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网络是否有漏洞

肯定有漏洞 是不可能很完美的 至少我这辈子看不到很完美的了

网络是否有漏洞

2,网络黑洞是什么意思

网络黑洞(Network black hole ;Network hole)是指在互联网时代,黑客们利用网络交易平台上软件的漏洞或网民投资或购物时的大意而埋设的窃取、吞噬顾客钱财的“黑洞”或“陷阱”。

网络黑洞是什么意思

3,网络安全漏洞及解决方案都有哪些

1、TCP数据包问题:在特定版本的IOS中,存在内存泄漏漏洞,可导致DOS工具,美国CERT的一份安全警报如此写道。 2、IPv6路由数据帧头缺陷:IOS可能不能正确的处理IPv6(互联网协议第六版)数据包的特定格式的路由数据头,可能导致一个DOS攻击或者运行任何恶意代码。IPv6是一套可以让我们在互联网上获得更多IP地址一套规范。 3、欺骗性的IP选项漏洞:这是一个IOS在处理具有特定的欺骗性的IP选项的IPv4数据包的时候存在的安全漏洞,据CERT说,它也可以导致DOS攻击或运行任意恶毒代码。 CERT表示,所有三个漏洞都可能导致设备重新加载它的操作系统。这情况下,一种间接的持续性的DOS情况就有可能发生,因为数据包已经不能通过该设备了。 据CERT表示,由于运行IOS的设备可能要针对许多其他的网络来转发数据,因此这种拒绝服务攻击的间接影响所带来的后果可能是 非常严重的。 据思科公司在其安全公告中表示,公司已经发布了针对这些漏洞的补丁软件。据思科公司补充道:它目前还不未得知有利用这些漏洞的攻击出现。不过,据IBM公司互联网安全系统的安全战略主管奥尔曼表示,由于这些漏洞的严重性,用户需要尽快安装补丁软件。据他表示,从他们的监测来看,有许多黑客正在试图利用这些漏洞。 建议使用金山清理专家或360安全卫士,扫描电脑上的漏洞,并修复。

网络安全漏洞及解决方案都有哪些

4,网络漏洞怎么弥补

及时打上安全补丁 最大限度弥补网络漏洞   天补卫士,占据网络漏洞制高点   如何让网络内部主机系统能够及时打上补丁,最大限度的弥补网络漏洞,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   国内网络安全厂商天行网安公司是国内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安全隔离网闸的发明者,有深厚的网络安全行业背景。其产品天补卫士(Topwalk-PMS)采用软硬件一体的设计,在实现系统补丁管理的同时,偏重系统安全,首次在补丁管理产品上提出软件资产安全评估功能。系统设计上遵循“积极防御”的技术理念,在内部构成一个闭环的运行体系结构,确保内部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能够得到持续性加强:获取补丁——>补丁验证——>计算机信息收集——>基线检测——>补丁分发——>统计分析——>安全评估,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   管理员可根据需要定制自动的补丁管理策略。如:根据对客户端的系统以及软件情况的分析,进行补丁定制下载,并对计算机进行分组管理、安装相应业务敏感补丁。   天补卫士补丁管理与智能评估系统是网络管理员对微软系列产品补丁管理的理想工具,它可以完全覆盖补丁管理全过程。适合政府、电信、金融、证券等大中型企业,是解决大型组织、企业补丁管理问题的最佳方案,可以及时全网打补丁、杜绝70%-80%的病毒侵害、掌握全局补丁基线水平、估量安全状况、统计报告、减少补丁流量、减少对正常工作时间的占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

5,如何预防网络漏洞产生

软件和系统无法避免会出现漏洞。一说起漏洞,有人就会感到气愤,认为被坑了。其实不然,漏洞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有了漏洞,我们就应该去补救。本文就以漏洞的形成与防治为题,简单的为大家介绍。 漏洞的形成 大型软件、系统的编写,并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许许多多程序员共同完成。那么,他们是怎么工作的呢?他们是将一个软件或系统分成若干板块,分工编写,然后再汇总,测试。最后,修补,发布。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最后要修补呢?其实,这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前面讲到要讲软件、系统分成若干板块,分工编写。问题就出在分工编写这个环节:世界上总找不到思维一样的人,所以有时不免会出现种种问题,且不说“几不管”的中间地带,就是在软件汇总时,为了测试方便,程序员总会留有后门;在测试以后再进行修补…… 这些后门,如果一旦疏忽(或是为某种目的故意留下),或是没有发现,软件发布后自然而然就成了漏洞。 还值得一提的就是若干板块之间的空隙,这里很容易出现连程序员的都没想到的漏洞! 还有,“几不管”地带,也正是漏洞的温床!如果,在软件发布前没能及时发现,就为不法之徒提供了便利。 漏洞的另一形成温床就是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有TCP、UDP、ICMP、IGMP等。其实,他们本来的用途是好的,但却被别人用于不乏的活动:例如,ICMP本来是用于寻找网络相关信息,后来却被用于网络嗅探和攻击;TCP本来是用于网络传输,后来却被用于泄漏用户信息…… 漏洞的温床实在太多了,有时并不能完全怪程序员,因为有些东西连他们也无能为力啊! 漏洞的防治 有了漏洞就要补!否则,日后的受害者可能就是自己。例如,微软就是著名的漏洞王!他同时也是著名的补丁王!有这样一句话:微软的补丁,谁人能及!Windows实在太大,太复杂了,所以漏洞多也是可以原谅的。更何况,全世界最精锐的黑客部队的也喜欢将矛头直指Windows,可悲啊! 补漏洞方法主要有两类: 一、本身补救。这种补漏洞方法主要是靠厂商的补丁或者是禁用某项服务来补救。也就是说,靠软件或系统本身来补救。 二、借助补救。这种补漏洞方法主要是靠第三者完成,就是靠别的软件来进行补救。我们用得最广泛的就是反病毒软件和网络防火墙。 软件的补救必须要有目的的补救,不能盲目的补。在补救前,我们可以借助别的软件来测试。例如,查找网络漏洞,可以用嗅探器;查找反病毒软件的查毒漏洞,可以通过网络上提供的病毒压缩包等。 漏洞是客观存在的,它是随软件和系统的产生的,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就在于补救,补救得好,软件或系统的性能将大大提高!努力吧,同志们。

6,什么是网络BUG

“BUG”的由来: Bug一词的原意是“臭虫”或“虫子”。但是现在,在电脑系统或程序中,如果隐藏着的一些未被发现的缺陷或问题,人们也叫它“Bug”,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第一代的计算机是由许多庞大且昂贵的真空管组成,并利用大量的电力来使真空管发光。可能正是由于计算机运行产生的光和热,引得一只小虫子Bug 钻进了一支真空管内,导致整个计算机无法工作。研究人员费了半天时间,总算发现原因所在,把这只小虫子从真空管中取出后,计算机又恢复正常。后来,Bug这个名词就沿用下来,表示电脑系统或程序中隐藏的错误、缺陷、漏洞或问题。 与Bug相对应,人们将发现Bug并加以纠正的过程叫做“Debug”,意即“捉虫子”或“杀虫子”。遗憾的是,在中文里面,至今仍没有与“Bug”准确对应的词汇,于是只能直接引用“Bug”一词。虽然也有人使用“臭虫”一词替代“Bug”,但容易产生歧义,所以推广不开。 ◆ 所谓“(Bug)”,是指电脑系统的硬件、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出错。硬件的出错有两个原因,一是设计错误,一是硬件部件老化失效等。 〓软件的错误全是厂家设计错误。那种说用户执行了非法操作的提示,是软件厂商不负责的胡说八道。用户可能会执行不正确的操作,比如本来是做加法但按了减法键。这样用户会得到一个不正确的结果,但不会引起bug发作。 〓软件厂商在设计产品时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不允许用户做非法的操作。只要允许用户做的,都是合法的。用户根本就没有办法知道厂家心里是怎么想的,哪些操作序列是非法的。从电脑诞生之日起,就有了电脑BUG。第一个有记载的bug是美国海军的编程员,编译器的发明者格蕾斯·哈珀(GraceHopper)发现的。哈珀后来成了美国海军的一个将军,领导了著名计算机语言Cobol的开发。 1945年9月9日,下午三点。哈珀中尉正领着她的小组构造一个称为“马克二型”的计算机。这还不是一个完全的电子计算机,它使用了大量的继电器,一种电子机械装置。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哈珀的小组日以继夜地工作。机房是一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建造的老建筑。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房间没有空调,所有窗户都敞开散热。 突然,马克二型死机了。技术人员试了很多办法,最后定位到第70号继电器出错。哈珀观察这个出错的继电器,发现一只飞蛾躺在中间,已经被继电器打死。她小心地用镊子将蛾子夹出来,用透明胶布帖到“事件记录本”中,并注明“第一个发现虫子的实例。”[1] 从此以后,人们将计算机错误戏称为虫子(bug),而把找寻错误的工作称为(debug)。 程序中隐藏的功能缺陷或错误。由于现在的软件复杂程度早已超出了一般人能控制的范围,如Win95、Win98这样的较成熟的操作系统也会不定期地公布其中的Bug。如何减少以至消灭程序中的Bug,一直是程序员所极为重视的课题。 ~~~

文章TAG:网络漏洞  网络是否有漏洞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