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什么叫共轭有机化合物

共轭现象就是分子轨道发生电子离域因而导致相邻原子之间的单键与双键出现键长平均化,分子能量降低的现象。 共轭有机化合物应该主要指含有π-π共轭结构的化合物。最常见的就是两个双键共轭,比如共轭二烯烃,α,β不饱和醛或者酮,苯乙烯,苯乙酮等等。

什么叫共轭有机化合物

2,苯环的共扼结构是什么意思

通俗点说,两头牛驾在一个辕上就叫共轭,如1,3—-丁二烯,一个单键挑着两个双键叫共轭二烯,我猜你是高中生,那我只好说:大学里化学键学完了才能理解,共轭时电子被多个原子使用结构会更稳定,苯的大π键使其稳定
搜一下:苯环的共扼结构是什么意思?

苯环的共扼结构是什么意思

3,名词解释共轭结构式

1、物理中描述是以某轴为对称的两个物体。又称p-π共轭。在简单的多电子共轭体系中,Z为一个带有p电子对(或称n电子)的原子或基团。这样的共轭体系中,除Z能形成p-π共轭情况外,都有向基准双键A=B—方向给电子的共轭效应。2、Z原子的一对p电子的作用,类似正常共轭体系中的—XY基团。π键与相邻原子上的p轨道发生的共轭。它分为多电子、缺电子与等电子p,π-共轭三种类型。

名词解释共轭结构式

4,什么情况下生成共轭结构

正常共轭效应 又称 - 共轭。是指两个以上双键(或三键)以单键相联结时所发生的 电子的离位作用。英戈尔德,C.K.称这种效应为仲介效应,并且认为,共轭体系中这种电子的位移是由有关各原子的电负性和 p 轨道的大小(或主量子数)决定的。据此若在简单的正常共轭体系中发生以下的电子离位作用: (例如:CH2 CH—CH CH2、CH2 CH—CH O)。Y 原子的电负性和它的 p 轨道半径愈大,则它吸引 电子的能力也愈大,愈有利於基团—X Y从基准双键 A B—吸引 电子的共轭效应(如同右边的箭头所示)。与此相反,如果A原子的电负性和它的 p 轨道半径愈大,则它释放电子使其向 Y 原子移动的能力愈小,愈不利於向—X Y基团方向给电子的共轭效应。中间原子 B 和 X 的特性也与共轭效应直接相关。 多电子共轭效应 又称 p- 共轭。在简单的多电子共轭体系中,Z 为一个带有 p 电子对 (或称 n电子)的原子或基团。这样的共轭体系中,除 Z 能形成 d- 共轭情况外,都有向基准双键 A B—方向给电子的共轭效应: (例如 等)。Z 原子的一对 p 电子的作用,类似正常共轭体系中的—X Y基团。 超共轭效应 又称 - 共轭,它是由一个烷基的 C—H 键的 键电子与相邻的 键电子互相重叠而产生的一种共轭现象。依照多电子共轭的理论,一个C—H键或整个CH基团可作为一个假原子来看待,有如结构式 中的 Z 原子: (例如 CH2 CH—CH3、O CH—CH3等) 。超共轭效应存在於烷基连接在不饱和键上的化合物中,超共轭效应的大小由烷基中 -H 原子的数目多少而定,甲基最强,第三丁基最弱。超共轭效应比一般正常共轭效应和多电子共轭效应弱得多。 同共轭效应 又称 p 轨道与 p 轨道的 型重叠。甲基以上的烷基,除有超共轭效应外,还可能产生同共轭效应。 所有同共轭效应,原是指 碳原子上的 C—H 键与邻近的 键间的相互作用。大量的化学活性和电子光谱的数据表明,在丙烯基离子和类似的烯羰基中,存在一种特殊的 p- 或 - 共轭现象,即所谓同共轭效应: 在丙烯基离子中是烯碳原子上的 p 轨道,与正碳离子( )上的空p轨道,作型的部分重叠;而在类似的烯羰基中,则是羰基碳原子的 p轨道与烯碳原子( )的p轨道作 型的部分重叠:

5,什么是共轭

共轭在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中都有出现。 本意:两头牛背上的架子称为轭,轭使两头牛同步行走。共轭即为按一定的规律相配的一对。通俗点说就是孪生。在数学中有共轭复数、共轭根式、共轭双曲线、共轭矩阵等。共轭方向法在处理非二次目标函数时也相当有效,具有超线性的收敛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最速下降法的锯齿形现象,同时又避免了牛顿法所涉及的海色(Hesse) 矩阵的计算和求逆问题。扩展资料共轭体系在单键、双键相互交替(以及其他类型)的共轭体系中,由于分子中原子间特殊的相互影响,使分子更加稳定,内能更小键长趋于平均化的效应。如苯分子中由于相邻的π键电子轨道的交迭而形成共轭,使其六个碳-碳键的键长均为1.39埃。这是分子在没有外界影响下表现的内在性质。分子中,当用经典的价键结构表示时,在出现单双键交替排列结构的部分,一般会出现共轭体系。共轭体系使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表现在:1、单双键交替部分的键长均匀化,即单键键长缩短,双键键长增加;2、原子趋于共平面;3、体系的能量降低,趋于稳定化;4、出现特定的化学反应性能,如丁二烯易进行1,4-加成,苯分子易进行亲电取代反应,而不易进行加成反应。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共轭
共轭双键是以C=C-C=C为基本单位,随着共轭度的增加,其紫外特性:最大吸收波长红移;如有荧光,其最大激发光波长红移,最大发射光波长红移;如有颜色的话,颜色逐步加深 。具有共轭双键的化合物,相间的π键与π键相互作用(π-π共轭效应),生成大π键。由于大π键各能级间的距离较近电子容易激发,所以吸收峰的波长就增加,生色作用大为加强。例如乙烯(孤立双键)的λmax=171nm(ε=15530L·mol-1·cm-1);而丁二烯(CH2=CH-CH=CH2)由于2个双键共轭,此时吸收蜂发生深色移动(λmax=217nm),吸收强度也显著增加(ε=21000L·mol-1·cm-1)。这种由于共轭双键中π→π*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带成为K吸收带[从德文Konjugation(共轭作用)得名]。其特点是强度大,摩尔吸光系数εmax通常在10000~200000(>10^4)L·mol-1·cm-1之间;吸收峰位置(λmax)一般处在217~280nm范围内。K吸收带的波长及强度与共轭体系的数目、位置、取代基的种类有关。例如共轭双键愈多,深色移动愈显著,甚至产生颜色。据此可以判断共轭体系的存在情况,这是紫外吸收光谱的重要应用。
共轭(Conjugate),是“在相互关系上具有某些共同特点,但个别方面又有相反的特点的属性”,数学上a+bi和a-bi 称为共轭复数,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称为共轭根;物理上,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在物屏距离一定情况下(大于4倍焦距),凸镜所成的像和物之间具有共轭关系,称为物像共轭,交流电路中,如果电感元件的ωc等于电容元件的 ,被称为共轭阻抗等等;化学上,是指两个以上双键(或三键)以单键相联结时所发生的 电子的离位作用。总之,共轭与对称有关。希望以上答复对你有所帮助!
共轭在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中都有出现。 本意:两头牛背上的架子称为轭,轭使两头牛同步行走。共轭即为按一定的规律相配的一对。通俗点说就是孪生。在物理中一般描述是以某轴为对称的两个物体。  正常共轭又称 π-π 共轭。是指两个以上双键(或三键)以单键相联结时所发生的 电子的离位作用。英戈尔德,C.K.称这种效应为仲介效应,并且认为,共轭体系中这种电子的位移是由有关各原子的电负性和 p 轨道的大小(或主量子数)决定的。据此若在简单的正常共轭体系中发生以下的电子离位作用: (例如:CH2═ CH—CH ═CH2、CH2 ═CH—CH═O)。Y 原子的电负性和它的 p 轨道半径愈大,则它吸引 电子的能力也愈大,愈有利于基团—X Y从基准双键 A B—吸引 电子的共轭效应(如同右边的箭头所示)。与此相反,如果A原子的电负性和它的 p 轨道半径愈大,则它释放电子使其向 Y 原子移动的能力愈小,愈不利于向—X Y基团方向给电子的共轭效应。中间原子 B 和 X 的特性也与共轭效应直接相关。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nIHAUnckmlYhHL6-vvNPceXP7MXVCEQMYm5DdiOGn98PsH0sttgJzLoTjI2LQDE6dXvDN0mrHo6JEN_2Iyxea
共轭在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中都有出现。  本意:两头牛背上的架子称为轭,轭使两头牛同步行走。  共轭即为按一定的规律相配的一对。通俗点说就是孪生。

6,什么叫共振结构式与共轭结构式具体是化学

一、共振结构是1931年鲍林创立的一种分子结构理论。当一个分子、离子或自由基的结构不能用路易斯结构式正确地描述时,可以用多个路易斯式表示,这些路易斯式称为共振结构。共振结构的内容:1、当一个分子或离子,按价键规则可以写出二个以上的Lewis结构式时(它们的差别只是键或电子的分布不同,而原子核的位置不变),则真实的分子结构就是这些结构的共振杂化体,即分子的真实结构是共振杂化体,共振杂化体具有上述结构总和的特征,但没有任何一个共振结构可以单独地表示该分子;各个共振结构也都不能单独存在。2、凡分子或离子有共振者,较没有共振者而言要更加稳定,参加共振的结构数目越多,则杂化体越稳定;尤其是结构相同的式子参加共振,其杂化体最稳定。3、在共振结构之间用双箭头“←→”联系,以表示它们的共振关系。二、共轭结构是指两个以上双键(或三键)以单键相联结时所发生的 电子的离位作用。英戈尔德,C.K.称这种效应为仲介效应,并且认为,共轭体系中这种电子的位移是由有关各原子的电负性和 p 轨道的大小(或主量子数)决定的。据此若在简单的正常共轭体系中发生以下的电子离位作用。例如:CH2 CH—CH CH2、CH2 CH—CH O)。Y 原子的电负性和它的 p 轨道半径愈大,则它吸引 电子的能力也愈大,愈有利於基团—X Y从基准双键 A B—吸引电子的共轭效应。扩展资料:要正确写出共振结构式,应符合下列几条规则:1、 共振结构式之间只允许键和电子的移动,而不允许原子核位置的改变。2、 所有的共振结构式必须符合Lewis结构式。3、所有的共振结构式必须具有相同数目的未成对电子。④电子离域化往往能够使分子更为稳定,具有较低的内能,为了衡量这种稳定性,可以使用共振能所谓共振能就是实际分子的能量和可能量最稳定的共振结构的能量之差。5、结构式中所有的原子都具有完整的价电子层都是较为稳定的。7、负电荷在电负性较大的原子上的较稳定。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共振结构搜狗百科—共轭构造
b
共振结构是1931年鲍林(L. C. Pauling)创立的一种分子结构理论。当一个分子、离子或自由基的结构不能用路易斯结构式正确地描述时,可以用多个路易斯式表示,这些路易斯式称为共振结构(resonance structure,又称极限式或正则结构)。在共振结构之间用双箭头“←→”联系,以表示它们的共振关系。  当任何一个共振结构都不足以反映分子的真实结构,分子的真实结构是这些共振结构共振得到的共振杂化体(resonance hybrid)。每个共振结构对共振杂化体的贡献不同,即它们对共振杂化体的参与程度有差别。共振结构越稳定,对共振杂化体的贡献越大。共振杂化体的能量较任何一个共振结构为低。共振结构的书写除符合价键规则外,还必须遵守各共振结构的原子核位置不变,各共振结构的配对电子数或未共享电子数不变的原则。  没有共轭结构式的说法,应该说的是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 (conjugated effect) ,又称离域效应,是指在共轭体系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而使体系内的π电子 (或p电子)分布发生变化的一种电子效应。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降低体系的π电子云密度,则这些基团有吸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如-NO2,-COOH,-CHO,-COR;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增高共轭体系的π电子云密度,则这些基团有给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如-NH2,-OH,-R。  特点:  沿共轭体系传递不受距离的限制。  共轭效应,由于形成共轭π键而引起的分子性质的改变叫做共轭效应。共轭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共轭能:形成共轭π键的结果使体系的能量降低,分子稳定。例如CH2=CH—CH=CH2共轭分子,由于π键与π键的相互作用,使分子的总能量降低了,也就是说, CH2=CH—CH=CH2分子的能量比两个不共轭的CH2=CH2分子的能量总和要低。所低的数值叫做共轭能。  ②键长:从电子云的观点来看,在给定的原子间,电子云重叠得越多,电子云密度越大,两个原子结合得就越牢固,键长也就越短,共轭π键的生成使得电子云的分布趋向平均化,导致共轭分子中单键的键长缩短,双键的键长加长。  共轭效应是电子效应的一种。组成共轭体系的原子处于同一平面,共轭体系的p电子,不只局限于两个原子之间运动,而是发生离域作用,使共轭体系的分子产生一系列特征,如分子内能低、稳定性高、键长趋于平均化,以及在外电场影响下共轭分子链发生极性交替现象和引起分子其他某些性质的变化,这些变化通常称为共轭效应。共轭效应是指在共轭体系中电子离域的一种效应是有机化学中一种重要的电子效应.它能使分子中电子云密度的分布发生改变(共平面化、趋于平均),内能减少,键长趋于平均化,折射率升高,整个分子更趋稳定。
一楼理解有误,物理和化学的共振指的是完全不同的内容。这算是高等化学的范畴,一一解释太复杂了,还不如查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831025.htmhttp://baike.baidu.com/view/1040781.htm参考:百度百科

文章TAG:共轭  结构  什么  有机  共轭结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