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集成电路制造包括哪些工艺

工艺阿,主要就是焊接吧,印刷电路板是单独作的,上面元件用布线机自动装,然后就剩焊接了

集成电路制造包括哪些工艺

2,在集成电路生产过程中用到的工艺方法有哪些

按制作工艺分类 集成电路按制作工艺可分为半导体集成电路和薄膜集成电路。 膜集成电路又分类厚膜集成电路和薄膜集成电路。

在集成电路生产过程中用到的工艺方法有哪些

3,集成电路工艺主要分为哪几类

光刻的工艺过程如下: 1) 打底膜(HMDS粘附促进剂),2)涂光刻胶, 3) 前烘, 4)对版 曝光, 5)显影, 6)坚膜, 7)刻蚀:采用干法刻蚀(Dry Etching),8)去胶:化学方法及干法去胶。

集成电路工艺主要分为哪几类

4,集成电路工艺

集成电路工艺(integrated circuit technique )是把电路所需要的晶体管、二极管、电 阻器和电容器等元件用一定工艺方式制作在一小块硅片、玻璃或陶瓷衬底上,再用适当的工 艺进行互连,然后封装在一个管壳内,使整个电路的体积大大缩小,引出线和焊接点的数目 也大为减少。集成的设想出现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是采用硅平面技术和薄膜与厚膜技术 来实现的。电子集成技术按工艺方法分为以硅平面工艺为基础的单片集成电路、以薄膜技术 为基础的薄膜集成电路和以丝网印刷技术为基础的厚膜集成电路。 利用研磨、抛光、氧化、扩散、光刻、外延生长、蒸发等一整套平面工艺技术,在一小块硅 单晶片上同时制造晶体管、二极管、电阻和电容等元件,并且采用一定的隔离技术使各元件 在电性能上互相隔离。然后在硅片表面蒸发铝层并用光刻技术刻蚀成互连图形,使元件按需 要互连成完整电路,制成半导体单片集成电路。随着单片集成电路从小、中规模发展到大规 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平面工艺技术也随之得到发展。例如,扩散掺杂改用离子注入掺杂 工艺;紫外光常规光刻发展到一整套微细加工技术,如采用电子束曝光制版、等离子刻蚀、 反应离子铣等;外延生长又采用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技术;采用化学汽相淀积工艺制造多晶 硅、二氧化硅和表面钝化薄膜;互连细线除采用铝或金以外,还采用了化学汽相淀积重掺杂 多晶硅薄膜和贵金属硅化物薄膜,以及多层互连结构等工艺。

5,集成电路工艺

亮紫色表示所需要的一定厚度。因为氧化硅层是透明薄膜,两个面的反射光将发生干涉,产生一定颜色的光。
集成电路工艺(integrated circuit technique )是把电路所需要的晶体管、二极管、电阻器和电容器等元件用一定工艺方式制作在一小块硅片、玻璃或陶瓷衬底上,再用适当的工艺进行互连,然后封装在一个管壳内,使整个电路的体积大大缩小,引出线和焊接点的数目也大为减少。集成的设想出现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是采用硅平面技术和薄膜与厚膜技术来实现的。电子集成技术按工艺方法分为以硅平面工艺为基础的单片集成电路、以薄膜技术为基础的薄膜集成电路和以丝网印刷技术为基础的厚膜集成电路。 利用研磨、抛光、氧化、扩散、光刻、外延生长、蒸发等一整套平面工艺技术,在一小块硅单晶片上同时制造晶体管、二极管、电阻和电容等元件,并且采用一定的隔离技术使各元件在电性能上互相隔离。然后在硅片表面蒸发铝层并用光刻技术刻蚀成互连图形,使元件按需要互连成完整电路,制成半导体单片集成电路。随着单片集成电路从小、中规模发展到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平面工艺技术也随之得到发展。例如,扩散掺杂改用离子注入掺杂工艺;紫外光常规光刻发展到一整套微细加工技术,如采用电子束曝光制版、等离子刻蚀、反应离子铣等;外延生长又采用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技术;采用化学汽相淀积工艺制造多晶硅、二氧化硅和表面钝化薄膜;互连细线除采用铝或金以外,还采用了化学汽相淀积重掺杂多晶硅薄膜和贵金属硅化物薄膜,以及多层互连结构等工艺。

6,想了解一下集成电路是这样做成的

集成电路取代了晶体管,为开发电子产品的各种功能铺平了道路,并且大幅度降低了成本,第三代电子器件从此登上舞台。它的诞生,使微处理器的出现成为了可能,也使计算机变成普通人可以亲近的日常工具。集成技术的应用,催生了更多方便快捷的电子产品,比如常见的手持电子计算器,就是基尔比继集成电路之后的一个新发明。直到今天,硅材料仍然是我们电子器件的主要材料。 1958年,在德克萨斯仪器公司工作的年轻工程师基尔比想出一个很好的主意,不仅在硅片上制造晶体管,还使硅片在可以控制的特定区域掺入其他的不同元素,改变其导电性做成电阻;再在硅片表面形成的氧化层特定区域镀一层金属做成电容;然后按照电路设计要求将它们相互连接,使一块小小的硅片具有电子线路的功能,人们称之为集成电路,它就像一座显微镜下的城市。 集成电路的发明,是电子产品工艺技术的一次革命,进一步减小了电子设备的体积,由此,它们变得更轻、更小。由于不同的电子元件大部分可以在同一块硅片上制造,相互紧密连接在一起,因而减少了元件失效和引线断裂的可能性,提高了电子设备的可靠性,也降低了电子产品制造的成本。为充分体现集成电路的优越性,人们竞相改进工艺,努力在同样尺寸的硅片上制造越来越多的电子元件。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们只能制做一块硅片包含几十个元件的小规模集成电路;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们已经能够在面积30平方毫米的一块硅片上集成13万个晶体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已经能在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硅片上制做包含500万个晶体管的集成电路,它的功能相当于250台1945年发明的电子计算机,而当年第一台计算机重30吨,需占用两间房屋。 集成电路的发明,大幅度地降低了电子产品成本,它们的尺寸奇迹般地减小,导致了家用电子计算机和手机的出现,使从前专门机构才能购置的电子装置成为公众可以使用的工具。 用集成电路制造的电子装置廉价、小巧、可靠、方便,令人们对电子技术刮目相看,它们的应用迅速扩展到人类活动的众多领域,成为革新传统技术有力的手段,有效地提高了人类活动水平。

文章TAG:集成电路工艺  集成电路制造包括哪些工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