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课程整合。课程整合应该分几步走。第一步,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第二步,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第三步,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2,如何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1、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利用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2、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3、“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二、信息技术(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 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如何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3,如何使高效课堂与现代教育技术合理融合

1.课堂传统教学模式被改变信息技术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多媒体传递信息,既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又能使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教师以往上课的方式,比如,过去对抽象的、难理解的内容,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用形象具体化的手段,让学生弄清楚。在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中,教师成为了设计者、组织者、导航者。教师也可以以学习伙伴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索和协作学习的过程,指点学习路径,点拨学习疑难,丰富学习交流,深化学习结论。信息技术的应用,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彻底改变了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2.学生智力、非智力因素被培养和提高 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可以看成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前者以感觉---思维---创造等认识活动为主,在学习中负责对各种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具操作性;后者以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为主。在人的学习和创造过程中往往以动机为核心,调节着认知过程的正常进行,其作用具动力性。这两种活动共同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做为人类通用智力工具的计算机,它在培养某些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特效已成共识。非智力因素只有与智力因素融为一体时才能发挥它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所谓“用电脑来开发人脑”,其实就包括着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提高。如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学生回答正确计算机给予奖励;答错则给出是否需要帮助等信息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是有促进作用的。特别是对那些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可使他们免于在其他同学面前产生窘迫感,进而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难怪不少学生把计算机称为“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比如采用参与式教学时,学生要动手操作媒体,就需要集中注意力。如果错按一个键,有时会影响到操作的执行,甚至前功尽弃。不仅如此,其它媒体如“三机一幕”,在课堂适时应用,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被培养和提高

如何使高效课堂与现代教育技术合理融合


文章TAG:科技  教育  融合  如何  科技与教育的融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