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王厚亮 现在干什么

在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任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厚亮同志:负责招商、项目工作。
现在王源跟王俊凯和易烊千玺一起拍电视剧我们的少年时代,地点长沙

王厚亮 现在干什么

2,合肥长鑫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合肥长鑫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07月03日,法定代表人:王厚亮,注册资本:5,000.0元,地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空港工业园兴业大道388号CB栋101室。公司经营状况:合肥长鑫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目前处于开业状态,招投标项目34项。以上信息来源于「爱企查APP」,想查看该企业的详细信息,了解其最新情况,可以直接【打开爱企查APP】

合肥长鑫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3,2015年公历4月14号0415出生的男孩怎么取名求大神算算八字五行

是个男的,在古代是王子,叫王鑫,希望三金带金来
王厚智,92分,天格:5 人格:13 地格:21 外格:13 总格:25
乙未 庚辰 庚申 丙寅 木土 金土 金金 火木 金旺缺水但日主天干为金 生于春季 喜有土火 最忌没土金 取名字可以根据上面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纠偏补缺。。
r
王厚森,王厚门,王厚元,王厚亮,王厚团

2015年公历4月14号0415出生的男孩怎么取名求大神算算八字五行

4,男孩姓王属羊带有厚字辈

王厚禹 王厚道 王厚裕 王厚朋 王厚孝 王厚忻 王厚悦 王厚铭 王厚秀 王厚和 王厚凌 王厚玉 王厚宗 王厚栩 王厚沐 王厚懿 王厚运 王厚亚 王厚琳 王厚以 王厚易 王厚波 王厚人 王厚心 王厚虎 王厚友 王厚屹 王厚富 王厚森 王厚义 王厚力 王厚为 王厚承 王厚灵 王厚琪 王厚秋 王厚世 王厚宜 王厚济 王厚丁 王厚鑫 王厚修 王厚恒 王厚崇 王厚光 王厚琛 王厚思 王厚鹤 王厚鸣 王厚善 王厚亮 王厚彤 王厚泊 王厚如 王厚焕 王厚佑 王厚仁 王厚小 王厚昭 王厚欣 王厚相 王厚长 王厚亦 王厚绍 王厚礼 王厚桐 王厚晨 王厚潇 王厚城 王厚仕 王厚积 王厚孟 王厚雄 王厚雪 王厚朗 王厚昱 王厚厚 王厚炜 王厚望 王厚凡 王厚恺 王厚彦 王厚宁 王厚钦 王厚有 王厚高 王厚雅 王厚镇 王厚延 王厚岚 王厚汉

5,世纪云顶大厦和CBD中央广场那个地段好 目前合肥那个地段买房更具

  从长远看 个人感觉后面更好 虽然前面俩个人都说前面更好  从区位配置交通各方面 你想赚钱的话 以下都适合投资 胜利广场欢乐城(1)(有钱买铺子 以后是地下商城连通地铁人流量啊) 高铁南环站(2) 瑶海区长江东大街(3) 滨湖新区(4) 如果说写字楼的话 万达广场啊长江东大街啊 滨湖啊 都很好  你看合肥十二五规划(草案)  在城市空间布局方面,将形成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格局。今后,滨湖新区、老城区和政务区将构成合肥的中心城区。按照中等城市的规模,合肥将统筹推进东部、北部、西部、西南部四大组团建设,形成近期50万人口,远期100万人口的城市副中心。而水湖、三河、长临、下塘等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镇,将按照小城市规模,试点规划建设镇级市。  备受合肥市民关注的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将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届时合肥市民坐着地铁去上班将不再是梦。另外,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的建设也将在“十二五”期间启动。  合肥市发改委主任王厚亮昨天透露,以后合肥的地铁还将加密,将有3号线“诞生”。据悉,这3条地铁将在合肥高铁南站片区交汇,该处现有的江淮客车厂则将“让位”,搬迁至包河工业园。“以后这里将变成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面积有24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政务区那么大。”王厚亮说,届时这里下有三条地铁,上有合福、合蚌、沪汉蓉等高铁,要去新桥国际机场也可以从这里走机场高速。除此以外,乘客也能很方便地坐上出租车和长途汽车,“我们的目标是实现"零换乘",让市民不用出站就能实现换乘。”  另外,记者了解到,作为配套,合肥高铁南站片区还将建起商场、住宅楼等项目,而且十五里河也将改造成为生态廊道,让这一片区变得交通便捷,商业发达,环境优美。  城区交通拒绝“添堵”  在《纲要》有关合肥城区交通的规划中,还提出要着力构筑快速路,继续完善主动脉,健全“微循环”,优化慢行系统,形成较为合理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  所谓“微循环”,实际上是一个医学名词,指人体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而交通“微循环”则是指交通主干道周围的小路交通循环。  2008年,合肥建设部门就开始对多条城市支路改造,打通断头路,改造丁字路,以使其为“动脉”减负,其中庐阳区的涡阳路、淮北路,蜀山区的洪岗路,瑶海区的漕冲路等支路都在改造名单内。按照规划纲要,今后对城市支路的改造力度还将加大,继续健全“微循环”。  “合肥的公共交通线路布设应该更科学化,站点要设计好。”昨天,专家评审组组长程必定提出优化公共交通的建议。记者获悉,在《纲要》中,已经明确提出公交优先发展。合肥市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以后会加大公交运力投放,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公交网络体系,让市民乘公交车出行更方便。  跟着dang的政策走 总是不会错的

6,合肥的IT业发展的很好吗为何被称为中国的硅谷

硅谷,世界著名高科技产业园。硅谷是当今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尽管美国和世界其他高新技术区都在不断发展壮大,但硅谷仍然是高科技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开创者,该地区的风险投资占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择址硅谷的计算机公司已经发展到大约1500家。一个世纪之前这里还是一片果园,但是自从英特尔、苹果公司、谷歌、脸书、雅虎等高科技公司的总部在这里落户之后,这里就成为了一座繁华的市镇。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内,硅谷出了无数的科技富翁。硅谷的主要区位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顶尖大学为依托,主要包括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同时还包括加州大学其他的几所校区和圣塔克拉拉大学等等。硅谷以高新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同时拥有谷歌、Facebook、惠普、英特尔、苹果公司、思科、英伟达、甲骨文、特斯拉、雅虎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合肥的IT行业发展才刚刚起步,被称为中国的硅谷还言之尚早,不过合肥的未来科技发展也是一片光明。合肥的同样以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中国顶尖大学——中国科学科技大学为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简称“中国科大”,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由中国科学院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成员、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除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外,211院校安徽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也为合肥输送了重要人才。不仅这些学校。还有不少国内顶尖高校将在近几年在合肥设立分校。这些知名的学校资源将会给合肥带来宝贵的资源。同时,在量子信息方面,国家计划5年投入1000亿。在合肥高新区将建立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的综合园区,与中科大新校区、先进技术研究院、高新区众多企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产学研的互补。中科院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规划定位:打造世界一流的量子信息科学研究转化基地;构筑中国元素和徽派文化交汇的创新平台;建设生态与技术紧密结合的绿色家园;塑造以人为本、融入王咀湖片区的城市名片。量子实验室未来与其东侧的中科大先研院相辅相成,定会成为未来高精尖人才汇聚的地块。合肥的科技产业未来主要在高新区和新站区。合肥高新区已经拥有科大讯飞、科大智能、科大国盾、赛为智能思科、华米、联发科、新华三、美亚光电等多家知名企业。科大讯飞作为中国最大的智能语音技术提供商,在智能语音技术领域有着长期的研究积累,并在中文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评测等多项技术上拥有国际领先的成果。随着个人工智能浪潮的到来,科大讯飞也在风口上逐步转型,其AI能力可以和国内互联网巨头一较高下。科技部正在联合相关部门抓紧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实施工作,启动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实施相关准备工作。BATX 百度+阿里+腾讯+讯飞将推动国家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初步考虑将依托百度、阿里、腾讯、科大讯飞在自动驾驶、城市大脑、医疗影像、智能语音等技术方向试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创新平台等。华米科技是华恒与小米的合资公司,同时也获得雷军顺为资本的巨额投资,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可穿戴产品及其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未来将引入更多全球化资源及风险资本,在智能可穿戴领域打造另一个全新的“小米”。未来合肥高新区将打造中国声谷2016年2月,工信部正式批复“中国声谷”为首个国家级智能语音产业集聚区。当前,“中国声谷”已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形成一定的产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成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张新名片。2017年7月,李国英省长专程赴合肥市调研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并召开座谈会,要求聚焦建设更具影响力的“中国声谷”,继续强化政策支持,抓紧研究制定支持、促进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省经信委副主任王厚亮介绍,到2020年,力争“中国声谷”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40%,引领“中国声谷”建设。从科大讯飞一枝独秀,到集聚130家人工智能(AI)企业;从专注基础研究到形成覆盖技术、平台、市场的产业链……作为中国首家定位于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自成立以来,聚焦发展“声音产业”,探索用声音唤启万物互联时代“万物一听”之门。合肥新站区打造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基地、打造国家级开发区、打造合肥市最强综合功能新区,最终将新站区建成以“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新城区。“十一五”期间,围绕“工业立市”发展战略,新站区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施“新型工业、现代商贸及服务业”双轮驱动,积极打造中国(合肥)平板显示产业基地,狠抓“产业链招商”,先后引进了总投资175亿元的京东方六代线、总投资20亿元的鑫昊PDP、总投资100亿元的彩虹高世代玻璃基板、总投资约90亿元的蓝光LED产业化、总投资80亿元的海润光伏电池、总投资28亿元的彩虹光伏玻璃等重大项目,以及住化化学品及回收、法液空大宗气体、葳迩敏SMT及衬板清洗、明韩电子SMT、鑫铭电子SMT、京东方茶谷背光源、京东方半导体金属零配件加工、冠鸿光电背光模组、翰博高新光学膜裁切京达物流配送等配套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TFT-LCD用光学级聚酯薄膜:合肥乐凯产业园一期于2008年12月份正式投产,二期项目主要生产与平板显示器配套的扩散膜以及相关的高档光学级涂层薄膜产品,于2009年7月正式投产。新站区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以新型平板显示为代表的泛半导体产业已成为试验区新的支柱产业,园区新型工业的布局和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合肥新站区打造少荃湖科技园在合肥新站也正在谋划这样一个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配套完善、生态优良的集聚区——少荃湖科技园。项目规划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条件宜居和谐生态环境蓝绿交融”为目标,聚焦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五大产业发展方向。项目占地164公顷,位于新站区少荃湖西岸,范围魏武路以南、大禹路以东、西淝河路以北,卧龙路以西,靠近铜陵北路高架桥终点和地铁4号线延长线的终点站。同时,新站区北航科学城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2018年招收第一批学生。北航合肥科学城项目自签约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与北航确立的“121”战略合作布局(打造1个科教融合的北航合肥科学城,2个科技产业园及1个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技术中心),北航与新站校地双方共同编制了《北航合肥科学城发展规划(2017-2025)》,目前规划已提交省政府。按照规划,科学城项目近期计划总投资44亿元。其中:一期建设创新研究院,占地115亩,建筑面积18.3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0亿元,主要布局微电子、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天临空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通用航空、智能交通与智能汽车、医工交叉等6个研究中心,以及通航产业技术研究院。二期教学板块占地896亩(含学生宿舍、体育场馆等),建筑面积约70万平米,计划投资约34亿元,重点建设微电子学院、国际民航学院、创新管理学院、商学院、医学院及北航合肥研究生院等。到2025年,科技城将联合建成1个国家实验室,打造1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集聚100个科技型规模企业,引育1000名高端人才(暂命名“江淮学者”),形成10000名在校生规模,带动千亿产值。根据计划,北航合肥科学城将在2018年正式启动研究生招生。微电子学院、国际民航学院、创新管理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四个学院也在筹备成立中,这几个学院也有望2018年在合肥启动招生。

7,南海北部陆缘初始张裂神狐运动起因之探讨

南海北部新生代陆缘张裂带的形成是东亚大陆边缘构造演化史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关于这些张裂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模式有多种观点(Karig,1971;Taylor&Hayes,1980;Tapponnier et al.,1982)。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主要是考虑侧向上的板块相互作用,并主要围绕着南海中央海盆的海底扩张来论述问题,而对陆缘区的大地构造演化和深部壳幔相互作用,大陆岩石圈变形作用力的多元性、多源性和大陆对驱动力响应程度的复杂性考虑不足。事实上,南海北部陆缘张裂开始于晚白垩世—古新世,南海北部含油气盆地主要形成于晚白垩世—古近纪,而南海中央海盆的海底扩张一般认为是发生在晚渐新世—中中新世(32~17Ma B.P.),它们在形成时间上有个先后关系。此外,南海北部陆缘张裂的成因很难与大洋板块俯冲造成的“弧后扩张”相联系,初始张裂在时间上也不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相吻合。如何解释南海北部陆缘张裂的原因?笔者认为,这不仅要考虑区域上板块构造动力场的二维平面空间,还要考虑深部壳幔相互作用的纵向上的第三维空间,并且要在与区域构造演化背景相结合的时空四维结构中进行讨论。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本文试图论证:南海北部陆缘初始张裂起因于造山后拉伸塌陷,是岩石圈拆沉的地壳响应。岩石圈拆沉(delamination)是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概念(Bird,1979;Nelson,1992)。现代地球物理学勘探资料揭示,一部分显生宙造山带的地壳比地盾区还薄,而像喜马拉雅、阿尔卑斯等年轻造山带却有明显的山根,暗示着一部分老造山带的山根已经坍塌掉了。这种山根的去除被称为拆沉,它与造山后期的拉伸裂陷相联系(Kay et al.,1993;Houseman,1996)。碰撞造山或大洋板块俯冲引起的陆缘造山可以造成大陆岩石圈的增厚,造山带岩石圈的局部增厚则使其根部造成失稳状态。上覆巨厚的山脉将产生附加的向下体力,造山带两侧的挤压力传递到加厚的岩石圈,也可以产生向下的分力,再因软流圈中水平力遇到岩石圈根时受阻,会折向下方并引起局部热流体湍流,均可以产生拆沉,使增厚岩石圈地幔甚至部分下地壳发生剥离沉入软流圈。也有人认为增厚的造山带岩石圈底部拆沉主要是密度差造成的重力失稳所引起的(Platt et al.,1994),然后由于软流圈物质上涌和均衡调整,导致造山带地壳拉伸塌陷,转化为张裂带。5.4.1 南海北部陆缘在中生代晚期曾形成具有巨厚陆壳和岩石圈根的造山带大量的区域地质调查已经查明,中国东南沿海和南海北部陆缘在中生代晚期为一造山带,或称之为华夏型后地台造山带(陈国达,1988),或称之为碰撞造山带(卢华复等,1993)。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该区在中生代晚期不仅曾形成一个造山带,而且曾形成一个具有高大而宽阔山系、巨厚陆壳和岩石圈根的造山带,证据如下。(1)火成岩岩石学南海北部陆缘广泛分布着燕山期高钾钙碱性火成岩系列,闽粤沿海和海南岛分布的燕山期高钾钙碱性Ⅰ型火山-侵入岩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J3—K1)距今160~123Ma;晚期(K1—K2)距今123~75Ma。在这些火成岩(特别是中酸性岩石)的稀土元素分布型式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许多具无负Eu异常,如闽东南辉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火山岩系列的δEu为0.96~1.16(王厚亮等,1990),粤东英安岩—闪长岩系列的δEu为0.96~1.0,海南石英辉长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的δEu为0.99~1.37(汪啸风等,1991)。这种在稀土特征上基本不具负Eu异常的中酸性火成岩,反映当时曾有过增厚陆壳的造山带(邓晋福等,1996)。利用Condie(1976)提出的公式:Ckm=18.2K60+0.45 (5.1)式中C为陆壳厚度;K60为SiO2=60%时的K2O含量。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闽东南沿海在早白垩世晚期的地壳厚度约为54km(周珣若等,1994),粤东沿海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的地壳厚度约为50km,海南在侏罗纪—白垩纪时的地壳厚度约为60km(邹和平,1997)。(2)岩相古地理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在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浙闽粤东部地区(即所谓的“华夏古陆”地区)曾迅速上升为沿岸山系(陈丕基,1997)或华夏山系。沿岸山系西坡山前地带,于干旱环境下形成的河湖相红色岩层之上,紧接着形成的是一套数百米至2000m左右的上白垩统山麓洪积相块状砂砾岩粗碎屑堆积,如浙江的方岩组,福建的赤石组和粤北的丹霞组。在粤北的丹霞组砂岩中,可见大型的风成交错层理。沿岸山系以西的江汉盆地、衡阳盆地和吉安盆地,晚白垩世时是一个热带—亚热带干旱、炎热的半沙漠和盐湖化地区,上白垩统为红色碎屑沉积并含风成沙粒、风蚀三棱石、石膏,局部形成岩盐。而在丽水—海丰断裂带以东,沿岸山系主脊东侧地形较缓,只有一些小型山间盆地散布,其中有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中期的中、酸性火山岩与沉积砂砾岩间互成层堆积,如粤东的官草湖组。这些地层中所产的植物化石,以常出现Weichseliα为特征,是一种干旱生境指示植物(Cao,1994)。这些事实说明,在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中国东南沿海和现今东海、南海北部曾有过一个高大而宽阔的山系,如同一道屏障完全挡住了东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根据现代东南沿海山地的平均高度,加上被剥蚀下来的类磨拉石堆积厚度,再考虑到成岩过程中的体积压缩,推测当时这条山系的高度为3500~4000m,东西宽度近500km(陈丕基,1997)。根据均衡原理,这样一条宏伟的山系或高原,当具有巨厚的地壳。汪品先(1998)进一步指出,中国(西藏—台湾剖面)至少在古新世时仍是东部高于西部的地势,与今天的西高东低相反。(3)地球物理图5.16 闽南地区岩石圈等厚线图(等厚线单位为km)(王培宗等,1994)地球物理资料揭示,总体而言,现今南海北部及其沿岸地区的地壳(厚度一般小于30km)和岩石圈(厚度一般小于100km)均明显减薄(Wu et al.,1999),但在福建南部沿海却存在软流圈顶面深凹陷(最大深度达180km)(王培宗,1993)(图5.16)。这种局部岩石圈厚度很大的现象以岩石圈根的残留来解释较为合理。局部地区的岩石圈根残迹得以保留说明它形成时间不会很古老,最可能是燕山期闽台微大陆碰撞(卢华复等,1993)的产物,这进一步说明区域上在中生代晚期形成的造山带不仅具有巨厚的陆壳,而且还有巨厚的岩石圈根。5.4.2 南海北部陆缘张裂始于华夏陆缘造山带的拉伸塌陷上述资料反映,南海北部陆缘在中生代晚期曾形成宏伟的造山带,因其主要分布在所谓的“华夏古陆”地区,故可称之为华夏陆缘造山带。在南海珠江口盆地,钻探揭示盆地基底岩石大量为燕山期花岗岩,这些花岗岩的化学成分变化与粤东同期花岗岩类相同(图5.17)。在东沙群岛附近,新生界之下存在一套已褶皱变形的中生界陆相沉积反射层,推断为侏罗系(姚伯初等,1995)。由此说明,现今的南海北部海域大部在燕山期也同样发生过强烈的褶皱造山运动,是华夏陆缘造山带的组成部分。由南海北部裂陷盆地中的早期陆相沉积物可直接呈不整合覆盖在包括白垩纪花岗岩在内的老地质体之上的情况来看,结合闽粤沿海中生代断裂变质带(如长乐-南澳断裂带、莲花山断裂带)中各种韧性剪切标志、流动褶皱和混合岩等下部变形层次的构造广泛出露的事实,反映拉伸造盆作用是在陆缘造山带的基础上并在广泛隆起的背景下开始的,而且陆缘张裂之前和张裂初期的地壳上升-剥蚀速度相当之迅速。南海北部陆缘裂陷盆地发育特点表现为(图5.18),张裂初期形成的为相对弥散、多中心拉伸的盆岭构造带,其中盆的面积有限,而岭则成片。初始裂陷盆地的展布主要沿袭燕山期断裂构造的方向,除莺歌海盆地呈NW向外,其余盆地主要呈NE向分布,表现为初始张裂明显受燕山期造山带地壳结构的不均匀性的控制。在经过多次张裂后,小型裂陷盆地逐渐连通成为裂陷带。裂陷带总体呈NE至NEE向展布,宽度达数百千米,具有后造山拉伸构造带那种宽阔而弥散和呈多中心裂陷的特点(Gaudemer et al.,1988)。闽粤沿海在距今90~97Ma左右形成A型碱长晶洞花岗岩,表征了后造山拉伸塌陷的开始阶段。图5.17 珠江口盆地燕山期侵入岩氧化物图解及其与粤东同期侵入岩的比较1—珠江口盆地样品;2~4—粤东样品投影范围,其中:2—燕山早期;3—燕山中期;4—燕山晚期理论计算已经证明,增厚地壳与相邻正常厚度的地壳之间岩石静压力的明显差异将在增厚地壳一侧产生张应力,地壳竭力在水平方向上发生漫流以减少其自身厚度的非均一性及有关的位能变化(Arthyushkov,1973)。利用Liu et al.(1998)给出的计算增厚地壳造山带海拔高程的公式和计算增厚地壳所具有的拉张力的公式:h=(ρm-ρc)(Ht-Hr)/ρm(5.2)式中h为高程;Ht和Hr分别为增厚地壳和参照(正常)地壳的厚度;ρm和ρc分别为地幔和地壳密度。F=ρcgh[Hr+(h+ΔH)/2](5.3)式中F为拉张力;g为重力加速度;ΔH为增厚地壳山根的厚度,ΔH=Ht-Hr-h。对于Airy模型均衡补偿而言,ΔH=hρc/(ρmρc)。如果华夏陆缘造山带在燕山晚期的地壳厚度平均取55km,相邻地区的参照地壳厚度取35km,地壳和地幔密度分别取2800kg/m3和3300kg/m3,由式(5.2)可算得当时华夏山系相对于邻区的高程约为3000m,由式(5.3)可算得造山带增厚地壳产生的相应拉张构造力约为4.2×1012N/m,这一拉张力可与洋中脊向两侧推开的构造力相比较(Bott,1993)。5.4.3 岩石圈拆沉是南海北部陆缘张裂的重要引发机制与造山后拉伸塌陷有关的一种重要的深部构造作用是增厚岩石圈底部的拆沉作用。现有的资料表明,岩石圈拆沉是南海北部陆缘张裂的重要引发机制。证据如下。(1)南海北部许多地段存在高速致密的下地壳底部壳幔混合层(曾维军,1991),广东普宁麒麟和雷州英峰岭新生代玄武质火山岩中含有辉石和石榴子石麻粒岩相岩石捕虏体。这些岩石被认为是由于拆沉作用使软流圈物质、岩浆和流体上升,当其升达Moho面底部时,因为密度大于地壳岩石而滞留在地壳底部的底侵作用的结果。麒麟辉长岩质麻粒岩捕虏体中的辉石和斜长石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112.3Ma±17.8Ma,Rb-Sr等时线年龄为79.1Ma±1.1Ma(徐夕生等,1999),前者指示了底侵岩浆的结晶年龄,也大致指示了岩石圈拆沉开始的时间,这与沿岸山系的快速隆起和南海北部陆缘的初始张裂时间接近;后者则可能指示晚期热扰动的年龄。另根据矿物温压计算,雷州英峰岭的石榴子石麻粒岩相岩石捕虏体形成深度大于35km,甚至大于50km(于津海等,1998),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当时地壳比现今要厚。图5.18 南海北部新生代初裂陷盆地分布图(Zhou et al.,1995)(2)深部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反映,现今南海北部陆缘多数地段的地幔岩石圈厚度甚至比南海中南部的还薄25~33km(Wu et al.,1999),说明该区除了地壳的减薄外,更重要的是还发生过不均匀的岩石圈底层剥离或拆沉减薄。(3)南海北部陆缘(包括闽粤沿海和珠江口盆地),白垩纪至第三纪的岩浆岩总体上由早期钙碱性系列、双峰式系列向晚期OIB型拉斑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系列演化,Ti、Nb等HFSE含量逐渐增高,Sr、Nd同位素组成由富集型向亏损型发展。岩浆作用的这种发展趋势被认为是岩石圈拆沉或是岩石圈地幔热边界层被软流圈置换过程的反映(England,1993;Platt et al.,1993;Liu et al.,1998)。(4)岩石圈拆沉的结果之一是引起地壳快速抬升、加剧壳上剥蚀作用、促进上地壳厚度减薄,这与南海北部陆缘张裂开始于广泛而强烈的隆起背景下和该区上地壳减薄明显的特征是一致的。利用Lachenbruch et al.(1990)给出的有关岩石圈地幔厚度变化对地表高程影响的公式:hm=α(θa-θc)Lm/2 (5.4)式中hm为岩石圈地幔厚度变化引起的地表高程变化;α为体积热膨胀系数;θa为软流圈温度;θc为地壳底部温度;Lm为岩石圈地幔厚度。由式(5.4)可知岩石圈地幔增厚将造成地表沉降,而岩石圈地幔减薄将引起地表隆起。如取α=3.5×10-5/℃,取θa=1350℃,取θc=640℃,取减薄后的岩石圈厚度为100km,并以现今闽南沿海残留的岩石圈根的底界深度(180km)作为减薄前的岩石圈厚度,可算得岩石圈地幔减薄80km将引起1000m左右的地表抬升。结合前述式(5.2)算得的由地壳厚度增大造成的地表隆起(约3000m),较好地解释了由地质证据推断的华夏山系高达3500~4000m的原因。(5)岩石圈拆沉是岩石圈的一种快速减薄,根据研究(邓晋福等,1996),岩石圈快速减薄模型所展示的过程为:伴随快速减薄,首先有一个快速的区域地壳上隆事件,此时无区域热流异常,只有伴随岩浆活动的局部热异常;在快速减薄停止后,伴随热松弛发生第二次区域上隆事件,热松弛的完成使区域上隆停止,此时形成区域热流异常。岩石圈拆沉并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诱发地幔热柱上升。这种过程与南海北部陆缘呈幕式隆起-张裂,形成盆岭构造带和裂后热松弛-冷却沉降(Ru et al.,1986;李思田等,1998),最终形成陆缘海盆地系的演化历史相吻合。5.4.4 小结综上所述,可得出如下认识。1)火成岩地球化学、岩相古地理和地球物理资料反映,中国东南沿海和南海北部陆缘地带在中生代晚期曾形成具巨厚陆壳和岩石圈根的华夏陆缘造山带,地势上曾形成高大而宽阔的华夏山系;2)盆地发育历史、地壳-岩石圈深部结构状态、火成岩地球化学演化特征和理论计算结果均表明,南海北部陆缘张裂始于华夏陆缘造山带的拉伸塌陷(约开始于90~97Ma B.P.),岩石圈拆沉[约开始于112Ma(B.P.)]是陆缘张裂的重要引发机制。3)南海北部陆缘张裂既不同于弧后扩张,也不受控于大西洋式海底扩张,而是在该区大陆构造演化和深部壳幔相互作用影响下陆缘扩张(南海海洋研究所,1988)的结果。张裂前的构造演化历史及其造成的岩石圈组成、结构和热状态的不均一性,对该区裂陷盆地的形成发育有显著影响;地幔动力学系统,是该区地壳浅部变形和现今活动性的重要制约因素。

文章TAG:王厚亮  王厚亮  现在干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