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计算手机通话时的频率和待机时的频率这个是属于哪个领域的呢是

问题好模糊啊。。。推荐一本书--无线通信概论--彭木根

计算手机通话时的频率和待机时的频率这个是属于哪个领域的呢是

2,彭木根的介绍

彭木根,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度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北京市科技新星,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IEEE高级会员。

彭木根的介绍

3,北京邮电大学彭木根的学生毕业都去哪里了

三大运营商吧,比如政企,研究院之类的,另外就是设备商了,华为爱立信,也有的去国企相关部门,能够专业对口。
北京邮电大学不挂网公布此类信息,建议直接询问学校办公室、教务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只要用心去学,你就是最好的。金猴献瑞,吉星临门。祝你学业进步,马到功成。

北京邮电大学彭木根的学生毕业都去哪里了

4,北邮彭木根导师组怎么样

好。从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论文质量来看,彭导师组的研究水平较高,近年来发表了多篇论文,并且在相关领域中取得了不少重要的实验室成果。研究成果主要涵盖了协同通信、卫星通信、无线网络和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因此,在电信和通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上,北邮彭木根导师组在国内拥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彭木根教授是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一名教授,主要从事通信技术与系统、移动通信等研究。在过去的十年里,他曾指导与参与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彭导师组的研究队伍结构相对稳定,拥有一定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科学家,并拥有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包括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

5,北京邮电大学彭木根的介绍哪里有

北京邮电大学不挂网公布此类信息,建议直接询问学校办公室、教务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只要用心去学,你就是最好的。金猴献瑞,吉星临门。祝你学业进步,马到功成。
彭老师对学生还是比较严格的,但是这也是对学生自己好,不是么?研究生如果打算混日子的话,就还是别来这了。至于实习什么的,彭老师还是放实习的,研二的暑假就可以出去实习(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就是这个实验室的[捂脸])。总而言之,彭老师学术水平高,比较严格,但是人品绝对没问题,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

6,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彭木根6G时代要发展智能无人体领域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诗歌《未选之路》中写道。 对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彭木根来说,他也曾多次选择“人迹更少的路”,并“另辟蹊径”取得了成功。 从2000年进入移动通信领域以来,他致力于人口密集区域的移动通信系统精巧基站和智能无线组网研究,助推“3G突破、4G并跑、5G领跑”,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密集无线网络技术成为国际主流、改变世界通信格局做出贡献。他认为,6G时代要发展智能无人体,解决无人机、无人车等的高效宽带互联互通问题,让这些智能无人体能够自主决策行动等。 日前,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科协等部门首次联合开展北京最美 科技 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彭木根被遴选为2021年北京“最美 科技 工作者”。 拒绝企业优厚待遇,跨专业踏上“通信”科研路 1996年,彭木根考入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作为较早接触计算机的一批年轻学子,他先后学习过DOS操作系统、UNIX操作系统和Windows操作系统,见证了个人计算机的发展。 彭木根觉得,在计算机领域,他可能发挥不了特别大的作用,于是决定跨专业考研,报考北京邮电大学的移动通信专业。 考研结束后,为了保险起见,彭木根尝试找工作。“当时很多同学去了外企,本科生月薪多的能拿到一万多,少的至少有两千,但也是铁饭碗。这些在本科毕业生看来是很诱人的。” 后来,彭木根与北京一家公司签订合同,但在得知考上研究生后,彭木根没进公司,而是正式踏上了他的“通信”科研之路。 涉入我国3G“深水区”,出版“产业宝典” 2000年,彭木根入学北邮,面临研究方向的选择。当时,由于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标准TD-SCDMA的核心基础理论还不成熟,相关理论研究欠缺,严重制约产业应用。一些国外专家认为,我国的3G只能应用于小型局部组网,不适合大规模无缝组网。 为破解制约我国3G发展的理论瓶颈、打破国外专家的妄言,彭木根于2002年放弃研究4G OFDM,在理论和技术“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涉入我国3G“深水区”,在国内外高校率先开展TD-SCDMA组网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 “一个TD-SCDMA小区到底有多大容量,能接多少用户?多个基站同时共存,多个小区之间的干扰有多大?能不能大规模无缝组网?”彭木根通过引入多用户检测技术和波束赋形增益因子,构建了单小区和多小区的容量分析模型,推导得到了有别于其他3G技术的小区容量表达式,提出了TD-SCDMA技术特有的多载波组网理论和扰码规划方法,揭示了我国3G的容量成因关系,证实了我国3G的容量和覆盖性能与其他3G系统相比,基本无差别,成功反击了国外专家对我国3G只能局部组网的武断结论。 这些研究成果也让27岁的彭木根被产业界熟知。2005年博士毕业后,他将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产业需求,出版专著《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详细介绍了我国3G的原理、理论基础、关键技术、标准制定、测试结果等,这本书被业内人士称为“我国3G产业宝典”。 “移动通信领域专业书籍很难印到3000册,因为没那么多科研人员购买,但这本书在三年内印刷了十余次,目前出售了16000多册。”彭木根讲了一件趣事,很多科研工作者通过这本书熟知我国3G,随后进入移动通信产业,他们见到彭木根本人时十分惊讶——“之前一直以为您是一位老先生,没想到这么年轻。” 彭木根说,我国3G从无到有,带动了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手机终端、手机通讯模块、芯片、基站模块、天线、网络运维等发展,让我国经历且发展了移动通信全产业链,培养了全产业链的各级研发和运营人才。 暂别教学出国深造,确立国际学术界地位 博士毕业后,彭木根留校,入职北邮电信工程学院,该学院的核心学科后来在全国学科评估中连续排名第一或获评A+。 32岁评上博导、34岁评上教授,由于在我国3G领域的突出贡献,彭木根的“进阶”之路顺风顺水。再一次做出突破性的“选择”,源于2012年入选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的经历。 “当时参加上会答辩的其他老师大都有海外留学经历,研究成果有大量的国际一流期刊论文。我基本没有高水平的国际一流期刊论文,能上会答辩,主要因为对我国3G理论和技术贡献。”彭木根说,虽然最后幸运入选,但通过这次答辩,他深刻意识到自己和其他入选者的差距。 为了缩小差距、更好地融入国际学术圈,2013年,彭木根决定暂别安稳的国内科研教学工作,出国深造。与很多人选择国外华人导师不同,他向通信领域最权威、最热门的美国普利斯顿大学国际著名院士H. Vincent Poor发了一封自荐邮件。邮件言词恳切,诚意满满,他成为了Poor院士接收的第一位国内全程培养的“土教授”。 研究灵巧小基站,解决热点区域高容量便捷无线组网难题 访学期间及归来后,彭木根一直致力于热点区域高容量的5G云小站及智能无线组网研究。他表示,这与他的一个经历有关。“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夕,观众在鸟巢拍照,想发短信、彩信或打电话分享,却迟迟无法发送,电话也不容易打通,这是因为用户太密集、单位面积容量要求高、基站不方便部署。” 参加完开幕式后,彭木根投入到研究,并提出“即插即用”的灵巧小基站及智能组网方案,有效破解了 体育 馆、CBD、大型活动等用户密集区域的无线网络高容量、低成本、自适应组网难题。 为了让这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彭木根将核心知识产权转让,联合企业研发了灵巧小基站、5G云小站和无线网络自组织系列产品。灵巧小基站安装在 体育 场馆等热点区域,实现了多个运营商接入设备共享,大量节省了安装空间,且能即装即用,确保我国掌握4G/5G热点区域高速无线智能组网核心关键技术。 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5G发展迅速。彭木根的密集无线网络实验室中展示了5G云小站和5G雾小站的应用。他介绍,5G云小站是一个2米多高的机柜,将基站的干扰处理、核心网、网络管理、业务平台、无线大数据处理集合在一起,通过云计算进行集中信号处理,以抑制密集基站间的干扰从而提升网络容量,同时实现人工智能以完成无线网络自配置、自规划、自优化等。 在科研楼的地下一层、二层及地上一层,部署了5G专网,可使这些区域进行各种5G行业应用的演示,如各楼层的高清监控视频可以实时回传实验室。“视频清晰,传输速率高,绝对时延及时延抖动都非常小,为未来的全息通信和沉浸式XR(AR、VR等形式)提供了平台支撑,未来可应用于矿山、工厂、楼宇、 体育 场馆等场景。” 5G雾小站在5G云小站的基础上增加边缘计算及智能技术,更好地适应极低时延和巨容量性能需求,可以保证所有网络运行数据和各种业务掌握在行业用户自己手里,同时实现本地化的数据分析和智能优化,可应用于农业、林业、矿业、工厂,未来可以部署于卫星、飞机、轮船、浮空平台、高铁中。 声音 通信、人工智能等专业深度融合,将产生巨大应用前景 彭木根表示,5G、6G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就是提升行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把它们应用到智能制造、农林牧渔、军事国防等垂直行业,将高效实现这些垂直领域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加深传统垂直行业的升级改造。 “在6G时代,要发展智能无人体,解决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以及机器人之间的高效宽带互联互通问题,尤其是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强化无人体的自主部署和决策行动问题,让这些智能无人体能够自主通信、自主探测感知、自主决策行动等,这将有力提升我国信息化和国防军事水平。”彭木根说。 他认为,传统的无线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已基本饱和,但无线通信发展已经从传统的蜂窝移动通信向各垂直行业深入融合方向发展。“原来有人提互联网+,还主要是基于个人通信来看信息时代,而现在无线通信+很盛行,目的是基于无线通信,实现人机物智能高效互联互通,这部分的人才储备缺乏特别大。” 彭木根建议,加强这类人才的培养,通信、计算、控制、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专业不易过分细化,“因为它们正深度融合,交叉将产生巨大的技术创新和新的应用前景”。 人物简介 彭木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万人计划 科技 创新领军人才、推动“北京创造”的 科技 领军人物。 彭木根长期致力于移动通信系统精巧基站和智能无线组网研究,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无线网络技术成为国际主流、改变世界通信格局做出重要贡献。 编辑 白爽 校对 翟永军

7,关于3G相关问题

3G核心网技术 其他 张智江 国防工业 2006-01-01 10成品相 38 3G与固定视频业务的融合 其他 梅玉平 人民邮电 2005-06-01 10成品相 29 3G IP多媒体子系统IMS-融合移动网与因特网 其他 卡马里罗 人民邮电 2006-04-01 10成品相 41 3G技术和UMTS网络 其他 卡拉南 中国铁道 2004-04-01 10成品相 59 3G无线网络和无线局域网的设计与性能(影印版) 其他 (美)莫伊 科学 2007-01-01 10成品相 41.5 TD-SCDMA无线网络规划优化及无线资源管理(信息产业部3G移动通信培训指定教材) 理科、工程技术 啜钢//高伟东//彭涛 人民邮电 2007-05-31 10成品相 21 3G无线资源管理与网络规划优化 其他 人民邮电 2006-01-01 10成品相 37.35 创新的忧思-透视中国3G技术发展 经济管理 李进良 知识产权 2006-08-01 10成品相 20
给你推荐两本,李世鹤《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彭木根《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有3G的认证,比没有强。关键是想从事哪方面,督导和维护要求小一些;RNC和优化可能要求高一些。我知道中兴有对外培训;华为的好像是对内培训的,是通信公司组织人去学习。
其实我感觉我电脑上的这点资料已经很全了。。。。。 全是华为的和中兴的~~~~

8,地铁深基坑变形数据的挖掘分析与风险识别

基坑工程的隐患发展成工程事故之前兆,必定表现在监测数据某些特征的异常变化,此时若据此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便能够以很小的代价避免或降低工程风险。以地铁基坑工程的大量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寻找工程风险和变形数据特征变化值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关规律,以形成量化的评判指标来识别和评价工程的危险程度,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提供了一种发现和控制工程风险的办法。关键词:地铁深基坑;风险识别;数据挖掘前 言大量工程实践表明,基坑工程发生的工程事故和工程隐患与监测数据的某种波动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基坑在施工过程中表现的各种性态实质上由其内在的力学规律所驱动,可以断定通过监测数据的挖掘分析完全能找到表象数据所隐含的规律。因此以系统收集的数据为基础,研究基坑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规律,采用先进合理的数据分析手段,发现监测数据特征和工程危险之间的联系,对于控制今后工程的施工风险,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一个很好的理念: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或忽视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积累的数据量急剧增长,动辄以Mbytes 计,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知识成为当务之急。数据挖掘就是为顺应这种需要应运而生发展起来的数据处理技术,是知识发现(knowledgediscovery in database)的关键步骤。 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最早源于人工智能学习,于20 世纪 80 年代末逐渐开始发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都取得良好的成果。它是目前解决海量数据分析、归纳、总结的有效途径之一。它的基本过程如图 1 所示。在数据挖掘的准备阶段,需要完成数据的选择和采样、挖掘目标的确定;在数据挖掘的实施阶段,需要根据挖掘的目标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和变换成易于挖掘的指标,以形成模式或模型;在数据挖掘的验证阶段,需要用数据验证挖掘得到的知识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同时,数据挖掘是风险分析的数据基础,数据挖掘可以得到直接用于风险定量分析的大量数据,使风险判断更为科学准确。 1 数据挖掘的概念和方法 1.1 数据挖掘的方法 目前最常用的的数据挖掘方法有 6 种①神经网络方法,其缺点是“黑箱”性,人们难以理解网络的学习和决策过程。②遗传算法,该算法较复杂,收敛于局部极小的较早收敛问题尚未解决。③决策树方法,它的主要问题是:复杂概念的表达困难;同性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不够;抗噪性差。④粗集方法,由于粗集的数学基础是集合论,难以直接处理连续的属性。而现实信息表中连续属性是普遍存在的。⑤统计分析方法,即利用统计学原理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分析。⑥模糊集方法,即利用模糊集合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模糊评判、模糊决策、模糊模式识别和模糊聚类分析。一般模糊集合理论是用隶属度来刻画模糊事物的亦此亦彼性的。由于本文是针对大量确定性数据进行挖掘,因此适合采用统计分析法。 1.2 数据挖掘目标的确定 根据所采集的数据样本大小,本文以基坑稳定状态与测斜监测数据之间的相对关系作为数据挖掘的目标。以基坑工程的风险等级判断为目标,可分为以下3 种不同风险等级: (1) 基坑放置期间的基本稳定平衡状态; (2) 工程危险时的不可控失稳状态; (3) 介于前两者之间的的危险但可控状态;其中基本稳定平衡状态最为常见,而工程危险相对其它两种状态发生的概率较小。 1.3 数据的选择和采样 兼顾数据的代表性、普遍性及有效性,对系统采集到的 17 个工程共 356 个测斜管的监测数据汇总,剔除其中有效数据量小于 26 天和明显无数据规律的测斜管数据,以余下的 193 孔共 11811 天次测斜管数据为供数据挖掘的样本数据。见表 1 所示。 2 基坑工程数据挖掘与风险识别 如上所述,基坑工程的风险预兆与监测数据的变化密切相关,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挖掘分析,可以找到其内在联系的量化指标,从而及时识别基坑的风险状态。从变形角度看,基坑的风险状态表现为以下几种具体形式:基坑坍塌、滑坡失稳,挡土墙变形过大及踢脚等[2]。从系统角度来看,不同工程系统表现的失效模式或规律是不一样的(图 2 所示)。对基坑工程系统而言,失效前变形数据的加速变化被证实为风险的预兆。基坑的理想稳定状态的特征可以采用其内在的力学平衡状态来表征。即以基本数据为依据,构成原始尺度、比较条件、设定条件、最优方案,继而构成一个几乎不发生风险的系统,并组成一个理想的无风险的系统模型。实际上它可以通过力学方法求得,如通过一般杆系有限元方法求得。基坑实际发生的变形(浮动状态)相对于理论计算变形(理想状态)的偏移可以看作对稳定状态的偏移(如图 3 所示)。从大量工程实践来看,实际基坑工程对稳定状态的偏移并不是以其绝对偏移数值来判断,而是以偏移的速率(即变形加速度)来及时识别潜在风险的存在,这对于工程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将评估对象的实测参数,经过数据挖掘转化,构成评估对象的浮动状态模型(可调控的模型)[3]。以基坑理想状态的模型为主,以实际观测到的浮动模型为辅,对 2 个模型进行误差对比、误差分离,可采用下式进行:F(N1,N2,…,Nn-1)-f(n1,n2,…,nn 1)=E(el,e2,…,en l),式中,F 项表示理想模型;f项表示浮动模型;E 项表示二者的误差。图 3 中的正误差说明基坑的浮动模型正向偏离理想状态模型的设定值,而负误差则说明被基坑系统的浮动模型超越了理想系统,基坑工程存在风险的可能性大,误差值越大风险越大。 2.1 风险指标的确定 根据文献、工程经验和工程危险反映出的数据变化特征,本次研究以测斜的最大值、最大变形速率作为挖掘的主要指标。 2.2 测斜最大绝对值的数据挖掘 由于各个基坑的开挖深度不同,各个基坑之间不能直接用测斜的最大绝对数值进行比较。所以,根据《上海地铁基坑工程施工规程》的对上海地铁基坑工程安全控制指标规定,提取样本数据的历史最大绝对变形量,将其归一化为相对于开挖深度的无量纲变形等级指标(μ),以考量基坑变形等级与工程危险之间的关系。定义如下 μ = 1 ( D -D1 )/ D1 , (D ≤D1); μ = 2 (D - D1 )/( D 2 - D1 ), ( D 1 < D ≤D2); μ = 3 (D - D1 )/( D 3 - D2 ), (D 2 < D ≤D3); μ = 3 D / D3 , ( D 3<D)。式中 D 为测斜最大变形;D1为一级基坑测斜变形控制指标;D2为二级基坑测斜变形控制指标;D3为三级基坑测斜变形控制指标。将变形等级指标数据(见表 2)与发生工程危险的事例对照,发现产生危险的 017 工程的变形等级指标反而小于未发生危险的 002 工程;另外在施工过程和基坑放置两种情况下,变形等级指标同样达到某一数值时,反映的工程危险并不相同,因此可以认为,仅用测斜最大值一项指标并不能完全确定基坑的风险状态。 2.3 测斜最大变形速率的数据挖掘 考察测斜的历史最大变形速率,经汇总得到表 3。从表 3 中发现,发生工程危险的 017 工程的 C04、C05孔,正是历史最大变形速率最大的两个孔,由此可以认为最大变形速率与基坑状态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联系。此外,将样本数据的测斜最大变形速率,以 0.1mm/d 为间隔,根据其发生的频率绘制分布见图 4。从图 4 中可以发现,测斜最大变形速率集中在 0.3mm/d 附近,而超过 4 mm/d 的数据有 218 个,占总数据量的 1.85%;超过 5 mm/d 的数据有 96 个,占总数据量的 0.81%;而超过 10 mm/d 的数据仅有 3 例。这个统计结果与工程危险相对工程安全状态出现概率较少的情况相符。参照施工工况的相关数据和工程危险事例,发现基坑在放置阶段,变形速率最大不超过 1mm/d;危险情况下,变形速率大于 10 mm/d;对于基本稳定平衡、正常施工的危险可控状态和具有工程危险征兆的不可控失稳状态,这 3 种基坑的状态对应的最大变形速率存在量级的区别。由此,可以建立最大变形速率和基坑状态的直接联系。 3 数据挖掘成果及风险阀值的确定 根据前面数据挖掘的成果,在一定变形等级下,采用测斜最大变形速率比采用测斜最大变形值来判断基坑的危险更加准确。但是,对测斜最大变形速率,选取什么样的控制指标来作为基坑风险判断的阀值,以及控制指标的实用性显得十分重要,还必须作进一步分析。如果以 10 mm/d 作为控制指标,样本数据中仅发生 3 例,起不到前期预警和控制工程风险的作用;而且,如果测斜最大变形速率未达到控制指标,但是出现持续增长、有加速变形的趋势时,采用较大的控制指标不利于工程风险的控制。于是,对各工程出现最大变形速率持续超过 3,4,5 mm/d 的情况做了统计,如表 4 所示。从表 4 中可以看出 007、011、015、017工程均出现了较多的围护墙变形持续增长的情况。其中 007 工程的 Q10 孔,出现连续 13 d 超过 3 mm/d 持续发展的变形。 将变形最大值位置、最大变形速率和最大变形速率位置,绘制成图 5。从图 5 中不难看到,最大变形速率的位置在40 d之前,基本位于最大变形位置之下,虽然变形速率持续增长,但是未达到 10 mm/d,而且最大变形速率的位置持续变大,说明该孔所在的围护墙内的土体被持续开挖,然而在有效支撑的情况下,该处仍处于正常施工的状态,这说明测斜最大变形速率超过控制值,并不一定意味着工程事故,这和工程具体的施工控制状态和变形控制等级范围的密切相关。因此,对于地铁一、二级基坑,用 4~5 mm/d 作为测斜最大变形速率控制指标较为合适。4 结 语 通过对某轨道交通线的大量基坑工程监测数据进行了数据挖掘,发现测斜最大变形速率比测斜的最大值能更好地反映基坑的状态,并且在测斜最大变形速率的控制指标上作了定量化的探讨,可以用来实现对基坑工程的危险自动判断。工程实践及研究表明,对于软土深基坑工程,变形控制等级为一、二级时,采用 4~5 mm/d 作为测斜最大变形速率控制指标较为合适。 本次研究尽管是从大量数据中进行数据挖掘,采用的还是依靠人工干预的验证驱动式数据挖掘方法,通过查询和统计的手段来实现。对于今后海量规模的超大数据库的数据挖掘,需要用发现驱动式数据挖掘的计算机智能数据挖掘方法。而岩土工程在这一领域,目前还是一片空白,缺乏相关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彭木根.数据仓库技术与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PENG Mu-gen. Data warehouse technology and itsimplementation[M]. Beijing: China Electronic IndustryPublishing House, 2002.) [2] 刘建航,侯学渊.基坑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LIU Jian-hang, HOU Xue-yuan. Handbook ofexcavation engineering[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andBuilding Press, 1997.). [3] 田 政,叶志祥,卢 波,郭 剑.挪威船级社定量风险评估方法解析[J].中国海上油气(工程),2001,13(5):10.(TIAN Zheng,YE Zhi-xiang, LU Bo, GUO Jian. Analysis of the quantitativerisk evaluation method of DNV[J]. China Offshore Oil andGas(Engineering),2001,13(5):10.)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9,高分求一篇有关网络或者通信方面的文献检索报告

1冯玉珉,通信系统原理学习指南。2004:清华大学出版社。 2.曾兴雯,刘乃安,孙献璞,扩展频谱通信及其多址技术。2004:西安电子科技人学出版社. 3.赵明忠,现代通信系统导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7.石峥嵘,张华,直接序列扩频通信及其专用芯片的应用.1999:世界电子原? 8.路而红,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与电子设计自动化.2004:清华大学出版社. 9.徐浩,费元春,用STEL-2000A实现直接序列扩频收发系统.电子技术应用,2001. 10.周炯架,庞沁华等,通信原理.2002: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11.樊昌信,通信原理(第五版).2001:国防工业出版社. 12.朱近康.CDMA通信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13.谢文苗,韩玉芬,现代通信实验系统的计算机仿真.2003:国防工业出版社.P176-213. 14.彭木根,王文博,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2005:机械_1:业出版社. 15.赖盈霖,WCDMA实体层设计系列(1) WCDMA编码技术探微.2006. 16.李世鹤,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2003:人民邮电出版社. 17.谢显中,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与实现.2004:电子工业出版社. 18.李小文,李贵勇,陈贤亮,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信令及实现.2003:人民邮电出版社. 19.邓华,MATLAB通信仿真及应用实例详解.2003:人民邮电出版社. 20. Edward B. Magrab, MATLAB原理与工程应用.2002:电子工业出版社.

10,北京邮电大学彭木根实验室有哪些项目

实验室主要集中于无线网络切片研究,切片资源优化和5G系统级技术等
听说现在也开始尝试做硬件了~
我是刚刚加入5g系统级仿真小组的
经济管理学院设有北京邮电大学管理现代化研究所、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邮政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法律研究中心,并正在筹建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研究所和大规模仿真研究中心。 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梁雄健 男 1933年12月出生,1955年上海交通大学电信工程系毕业,1958年北京邮电学院工程经济系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管理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吕廷杰教授,1955年8月出生于北京市,汉族,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理论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北京诺泰商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忻展红,男,共和国同龄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运筹学会会员,经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84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 获硕士学位。

文章TAG:彭木根  计算手机通话时的频率和待机时的频率这个是属于哪个领域的呢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