细胞活化,发生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细胞生物化学及细胞组织化学改变[1]。也有人认为波长8~14微米的远红外线可称为“生命光线”,能够显著改善人体微循环。它作用于人体水分子时可对人体内老化了的大分子团产生共振使之裂化,重新组合成较小的水分子团,在这个过程中,吸附在老化的分子团表面的污染物质得以去除,水的比重上升,附着于细胞膜表面的水分子增加,增强了细胞的活性和表面张力。由于渗透细胞膜的水分子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活性加强,因此增强了人体细胞的正常机能,使杀菌能力、免疫能力等均有所提高。此外,生命光线还可以使血液中不饱和脂肪酸的二重键或三重键被切断,饱和脂肪酸不容易再被氧化成血脂[过氧化脂质],减少了血管内脂质的沉积,使血管壁光滑,从而减少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心血管疾病或眼科疾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起着良好的促进功效。 太阳光中的红外线对皮肤的损害作用不同于紫外线。紫外线主要引起光化学反应和光免疫学反应, 而红外线照射所产生的反应是由于分子振动和温度升高所引起的。红外线引起的热辐射对皮肤的穿透力超过紫外线。其辐射量的25%~65% 能到达表皮和真皮, 8%~17% 能到达皮下组织。红外线通过其热辐射效应使使皮肤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 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发等直接对皮肤造成的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为红色丘疹、皮肤过早衰老和色素紊乱。皮肤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发等直接对皮肤造成不良影响。 红外线还能够增强紫外线对皮肤的损害作用, 加速皮肤衰老过程。使用同样的防晒产品和同样能量的紫外线强度下, 在户外自然阳光下所测到的SPF 值(防晒系数)明显低于在实验室人工光源下所测得的防晒效能,这是由于在自然阳光下, 皮肤受到紫外线和红外线的双重作用而引起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在加速组织变性中的作用是一样的。红外线也能促进紫外线引起的皮肤癌的发展。

6,与可见光相比红外辐射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都是电磁波,红外线波长长些,作为电磁信号的话抗干扰相对好些,人眼不可见,热效应明显,
红外辐射就是红外线波段的不可见光,电磁波也是红外阶段的光,既然是光,那么它们就具有,光的波粒二象性,出了不可见,可见光和不可见见光的性质是完全一致的,同样的会衍射,散射,折射和反射,发生一些其他的光学变化。此外由于波段的长短不同,它们的能量也就不同,
与可见光相比,红外辐射具有与可见光不同的两个特性:一是红外辐射与热能的传递有关, 有着明显的热效应。二是红外辐射与物质分子的热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当红外辐射的频率与分子热运动的频率一致时, 入射的红外辐射被物体分子吸收, 物体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自身的热运动得到加强, 表现为物体温度升高。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都是由带电粒子组成, 当它们做热运动时, 相应的偶极矩发生变化, 就会发生电磁波, 这种由物体温度决定的红外波段电磁辐射被称为热辐射, 温度越高, 热辐射功率越大。另一方面, 能吸收红外辐射的物体也能发射红外辐射, 几乎所有物体(包括人体) , 只要它的温度大于绝对零度(即- 273 ℃) , 都在不断地发射红外辐射, 同时也在不断地吸收红外辐射, 而且遵守红外辐射定律。
“如果用红外摄影对人体成像,做出体表热图……”会产生这样的认识: (1)红外摄影成物体的热图就是它的红外像; (2)可见光不能使红外线胶片感光,只有红外线能使它感光; (3)红外线胶片所记录的是目标物体发出的红外线; (4)普通相机也能使用红外线胶片进行红外摄影。 事实上,这些理解都是错误的。引起错误认识的根源是没有说明红外摄影所成的红外像与热像仪所成的热图之间的区别,并且对红外线胶片的介绍也不够准确。下面就这两个问题做一阐述,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红外线的发现和分类 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尔研究单色光的温度时发现:位于红光外,用来对比的温度计的温度要比色光中温度计的温度高,于是称发现一种看不见的“热线”,称为红外线。 红外线位于电磁波谱中的可见光谱段的红端以外,介于可见光与微波之间,波长为0.76~1000μm,不能引起人眼的视觉。在实际应用中,常将其分为三个波段:近红外线,波长范围为0.76~1.5μm;中红外线,波长范围为1.5~5.6μm;远红外线,波长范围为5.6~1000μm。它们产生的机理不太一致。我们知道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产生热辐射,故自然界中的物体都能辐射出不同频率的红外线,如相机、红外线胶片自身等。在常温下,物体辐射出的红外线位于中、远红外线的光谱区,易引起物体分子的共振,有显著的热效应。因此,又称中、远红外线为热红外。当物体温度升高到使原子的外层电子发生跃迁时,将会辐射出近红外线,如太阳、红外灯等高温物体的辐射中就含有大量的近红外线。借助不同波段的红外线的不同物理性质,可制成不同功能的遥感器。 二、不同波段的红外线成像原理和特点 红外遥感是指借助对红外线敏感的探测器,不直接接触物体,来记录物体对红外线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及其变化的科学技术。红外遥感技术中能获得图像信息的仪器有:使用红外线胶片的照相机,具有红外摄影功能的数码相机,热像仪等。虽然它们都利用红外线工作,但成像原理和所成的图像的物理意义有很大的区别。红外摄影通常指利用红外线胶片和数码相机进行的摄影;前者属于光学摄影类,后者属于光电摄影类。 1.光学摄影类 红外胶片是一种能够感应红外线的胶片,有黑白红外胶片和彩色红外胶片两类。其成像原理与普通胶片相似:曝光时,卤化银发生化学变化,记录景物反射到胶片上电磁波的信息,通过显影、定影等技术获得景物图像。普通胶片记录的是波长为0.4~0.76μm范围内的可见光;由于红外胶片中加入了红外增感染料,使得它能记录波长在0.4~1.35μm间的可见光和近红外线。为了获得景物纯粹的红外像,需要在镜头前加装一个红外滤镜,滤掉可见光,只通过近红外线。那么,这部分近红外线是不是景物发出的呢?显然,日常摄影中的人体、树木等景物达不到能辐射近红外线的温度,它们的热辐射也不能使胶片形成足够清晰的像,所以应该是景物反射太阳辐射中的近红外线。故近红外线也称为摄影红外。 红外胶片成的像与普通胶片成的像有较大的差异。人体、草地对红外线反射较强,它们的黑白红外像就较白;河流、天空对红外线反射较弱,成的黑白红外像就较黑。由于彩色红外胶片的感光光谱、成色剂和普通彩色胶片的不同,彩色红外相片上的颜色也就不是景物真实颜色的反映,所以又称它为假彩色红外胶片。例如,健康绿色植物反射近红外线,它的红外像为红色,清澈的河水的红外像是深蓝色。虽然在肉眼看来病态的植物和健康的植物都为绿色,文件涂改前后的墨迹也没什么区别,但它们对红外线的反射强弱不同,成的红外像就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它常用于刑侦、国土资源调查、环保等领域。 红外线较强的穿透能力和红外胶片易受热辐射影响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用红外胶片摄影时,对操作有较高的要求。红外胶片对波长为0.76~0.9μm的近红外线有最佳的感光性能,随着能感应的波长增大,感光药剂受温度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感光药剂化学稳定性也随之下降。例如,感光波长上限为1.1μm的红外胶片能保存三个月,当感光波长上限达到1.35μm时,只能保存8天。所以无论是保存还是携带都需要冷藏,装卸胶片都需要在暗室或者专用防红外线的暗袋中进行。由于红外胶片的曝光时间较长,出厂时没有标感光度,需要根据经验手动调整感光度,且自动相机的红外计数器发出的红外线能使其曝光;所以最好使用手动金属机身的相机。红外摄影调焦时须注意,有的相机物镜上有红外线聚焦指数,其标记为“r”;若没有此标记,则要先对可见光调焦后,再将镜头前移可见光焦距的1/250左右。 2.光电摄影类 自然界中的一些物质在受到辐射后,会引起它的电化学性质变化。例如温度升高后,电阻变小,产生电压。利用它们的这种物理性质可制成光电探测器,遥感仪器的光学系统收集到的辐射能量通过探测器实现光电转换。根据电磁波和探测器的作用机理不同,分为光子探测器和热电探测器。 光子探测器是利用光敏感材料的光电效应,把一定波长的电磁波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输出。如一些具有红外摄影功能的数码相机的光电耦合器(ccd)能响应的波谱为0.4~1.1μm,同样在进行红外摄影时要加装红外滤镜,ccd所感应到的是景物反射太阳辐射中的或者是相机自带的红外灯发出的近红外线。 热电探测器是利用目标辐射的热效应对热敏电阻的电学性质的影响而工作。例如热红外成像装置,它是被动地接受目标的热辐射,通过其中光学成像系统聚焦到探测元件上进行光电转换,放大信号,数字化后,经多媒体图像技术处理,在屏幕上以伪色显示出目标的温度场—热红外图像(热图、热像)。热图像色调的明暗决定于物体表面温度及辐射率。它反映了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分布情况,但是不能代表目标的真实形状。比如飞机升空后,在它原来停放的位置还能获得飞机停放时的热图像。探测元件工作的波段常为3~5μm和8~14μm,为获得足够的灵敏度,需要对探测器冷却。第二代热电探测器增加了测温功能的热红外成像装置,又称为热像仪,它在医疗、消防、航空遥感、军事等领域有广泛用途。 综上所述,红外摄影所成的红外像利用了景物反射的近红外线,体现了景物的几何形状;热像仪对人体成的热图,是利用人体自身热辐射获得的表示人体表面温度分布的图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红外胶片中的感光物质是卤化银,可见光也能使它感光。(

文章TAG:红外辐射  红外线有没有辐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