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自适应阵列天线原理是什么

它利用基带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产生空间定向波束,使天线主波束即最大增益点对准用户信号到达方向,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从而给有用信号带来最大增益, 有效地减少多径效应所带来的影响, 同时达到对干扰信号删除和抑制的目的。

自适应阵列天线原理是什么

2,阵列天线的介绍

由许多相同的单个天线(如对称天线)按一定规律排列组成的天线系统,也称天线阵。族称天线阵的独立单元称为阵元或天线单元。如果阵元排列在一直线或一平面上,则成为直线阵列或平面阵
按单元排列可分为线阵和面阵。最常用的线阵是各单元的中心依次等距排列在一直线上的直线阵。线阵的各单元也有不等距排列的,各单元中心也可以不排列在一直线上,例如排列在圆周上。多个直线阵在某一平面上按一定间隔排列就构成平面阵,若各单元的中心排列在球面上就构成球面阵。按辐射图形的指向可分为侧射天线阵、端射天线阵和既非侧射又非端射的天线阵。侧射天线阵是最大辐射方向指向阵轴或阵面垂直方向的天线阵。端射天线阵是最大辐射方向指向阵轴方向的天线阵。最大辐射方向指向其他方向的天线阵为既非侧射又非端射的天线阵。按照功能可分为同相水平天线、频率扫描天线、相控阵天线、多波束天线、信号处理天线、自适应天线等。

阵列天线的介绍

3,阵列天线的特点历史发展优缺点越详细越好不要百度知道谢

天线的历史(你论文上用的到的):天线是怎么起源的?我排除了指南针,因为尽管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接收了一个磁场,它却不是一个电磁场。本?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不怎么像是一个天线,因为它捕捉闪电的放电,这是一个直接的电流的通路,能量并非不依赖于介质。人眼当然接收高频电磁波(光,到赖曼系)。从技术上说眼睛可以归类为天线;但是由于它不能发射波,它实际上是一个传感器,所以我也把它排除了。第一个涉及电磁耦合并且证明了它们之间明确关系的实验是法拉第在1830年代左右完成的。他在一个连接到一个电流计的线圈周围移动一个磁体。在移动磁体的时候,他实际上产生了一个时变的磁场,结果(从麦克斯韦方程)必然会有一个时变的电场。线圈充当了一个环形天线并且接收到了电磁辐射,这是由电流计接收(探测)到的——一个天线的工作。有趣的是,在这时电磁波的概念还没有被想到。海因里希?赫兹发展了一个无线通信系统,其中他在一个偶极天线的空隙里产生了一个电火花。他使用了一个环形天线作为接收机,并且观察到了一个类似的影响。这是1886年。到1901年,马可尼发送信息跨越了大西洋。他使用了一些连接到地面的竖直线作为发射的天线。在大西洋的另一边,接收的天线是一个风筝拉起的200米的线。在1906年,哥伦比亚大学有一个实验无线站,在那里他们使用了一个空中发射架。这是由线组成的发射架并且被悬在空中,好像一个笼子。八木宇田天线, 1920年代 角形天线, 1939. 有趣的是,早期天线文献把波导称为“空心金属管”。 天线阵, 1940年代 反射抛物面, 1940年代后期,1950年代早期?只是一个猜测。 片状天线, 1970年代 皮法天线,1980年代目前天线的研究涉及超颖材料(有设计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它们可以同时为负,允许有类似负折射率的有趣性质)。现在的研究集中在把天线做小,特别是个人无线通信设备(例如,手机)的通信。很多工作是天线的数值模型,使得它们的性质在建造和测试之前得到预测。希望能给你的论文增加一点深度。呵呵
你说呢...

阵列天线的特点历史发展优缺点越详细越好不要百度知道谢

4,阵列天线的发展历史以及应用前景

阵列天线 天线在通信、广播、电视、雷达和导航等无线电系统中被广泛的应用,起到了传播无线电波的作用,是有效地辐射和接受无线电波必不可少的装置。 阵列天线的定义:阵列天线是一类由不少于两个天线单元规则或随机排列并通过适当激励获得预定辐射特性的特殊天线。 就目前天线通信知识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际上对天线的诸多研究方向的提出,都促使了新型天线的诞生。阵列天线就是研究的一种方向,所谓阵列天线不是将简单的将天线排成我们所熟悉的阵列的样子,而是它的构成是阵列形式的.就发射天线来说,简单的辐射源比如点源,对称振子源是常见的构成阵列天线的辐射源.它们按照直线或者更复杂的形式,根据天线馈电电流,间距,电长度等不同参数来构成阵列,以获取最好的辐射方向性.这就是阵列天线的魅力所在,它可以根据需要来调节辐射的方向性能.由此产生出了诸如现代移动通信中使用的智能天线等.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高技术含量的天线将会带给我们同样高质量的通信环境.
天线的历史(你论文上用的到的):天线是怎么起源的?我排除了指南针,因为尽管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接收了一个磁场,它却不是一个电磁场。本?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不怎么像是一个天线,因为它捕捉闪电的放电,这是一个直接的电流的通路,能量并非不依赖于介质。人眼当然接收高频电磁波(光,到赖曼系)。从技术上说眼睛可以归类为天线;但是由于它不能发射波,它实际上是一个传感器,所以我也把它排除了。第一个涉及电磁耦合并且证明了它们之间明确关系的实验是法拉第在1830年代左右完成的。他在一个连接到一个电流计的线圈周围移动一个磁体。在移动磁体的时候,他实际上产生了一个时变的磁场,结果(从麦克斯韦方程)必然会有一个时变的电场。线圈充当了一个环形天线并且接收到了电磁辐射,这是由电流计接收(探测)到的——一个天线的工作。有趣的是,在这时电磁波的概念还没有被想到。海因里希?赫兹发展了一个无线通信系统,其中他在一个偶极天线的空隙里产生了一个电火花。他使用了一个环形天线作为接收机,并且观察到了一个类似的影响。这是1886年。到1901年,马可尼发送信息跨越了大西洋。他使用了一些连接到地面的竖直线作为发射的天线。在大西洋的另一边,接收的天线是一个风筝拉起的200米的线。在1906年,哥伦比亚大学有一个实验无线站,在那里他们使用了一个空中发射架。这是由线组成的发射架并且被悬在空中,好像一个笼子。八木宇田天线, 1920年代 角形天线, 1939. 有趣的是,早期天线文献把波导称为“空心金属管”。 天线阵, 1940年代 反射抛物面, 1940年代后期,1950年代早期?只是一个猜测。 片状天线, 1970年代 皮法天线,1980年代目前天线的研究涉及超颖材料(有设计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它们可以同时为负,允许有类似负折射率的有趣性质)。现在的研究集中在把天线做小,特别是个人无线通信设备(例如,手机)的通信。很多工作是天线的数值模型,使得它们的性质在建造和测试之前得到预测。希望能给你的论文增加一点深度。呵呵

文章TAG:阵列天线  自适应阵列天线原理是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