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严先生祠堂记 的翻译注释中心

  《严先生祠堂记》   ——宋·范仲淹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工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翻译:   严光先生,是汉朝光武帝的老朋友,他们以道义相结交。等到光武帝赤符在握,当了皇帝,顺时应变,统治的臣民,天下有谁能超过他呢?只有严光先生凭他高尚的气节超过了他。接着严光先生与光武帝同床而卧动了星象,后来又回到富春江畔隐居,清操自守,鄙弃禄位,天下有谁能超过他呢?只有光武帝能以礼敬重他。   在《易经》蛊卦上九的爻辞中说,大家正当有为的时候,只有他不去侍奉王侯,以高尚的节操自守。严先生正是这样做的。在《易经》屯卦初九的爻辞中说,在帝德正亨通的时候,却能以尊贵的身份去敬重卑贱的人,这是大得民心的。光武帝正是这样做的。因为严先生的心,比日月还要光明;光武帝的气度,比天地还要广阔。没有严先生不能成就光武帝的博大,没有光武帝又怎能成全严先生的清高呢?而严先生的德行能使贪婪者清廉,怯懦者自立,这对于名教是大大有功的。   仲淹来睦州任太守,开始建造祠堂祭祀先生。于是又免除严先生后代子孙四家的赋税徭役,让他们去奉行祭祀的事。还作了一首短歌云:“云山苍茫一片,江水浩大无边。先生的高风亮节,就像山一样崇高水一样长远。”   中心:   记叙严先生和光武帝以道义结交,光武之“大”与先生之“高”相得益彰,并记叙了作记的缘由。

严先生祠堂记 的翻译注释中心

2,急需宰臣上炙兼罪的翻译

文公(晋文公)之时,宰臣上灸而发绕之。文公召宰人而谯(读音qiao四声,责问)之曰:“女(通汝)欲 寡人之哽邪?奚为以发绕灸?”宰人顿首再拜请曰:“臣有死罪三:援砺(读音li四声,磨刀石)砥(读音di三声,磨) 刀,利犹干将(读音gan、jiang一声,古代善铸宝剑的人。这里指利剑)也,切肉断而发不断,臣之罪一也;援木而贯 脔(读音luan,二声,肉块)而不见发,臣之罪二也;奉炽炉,炭火尽赤红,灸熟而发不烧,臣之三罪也。堂下得无微 (隐匿,暗中)有疾臣者乎?”公曰:“善!”乃召其堂下而谯之,果然,乃诛之。 翻译:晋文公的时候,炊事官上的烤肉上有毛发缠绕在上面。文公叫炊事官来训斥道:“你想让寡人噎着吗?为 什么在烤肉上绕着毛发?”管家不断磕头下拜请罪道:“我有三条致死的罪:拿磨刀石磨刀,磨得比干将(的剑)还锋 利,切断肉而毛不断,这是我的第一条罪;拿木棍穿肉块却看不见毛发,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用炽烈的炉子,炭火都是 通红的,肉烤熟了但是毛发却不会被烧掉,这是我的第三条罪。这堂屋下是不是暗藏着嫉恨我的人吧?”文公说:“对 啊!”于是召集堂下的所有人责问,真的(找到了),于是训斥了他一顿。 感:其实最有说服力的是火烤而毛不烧。但如果使坏的人是在烧煮的肉上做手脚呢?那宰臣岂不是要和上面《门 人捐水》中的大夫一样的下场? 2003年6月22日 感2:想起原来看过的一幅漫画,标题好象是《内行整内行——更在行》。现实生活中,不着痕迹的整人行为也是 屡见不鲜,想要杜绝和自保其实不易啊。宠辱不惊自然是最好的心态,那是自身的事。权利,是激发人类丑恶本质最根 本的因素,避免与人发生激烈的争权夺利的境况,应该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不过,是人存活在这个世上,总会有人看你 横竖不顺眼的,如何对待呢?首先当然是善以待人,将遭人整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再就是人人都保有疑罪从无的心态, 使坏者得逞其阴谋的几率便微乎其微的了。 兼罪》的翻译 以前(有一天),韩昭侯喝醉酒然后睡觉,负责皇上帽子的人看见皇上寒冷,所以给皇上添加一件衣服在上面。(皇上)睡醒感到愉悦,问左右侍从:“谁添加衣服的?”,左右侍从说:“负责帽子的人”。皇上于是定罪给了管帽子和管衣服的人——判管衣服的人有罪,是因为它没有做到他要做的职责;判管帽子的人有罪,是因为它越权作了不属于职责范围的事。不是不讨厌寒冷,是因为越权办事的危害比寒冷更加可怕啊!

急需宰臣上炙兼罪的翻译

3,古文翻译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性情慎重,不乱与人交往。元颢进入洛阳,任用元邃做东徐州刺史,元邃延请申徽做主簿。元颢失败,元邃被装入囚车押送到洛阳,元邃原先的官吏宾客都抛弃他而离开,只有申徽去送别他。等到元邃得到赦免,就广召宾客朋友聚会,赞叹申徽有古人风骨。不久就任命他做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初年,文帝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文帝观察申徽深沉细密有度量,每逢有事都很信任地委托他去办,于是做了大行台郎中。当时军队和国家刚刚建立,幕府的事务很多,四方文书檄文都是申徽写的。河桥之战,朝廷的大军出师不利,近侍官吏逃散得很多,只有申徽不离左右,魏帝称赞他。(大统)十年,升任给事黄门侍郎。 朝廷屡次征召刘彦进京朝见,他不接受命令,又在南方勾结吐谷浑,将要图谋叛乱。文帝对动用大军镇压感到为难,想用灵活的谋略擒拿他,于是让申徽做河西大使,秘密命令申徽谋取刘彦。申徽轻车简从,率五十人骑马出发,到了以后,住在宾馆。刘彦见申徽单独一人来做河西大使,就不怀疑他。申徽就派一个人暗暗地劝刘彦入朝,用来揣测刘彦的意图,刘彦不听从。申徽又派人赞助促成刘彦驻守本地拒绝进京的计策,刘彦就听从了他,于是来到宾馆。申徽先前已和瓜州的豪门大户秘密商议捉拿刘彦,于是就呵叱捆绑了刘彦。刘彦说自己没有罪,申徽一一列举他的罪状说:“你没有一点点的功劳,却掌管着一方重要的权力,依仗着地方偏远做一些违背欺骗朝廷的事,不恭敬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却怠慢侮辱朝廷使者,轻视朝廷的命令。计量你的罪行,实在是杀了你也抵不了你的罪行。但在我接受朝廷的命令那天,本是要我把你送到朝廷,遗憾的是我不能立即申明法度将你惩处,来向边地的百姓谢罪。”于是宣读诏书慰问官吏、老百姓和刘彦的下属,又说大军接着就到,城内没有一个人敢闹事。 十二年,因为申徽讲信用,与边地的老百姓关系融洽,被任命为瓜州刺史。申徽在瓜州五年,以身作则,勤俭节约,边地的老百姓生活快乐而安定。申徽性情勤奋细密,在做官期间,文书案卷不论大小都要亲自查看,因此事情没有拖延的,官吏不能做邪恶狡诈的事。后来虽然担任公卿的职位,但这志趣一点不松懈。后来他离京做襄州刺史。当时南方刚刚归附,按旧日风俗官员都相互交往馈赠钱财,申徽性情廉洁谨慎,于是就画了(廉吏)杨震的像放在寝室来自我告诫。等到被替代回京,老百姓和官吏送他的人延续几十里。申徽自以为对百姓没有什么恩德,内心感慨感到惭愧,于是写了一首诗,题在清水亭上。不管老人少年,听说这事,都争着前来阅读,互相称赞说:“这是申使君手迹。”人们纷纷抄写吟诵这首诗。

古文翻译

4,劝学翻译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羰且谎?模??ご蠛蠓缢紫肮呷床幌嗤??馐墙逃?怪?绱恕!妒?飞纤担?你这个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认真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巨大的幸福。"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的薰陶感染更大的,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5,旧唐书李皋传翻译及赏析

《旧唐书·李皋传》 原文: 李皋,字子兰,曹王明玄孙。少补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十一载嗣封,授都水使者,三迁至秘书少监,皆同正。多智数,善因事以自便。奉太妃郑氏以孝闻。 上元初,京师旱,米斗直数千,死者甚多。皋度俸不足养,亟请外官,不允,乃故抵微法,贬温州长史。无几,摄行州事。岁俭,州有官粟数十万斛,皋欲行赈救,掾史叩头乞候上旨,皋曰: “夫人日不再食,当死,安暇禀命!若杀我一身,活数千人命,利莫大焉。”于是开仓尽散之,以擅贷之罪,飞章自劾。天子闻而嘉之,答以优诏,就加少府监。皋行县,见一媪垂白而泣,哀而问之,对曰:“李氏之妇,有二子:钧、锷。宦游二十年不归,贫无以自给。 ”时钧为殿中侍御史,锷为京兆府法曹,俱以文艺登科,名重于时。皋曰:“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然后可以学文。若二子者,岂可备于列位!”由是举奏,并除名勿齿。改处州别驾,行州事,以良政闻。征至京,未召见,因上书言理道,拜衡州刺史。坐小法,贬潮州刺史。时杨炎谪官道州,知皋事直,乃为相,复拜衡州。 初,皋为御史覆讯① ,惧贻太妃忧,竟出则素服,入则公服,言貌如平常,太妃竟不知。及为潮州,诡词谓迁,至是复位,方泣以白,且言非疾不敢有闻。 《旧唐书·李皋传》 译文 译文: 李皋,字子兰,是曹王李明的玄孙。少年时补官担任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十一年(752)嗣承王位,授职都水使者,三次升迁官至秘书少监,都与正职俸禄相同。他多智谋,善于利用事机使得办事方便。侍奉太妃郑氏恭敬体贴,凭着孝顺而闻名。 上元初年,京城干旱,一斗米价值数千钱,百姓死亡很多。 李皋估计俸禄不足以养活全家,屡次申请调任外官,朝廷不答应, 李皋就故意触犯一点小罪,贬职温州长史。不久就代理温州知州。当年农业歉收,温州官仓存有官米几十万斛,李皋准备用来救济灾民,官府属员不敢奉行,叩头请求李皋等候皇上的旨意,李皋说道:“ 一个人一天不吃两顿就会死的,哪里有时间上报! 如果牺牲我一人,能救活数千人的性命,那就太好了!”于是打开州仓放粮赈济,并以擅自开仓放粮的罪责,派人飞马上奏章自请处罚。皇上知道以后不但不怪罪,反而优诏嘉许他这样做,并加少府监职衔。李皋到属县巡视时,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在路旁哭泣,李皋十分同情地温言询问,老妇哭诉道:“本人是李氏妇人,有两个儿子,一名李钧,一名李锷。 在外做官二十年不曾回家一次,老妇穷得活不下去了! ”当时钧任职殿中诸御史,锷任职京兆府法曹,都是以文章考取高科,很有名望。李皋慨叹道:“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然后可以学文。像他们两个这样为人岂能置身于列卿之间?”因此上奏章弹劾,两人一并被除名永不录用。李皋改调处州别驾,代理知州,在任上政绩斐然而闻名四方。不久就被征召到京城,一时之间尚未及召见,李皋便上书论述为政之道,遂外放为衡州刺史。又因小事违犯了法度,降调潮州刺史。当时杨炎正好贬谪到道州,他清楚地知道李皋的情况,等到杨炎当了宰相,就重新任命李皋为衡州刺史。 起初,李皋的案件被御史审查时,李皋唯恐太妃担忧,从府中出来时穿平民服饰,回府以后仍穿官服,言谈笑貌一如平日,太妃竟一无所知。降调潮州则谎称升迁,到这时官复原职了,才哭泣着告诉太妃以往的经过,并且说道,不是很重大的事,孩儿不敢禀告,恐母亲挂念不安。

6,谁有二侯说的翻译不甚感激

.旁边;侧近。《史记·张丞相列传》:“是时丞相入朝,而 通 居上傍,有怠慢之礼。”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天地鬼神,临之在上,质之在傍,又安得因一摧折,自毁其道,以从於邪也!” 宋 苏轼 《秦太虚题名记》:“自 普宁 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傍庐舍,或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上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金满 好言好语都请出去了,只剩得 秀童 一人在傍答应。” 清 侯方域 《宁南侯传》:“[ 宁南侯 ]一日见道傍驼橐,驰马刦取之。”2.本身之外的,别的。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夙惠》:“ 玄 应声恸哭,酸感傍人。”《敦煌变文集·目莲救母变文》:“贫道肝肠寸寸断,痛切傍人岂得知。”《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权翰林 穿着儒衣,正似白龙鱼服,掩着口只是笑,连 权忠 也笑。傍人看的无非道是他喜欢之故,那知其情?”《儒林外史》第十六回:“自你去后,你三房里叔子就想着我这个屋……傍人向我说:你这屋是他屋边屋,他谋买你的,须要他多出几两银子。”3.广。见“ 傍通 ”、“ 傍接 ”、“ 傍概 ”等。4.汉字的偏旁。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近世有人,为子制名,兄弟皆山傍立字,而有名歭者;兄弟皆手傍立字,而有名机者;兄弟皆水傍立字,而有名凝者。名儒硕学,此例甚多。”5.偏颇;邪僻。参见“ 傍门 ”。6.偏斜,仄曲。参见“ 傍蹊 ”。7.见“ 傍午 ”。8.见“ 傍偟 ”。9.见“ 傍薄 ”。10.通“ 方 ”。逆,倒转。参见“ 傍戟 ”。11.通“ 访 ”。访求。参见“ 傍荐 ”。傍2 〔bànɡ ㄅㄤˋ〕〔《广韵》蒲浪切,去宕,并。〕“ 并2 ”的被通假字。1.贴近;靠近。 晋 左思 《蜀都赋》:“尔乃邑居隐赈,夹江傍山,栋宇相望,桑梓接连。”《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唐 杜甫 《剑门》诗:“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七五:“傍池居住有渔家,收网摇船到浅沙。”《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闻小姐 ]照前妆束,骑了马傍着 子中 的官轿。” 陈炜谟 《狼筅将军》:“我和他拉过手,傍他坐着,便开始问他:朋友,别来二年余,你生活怎样?”2.伴随,陪伴。《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爹先睡,娘先睡,爹娘不比我班辈。哥哥嫂嫂相傍我,前后收拾自理会。”3.引申为趁着。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麻子》:“《氾胜之书》曰:种麻,豫调和田。二月下旬,三月上旬,傍雨种之。”4.顺着;沿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圣水》:“昔有沙门释 惠弥 者,好精物隐,尝篝火寻之,傍水入穴三里有馀,穴分为二。” 唐 王昌龄 《山行入泾州》诗:“徙倚望长风,滔滔引归虑,微雨随云收,蒙蒙傍山去。” 明 袁令绍 《双莺》第五折:“我们且漫漫的傍了垂杨,一路访去。” 徐迟 《地质之光》:“货轮有时傍着海岸,在灯塔的照耀下行驶。”5.依附;依托。《二刻拍案惊奇》卷七:“壻是守公所择,颇为得人,终身可傍矣。” 叶之蓁 《我们正年轻》三:“我们这个不受表扬不挨批评的中游组也跟着傍了福,出了名。”傍3 〔bēnɡ ㄅㄥ〕〔《集韵》晡横切,平庚,帮。〕见“ 傍3傍 ”。【傍2人门户】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卷十二:“桃符仰视艾人而骂曰:汝何等草芥,辄居我上!艾人俯而应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桃符怒,往复纷然不已。门神解之曰: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焙笠蛞浴鞍?嗣呕А蔽揭览邓?耍?荒茏粤ⅰ!逗炻ッ巍返谝弧鹁呕兀骸?邢姑娘 是妈妈知道的,如今在这里也很苦。娶了去,虽说咱们穷,究竟比他傍人门户好多着呢。” 孙玉声 《退醒庐笔记》卷下:“ 云间 韩子云 明经,别篆 太仙 ,博雅能文,自成一家言,不屑傍人门户。”【傍2人篱落】见“ 傍2人篱壁 ”。【傍2人篱壁】比喻依赖他人。 宋 严羽 《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仆之《诗辨》……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 清 顾炎武 《与人札》:“吾辈所恃,在自家本领足以垂之后代,不必傍人篱落,亦不屑与人争名。”【傍及】推及;遍及。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傍夫】指姘夫。《百喻经·妇诈称死喻》:“妇於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傍支】分支。 徐迟 《祁连山下》二:“他总觉得这只是绘画艺术的一支傍支。”【傍不肯】一种“步行虫”的俗称。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 元丰 中, 庆州 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傍午】纵横交错。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四:“语未已,即有黑衣数十百人继来,共坐於堂。命左右逻捕男女,无少长悉以梃敲杀之。积尸傍午,向暮尽死。”【傍2午】临近正午。 元 张宪 《端午词》:“五色灵钱傍午烧,彩胜金花贴鼓腰。” 清 李渔 《玉搔头·讯玉》:“如今日已傍午,快些梳起头来。” 鲁迅 《呐喊·孔乙己》:“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傍2今】犹当今,现在。《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这个孩儿真个作怪!若不兴吾宗,定是灭吾族。莫若傍今杀了,斩草除根,萌芽不发。”【傍文】指字的偏旁。《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和甫 即展开琅然诵一遍,上喜。即退,同列问如何识许多字? 和甫 曰:某也只是读傍文。”【傍生】1.谓交错丛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沮水》:“稠木傍生,凌空交合,危楼倾崖,恒有落势。”2.佛家语。指畜生。《说无垢称经·菩提分品》:“诸有傍生趣,残害相食噉,皆现生於彼,利乐名本生。”《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有直心,要登造,地狱傍生长不到,世世人天路上行,若能行得偏为好。”参阅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一。【傍白】戏剧艺术表演方法之一。角色背着同台其他剧中人而对观众直接说的话。 阿英 《敌后日记摘抄》:“读 刘因 同志四剧本尽,取材很现实,且能有多样性,惟喜用长篇独白与傍白,似受 莫里哀 影响甚深。”【傍犯】诗赋在同一篇章中重复应用意义有别而字面相同的语词,称“傍犯”。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如 徐陵 云:陪游 馺娑 ,骋纤腰於结风;长乐 鸳鸯 ,奏新声於度曲。又云:厌 长乐 之疏锺,劳中宫之缓箭。虽两长乐,意义不同,不为重复,此类为傍犯。”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史籍·文有傍犯》:“又 刘禹锡 律诗,前联云:雪里高山头早白。后联云:於公必有高门庆。自注:高山本高;高门使之高也。亦傍犯之例。”【傍行】1.步履倾侧不正貌。《南史·刘景素传》:“ 景素 性甚仁孝,事 献太妃 ,朝夕不违侍养。太妃有不安, 景素 傍行蓬发。与人言呴呴,常恐伤其情。”2.侧身而行。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阴隐客》:“傍通一石穴,工人乃入穴探之。初数十步无所见,但扪壁而傍行。”【傍州】见“ 傍州例 ”。【傍州例】例子;榜样。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二折:“劝普天下前婚后嫁婆娘每,都看取我这般傍州例。” 元 钟嗣成 《一枝花·自序丑斋》套曲:“一个斩蛟龙秀士为高第,升堂室今古谁及;一个射金钱武士为夫壻,韬略无敌,武艺深知。丑和好自有是和非,文和武便是傍州例。” 明 康海 《中山狼》第四折:“俺只索含悲忍气,从今后见机莫痴。呀,把这负心的 中山狼 做傍州例。”亦省作“ 傍州 ”。 元 无名氏 《醉写赤壁赋》第二折:“ 韩吏部 李翰林 他今日立下傍州,他每是遭流的罪罪首。”【傍2近】靠近。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四:“ 鲁公 在从班时,以 赵安定王 甲第傍近宫阙,便谒见,因僦止焉。”《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那时众人都出房来,远远的围了个大筐箩儿站着。便是我自己的人,也因我有话在前,不敢傍近。”【傍矣川】 隋 唐 时我国西南部部族名。公元八世纪中叶并于 南诏 。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隋 时 永昌 姚州 闻有 蒙舍诏 、 蒙嶲诏 、 越析诏 、 浪穹诏 、 施浪诏 、 邆赕诏 ,又有 傍矣川 、 罗识 二族,通号八诏。其后二族为 合罗凤 所灭。”【傍若无人】好象旁边没有人在。形容神情态度高傲自如。《后汉书·延笃传》:“虽 渐离 击筑,傍若无人; 高凤 读书,不知暴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简傲》:“[ 王子敬 ]自 会稽 经 吴 ,闻 顾辟疆 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 顾 方集宾友酣燕,而 王 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三国演义》第七十回:“[ 翼德 ]今与 张郃 相拒五十馀日,酒醉之后,便坐山前辱骂,傍若无人:此非贪杯,乃败 张郃 之计耳。” 梁启超 《意大利建国三杰传·加里波的》第十六节:“[ 加富尔 ]以傍若无人之概,奋迅狮吼於两君之侧,污辱嫚骂之声,殆如雨下。”【傍妻】旧时称妾为傍妻。《汉书·元后传》:“ 禁 有大志,不修廉隅,好酒色,多取傍妻,凡有四女八男。”【傍2明】指拂晓。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五段:“天傍明……有几个人进了屋,单怕惊醒 郑超人 ,跷着脚尖轻轻走路。” 袁同兴 《盼到天明出日头》:“盼鸡叫,盼傍明,窗子开开天上望,满天星星黑洞洞。”【傍2依】1.指依靠之物。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一》:“余在 吴兴 ,见雌雄两鹳於府堂鸱吻上谋作巢,既无傍依,又无枝叶,木衔其上辄坠。”2.凭靠;靠近。 徐迟 《黄山记》一:“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宋之的 《草地颂歌》:“同志们大半在不知不觉中入了睡乡以后,总还会有什么人,傍依着篝火的灰烬谈着什么。”【傍佯】徘徊。 宋 秦观 《二侯说》:“ 闽 有 侯白 ……一日,遇女子 侯黑 於路,据井傍佯,若有所失。”【傍舍】1.他人的房舍。 唐 杜甫 《过故斛斯校书庄》诗之二:“燕入非傍舍,鸥归祗故池。”2.指邻舍、邻居。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帝王都会一》:“术者望见之,大惊曰:此真贵人也! 起 笑曰:此吾傍舍 钱生 ,博徒尔。”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 唐 王洪义 贱时,求傍舍瓜不与。及为侍御史,乃腾言园有白兔,县为集众捕逐,畦蓏无遗。”【傍门】1.道家以修炼金丹、全身保真为正道,余皆为“傍门”,不能得正果。亦用指道教方术。 唐 吕岩 《满庭芳》词:“十月脱胎丹就,除此外皆是傍门。”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七:“此外有所谓 太乙 数,能知运祚灾祥,刀兵水火,阴晴风雨;又能以之出战守城,傍门小法,亦可知人命贵贱。”《西游记》第七八回:“如若是人,只恐他走了傍门,不知正道,徒以采药为真。”《再生缘》第七回:“大喝 元朝 一女流,有甚傍门和左道,尔竟敢,破我法术破我谋!”2.指歪门邪道的事。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二折:“做子弟的,须要九流三教皆通,八万四千傍门尽晓,才做得子弟,非同容易也呵。”【傍皇】见“ 傍偟 ”。【傍2亮】临近天明。 杨朔 《用生命建设祖国的人们》:“天傍亮在一家 朝鲜 老百姓屋里找到个宿处。” 刘绍棠 《青枝绿叶》:“傍亮时分我来喊你。”【傍施】博施;广被。《北史·苏绰传》:“公其允文允武,克明克乂,迪七德,敷九功,龛暴除乱,下绥我苍生,傍施於九正。”【傍2晌】将近正午之时。 杨朔 《秘密列车》:“傍晌,飞机又出现在天空了,先是两架小的,又来了四架大的。”【傍讯】谓广为求索。《文选·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李善 注:“耽思傍讯,静思而求之也。” 吕延济 注:“谓思文之始也。讯,求也……谓专思傍求,迁转攒缉。”【傍通】1.四方通达,畅通。 三国 魏 阮籍 《东平赋》:“四时仪其象,阴阳畼其气,傍通回荡,有刑有德。”《文选·郭璞<江赋>》:“爰有 包山 洞庭, 巴陵 地道,潜逵傍通,幽岫窈窕。” 李善 注:“潜行水底,云无所不通,号为地脉。”2.谓学问广博通达。《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 李善 注:“言足下傍通众艺。”《陈书·儒林传·顾越》:“ 越 少孤,以勤苦自立,聪慧有口辩,说《毛氏诗》,傍通异义, 梁 太子詹事 周舍 甚赏之。”《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犹喜 白氏 女工精绝,翰墨傍通。”【傍2通】谓靠近四方通达之地。《管子·兵法》:“一气专定,则傍通而不疑;厉士利械,则涉难而不匮。”【傍通历】指民间使用的普通历书。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技艺》:“凡大历悉是算数,令人就耳一读,即能暗诵;傍通历则纵横诵之。”【傍纽】古代音韵学术语。与“正纽”相对。谓声母相同、韵母相近而声调不一的字。 唐 神珙 《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序》:“傍纽者,皆是双声。正在一纽之中,傍出四声之外,傍、正之目,自此而分清浊也。”参见“ 正纽 ”。【傍排】盾牌。 前蜀 冯鉴 《续事始·傍排》:“自 夷牟 始也,谓之傍排。步军用八尺牛筋排,马军用朱漆圆排。”参见“ 傍牌 ”。【傍接】广为交接、应酬。《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由是选后入太子宫。时年十三。奉承 阴后 ,傍接同列,礼则修备,上下安之。”【傍2眼】犹眼前。 唐 杜甫 《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诗之二:“关心小 剡县 ,傍眼见 扬州 。为接情人饮,朝来减片愁。”【傍2晚】1.临近晚上的时候,黄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 齐明如 从中答应,说傍晚在 一品香 吃大菜面交,又约定了是夜开局。” 杨朔 《木棉花》:“第二天 广九 路通车了。傍晚才开驶,白天恐怕遭受空袭。”2.指临近末尾。《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大郎 道:……目今年已傍晚,秀才还要到哪里去?”【傍偟】亦作“ 傍徨 ”。亦作“ 傍皇 ”。1.来往走动、心神不宁貌。《史记·楚世家》:“ 灵王 於是独傍偟山中,野人莫敢入王。”《后汉书·刘陶传》:“见白驹之意,屏营傍偟,不能监寐。”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夜闻 汴州 乱,遶壁行傍徨。”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范仲淹》:“ 弼 自 河北 还,及国门,不得入,未测朝廷意,比夜傍偟。” 清 刘大櫆 《阮君传》:“兄弟两人生而相友爱无间,相对则驩甚,一人以事出,则皆终日傍皇不宁。”2.回旋貌。 清 江声 《玉蝴蝶·蝶》词:“情长,锦云深处,困酣还恋,款舞傍偟。”【傍扈】 清 代禁中护驾卫士之称。 清 昭连 《啸亭杂录·领侍卫府》:“侍卫以二班或三班随从,日行以侍卫二十人前导,左右各十人,名曰傍扈,豹尾枪殿如常制。”【傍贯】广为缀集,使之贯穿。《后汉书·班彪传上》:“ 彪 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傍落】谓坠入他途。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譬之於诗, 右军 纯是盛 唐 ,而 大令 未免傍落中、晚也。”【傍戟】谓将戟倒转,指向自己所在的阵营。傍,通“ 方 ”。《淮南子·泰族训》:“ 纣 之地,左 东海 、右 流沙 ,前 交趾 ,后 幽都 。师起 容关 ,至 浦水 ,士亿有馀万,然皆倒矢而射,傍戟而战。” 于省吾 《双剑誃诸子新证·淮南子四》:“傍应读方……《孟子·梁惠王》方命虐民注:方犹逆也。按方命即背命,方与背一声之转,故训为逆。《书·尧典》方命圮族,《史记·五帝记》方作负。《广雅·释诂》:背,负也。背通偝。《礼记·明堂位》天子负斧依注:负之言偝也。《释文》:偝本又作背。方戟而战,犹言背戟而战,上言倒矢而射,倒与方互文耳。”【傍2黑】日暮时候,傍晚。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到一个村子附近, 小梅 和 秀女儿 先去探了探,回来说:敌人傍黑走了。”【傍掣】从旁牵挽。 唐 孟郊 《上昭成阁不得于从侄僧悟空院叹嗟》诗:“手手把惊魄,脚脚踏坠魂,却流至旧手,傍掣犹欲奔。”【傍牌】1.盾牌。 宋 丘光庭 《兼明书·血流漂杵》:“扞,一名楯,一名橹。《汉书》云血流漂橹,橹即扞,俗呼为傍牌。”2.以喻推托或掩饰的借口。3.古代兵营周围扎以木桩,以障敌骑,称傍牌。《六部成语·兵部·鹿角傍牌》:“傍牌,紥木为之,每用护於营阵两傍,以防敌骑之横冲。”【傍3傍】事务繁剧,忙于奔走应付貌。《诗·小雅·北山》:“四牡彭彭,王事傍傍。” 毛 传:“彭彭然不得息,傍傍然不得已。” 陆德明 释文:“傍,布彭反。” 宋 岳珂 《经进百韵诗》:“皇灵期濯濯,王事分傍傍。”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维时将作臣,奉旨趋傍傍。”【傍徨】见“ 傍偟 ”。【傍尊】指伯父、叔父等旁系尊长。《宋书·礼志四》:“ 晋景帝 之於 世祖 , 肃祖 之於 孝武 ,皆傍尊也,亲执觞杓。今 孝武皇帝 於至尊,亲为伯父,功列祖宗,奉祠之日,谓宜亲执。”【傍费】非必需的或额外的费用。《宋书·颜延之传》:“务前公税,以远吏让,无急傍费,以息流议。”【傍绝】谓直系亲属之间的礼仪不用于旁支亲属。《梁书·昭明太子传》:“三年十一月, 始兴王 憺 薨。旧事,以东宫礼绝傍亲,书翰并依常仪……寻傍绝之义,义在去服,服虽可夺,情岂无悲,铙歌辍奏,良亦为此。”【傍统】封建宗法制度,始祖的嫡长子孙为大宗,大宗无后,以旁支入承统系,称傍统。 南朝 梁 任昉 《为禇谘议蓁让代兄袭封表》:“且先臣以大宗绝绪,命臣出纂傍统,禀承在昔,理绝终天。”【傍荫】旁系亲属袭封官职爵位。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国初荫叙》:“用荫以嫡长子。若嫡长子残废,则嫡长之子孙,以逮曾玄。无,则嫡长之同母弟,以逮曾玄。又无,则继室及诸妾所生者。又无,则傍荫其亲兄弟子孙。又无,则傍荫其伯叔子孙。”【傍概】广泛概括。 南朝 梁 萧统 《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观汝诸文,殊与意会,至於此书,弥见其美,远兼邃古,傍概典坟。”一本作“ 傍暨 ”。【傍2照】依照,参照。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檀弓》:“《传》云父殁而为祖后者服斩,然而不见本经,未详何据。但《小记》云祖父卒,而后为祖母后者三年,可以傍照。”【傍2境】边境。《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后 王莽 陵篡,扰动 戎夷 ,续以 更始 之乱,方夏幅裂。自是 匈奴 得志,狼心复生,乘闲侵佚,害流傍境。”【傍说】他人的主张;异说。《宋书·恩幸传·徐爰》:“昨因觞宴,肆意讥毁,谓制诏所为,皆资傍说,又宰辅无断,朝要非才,恃老与旧,慢戾斯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传闻而欲伟其事,录远而欲详其迹,於是弃同即异,穿凿傍说,旧史所无,我书则传,此讹漤之本源,而述远之巨蠹也。”【傍邻】见“ 傍隣 ”。【傍2实】犹可靠,实在。《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 程寀 ]大加欣羡道:幸不可屡侥,今既有了本钱,该图些傍实的利息,不可造次了。”【傍暨】旁及;遍及。 三国 魏 曹植 《周文王赞》:“於赫圣德,寔惟 文王 ,三分有二,犹服事 商 。化加 虞 芮 ,傍暨四方,王业克昭, 武 嗣遂光。”【傍隣】亦作“ 傍邻 ”。1.近邻;邻居。 南朝 梁 沈约 《贞女引》:“贞女信无矫,傍邻也见疑。”2.及于四邻。《魏书·孝感传·阎元明》:“母亡,服终,心丧积载。每忌日,悲恸傍隣。”【傍2影】犹言露面。《醒世姻缘传》第四四回:“后来人都知道他另有个家,那亲戚朋友们都往那里寻他,通也没人再往这里傍影。”【傍2靠】倚靠;紧靠。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序曲》:“在久远的年代以前,这南边滨临 南海 ,北边傍靠 九连山脉 的周围千里广阔的地面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灾祸。”【傍僾】模糊、朦胧之状。《礼记·中庸》“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汉 郑玄 注:“洋洋,人想思其傍僾之貌。”【傍2险】谓倚仗险要的地形。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其贼并是夷獠,亦无城郭可居,依山傍险,自称洞主。”【傍荐】谓访求而荐举。傍,通“ 访 ”。《墨子·尚同上》:“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 孙诒让 间诂:“傍与访通。 王 训为徧,非也。”《墨子·尚同中》:“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已有善,傍荐之。” 孙诒让 间诂:“傍当为访之借字,二字皆从方得声,古多通用…… 王 云:已字义不可通,已当为民之误也。”【傍薄】盛大貌;巨大而充满貌。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崿崩飞於东峭,盘傍薄於西阡。拂青林而激波,挥白沙而生涟。”参见“ 旁薄 ”。【傍亲】旁系亲属。《晋书·河间平王洪传》:“ 章武 、 新蔡 俱承一国不绝之统,义不得替其本宗而先后傍亲。”《宋书·武帝纪下》:“兵制峻重,务在得宜。役身死叛,辄考傍亲,流迁弥广,未见其极。”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礼》所谓以五为九者,谓傍亲之杀也。上杀下杀至於九,傍杀至於四,而皆谓之族。”【傍蹊】1.偏仄的小路。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譬之驱车,既已由於康庄大道之中,或时横斜迂曲者,乃马性未调,御勒不齐之故。然已只在康庄大道中,决不赚入傍蹊曲径矣。”2.用指学说的旁绪支流。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余所更定九流,一曰儒,二曰杂……杂主饰治捄偏,而傍蹊末学之谈附之。”【傍转】指迁转官职。《晋书·刘颂传》:“为政欲著信,著信在简贤,简贤在官久。官久非难也,连其班级,自非才宜,不得傍转以终其课,则事善矣。”【傍瞻】1.侧视。 南朝 梁简文帝 《镜象》诗:“回望疑垂月,傍瞻譬璧珰。”2.四望、环顾。 唐 元稹 《竞渡》诗:“傍瞻旷宇宙,俯瞰卑 昆仑 。”【傍边】近旁;附近。《百喻经·得金鼠狼喻》:“傍边愚人见其毒蛇变成真宝,谓为恒尔,复取毒蛇内著怀里。” 宋 辛弃疾 《踏莎行·赋木犀》词:“奴仆葵花,儿曹金菊,一秋风露清凉足。傍边只欠个 姮娥 ,分明身在蟾宫宿。”《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张四哥 问老者:何姓何名?老者惧怕,不敢答应。傍边一个人替他答道:此老姓 陈 名 大寿 。”《红楼梦》第二九回:“到明儿我在正面楼上,你在傍边楼上,你也不用到我这边来立规矩,可好不好?”【傍2边】靠近边沿。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火》:“响误击刺闹,焰疑彗孛飞;傍边暖白酒,不觉瀑冰垂。”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一四一:“黄金合里盛红雪,重结香罗四出花,一一傍边书勑字,中官送与大臣家。” 知侠 《铁道游击队》第六章:“因为在夜里,又是军用车,鬼子根本不让 中国 人傍边。”【傍继】指出继旁系亲属。《新唐书·信安王祎传》:“ 祎 少有志尚,事继母谨,抚异母弟 祗 以友称。当袭封,固让 祗 , 中宗 嘉其意,特封 嗣江王 ,以继 嚣 后。 开元 时,亦以傍继徙 信安郡王 。”【傍览】从旁观看、打量。《梁书·沈约传》:“而开年以来,病增虑切……外观傍览,尚似全人,而形骸力用,不相综摄。常须过自束持,方可僶俛。”【傍顾】顾及,兼顾。《黄金世界》第十八回:“目前公家之掌度支者,无一人不仰屋,无一省不罗掘,安有馀力傍顾路政。”【傍属】左右眺望。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景明寺》:“至 正光 年中,太后始造七层浮图一所,去地百仞。是以 邢子才 碑文云俯闻激电,傍属奔星,是也。”一本作“ 旁属 ”。【傍囊】即鞶囊。用皮革制作的袋子,古时官吏用以盛放印绶。《晋书·舆服志》:“ 汉 世著鞶囊者,侧在腰间,或谓之傍囊,或谓之绶囊。”【傍观】1.在近旁观看。《史记·滑稽列传》:“凡投三弟子。 西门豹 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 河 中。 西门豹 簪笔磬折,向 河 立待良久。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2.指局外人从旁观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昔 刘文饶 不忍,骂奴为畜产。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有指名为豚犊者。有识傍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观见审,累朝铨定,故是周详,何所为疑,不为申列?”【傍观者审,当局者迷】谓局外人对事物观察得周详慎密,当事人则往往会迷惑糊涂。 宋 马永卿 《懒真子》卷三:“夫为人画策,则工;若自为计,多拙。故曰傍观者审,当局者迷。”

文章TAG:奉加微  严先生祠堂记  的翻译注释中心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