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机械都有那些

工程机械是我国装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凡土石方施工工程、路面建设与养护、流动式起重装卸作业和各种建筑工程所需的综合性机械化施工工程所必需的机械装备,称为工程机械。它主要用于国防建设工程、交通运输建设,能源工业建设和生产、矿山等原材料工业建设和生产、农林水利建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 在世界各国,对这个行业的称谓基本类同,其中美国和英国称为建筑机械与设备,德国称为建筑机械与装置,俄罗斯称为建筑与筑路机械,日本称为建设机械。在我们国家部分产品也称为建设机械,而在机械系统根据国务院组建该行业批文时统称为工程机械,一直延续到现在。各国对该行业划定产品范围大致相同,我国工程机械与其他各国比较还增加了铁路线路工程机械、叉车与工业搬运车辆、装修机械、电梯、风动工具等行业
嗯 很多 我给你举个例子 挖掘机 装载机 压路机 平地机 推土机 之类的 都称之为工程机械 当然 不仅仅是这些 上面很清楚

工程机械都有那些

2,机械工程就业前景

机械类专业是为各行各业制造并提供机械设备和电气装置的部门,被誉为“国民经济的装备部”。因为过去几乎所有的工科院校都设有机械类专业,已经培养了不少专业人才,加上传统的机械企业这几年经济效益普遍不好,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和吸引力都有限,所以目前机械行业的就业需求并不旺盛。 但如果着眼今后,可以这样说,机械行业将焕发生机。经过数年的改革调整,我国的机械企业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机械行业逐步跟上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步伐;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将得到较大的发展,有专家预测,21世纪的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和加工工业中心,在这种形势下,对机械的需求必将有较大的提升。行业得到发展,继而会对用人提出数量方面和质量方面的要求,因此专家预测,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就业需求将得到改善,甚至有可能出现“热销”局面,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将成为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 在今后10年内,社会对机械行业毕业生总体需求较大,其中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最为紧缺。目前不少企业的生产设备逐步更新换代,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懂得数控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的机械专业人才将大受欢迎。不过目前我国高校的一些机械类专业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培养高水平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要,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机械设计制造与加工专业人才近年供需比也较高。因为这些专业将来的工作条件相对艰苦,需要从事车、钳、铣、刨等工作,所以报读这些专业的人不多,因而相关岗位上的人才缺口比较大。现在在不少地方的人才市场上,高级机械技术工人的待遇已直逼高学历人士。另外工业工程和工业设计专业也有望成为热门专业,因为我国的工业设计人才相对缺乏,我们20年来所培养的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仅3万人左右,只相当于目前韩国该专业在校生的数量。不过工业设计专业在当前的就业情形并不好,供大于求,这是因为工业设计的重要性还不能为人、为企业所了解、所看重。 从行业发展看,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发电设备、印刷机械等专业的前景都值得看好。 需要说明的是,机械类专业的名称、内涵过去和今天有所不同,现在经调整、合并,机械类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制造自动化与测控工程”“微机电系统工程”“制造工程”等专业。 机械类专业是一个是实实在在的专业,大到万吨巨轮,小到移动电话,高精到航天飞机,普通到曲别针的制造,都离不开该类人才。而且,机械类专业还具有通用性的优势:学建筑机械的去搞医疗器械能适应,学石油机械的去造飞机也没问题。另外,并非只有机械行业才需要机械专业人才,任何行业,无论是生产型企业还是研发性单位,只要使用设备、生产线,就要给机械专业人才用武之地,如制药、乳品、食品、橡胶等行业都需要他们来安装和维护生产设备。只要整个社会经济正常发展,该专业毕业生就不乏就业岗位,他们既可以成长为工程师,也能胜任管理岗位。

机械工程就业前景

3,中国工程机械行业20强

2009中国工程机械20强排行榜揭晓 摘要: 中国制造业500强暨工程机械20强销售额为1620.59亿美元,比上年仅增长2.84%,增幅下降20.15个百分点。至此,20强企业连续三年的创纪录高速增长戛然而止。从整个产业史维度审视,种种波折,无一不促成了企业的修正与升级,推动产业步入新一轮上升。 关键字:中国制造业500强 中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TOP20 换挡继进 一场产业行走速度与进化路径的切换,在经济变天下应势而起。 这是一段艰难的时势。 经历多年持续增长后,工程机械行业在增速上开起了倒车。以北美、欧洲、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原本还算稳定的需求,在动荡中难御一击。虽然还有以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或借助刚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或凭借政府的经济刺激“重拳”,为世界输送着需求;但与越来越广且越渗越深的危机相比,新兴引擎输出的动力依然式微。 这种形势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新一届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世界企业竞争力实验室,世界制造商协会、全球制造评论中文版联合主办的2008年(第五届)“中国工程机械20强”排行榜中,原本傲人的规模、利润指标,陷入一个低谷。受此感染,在对未来进行预判时,企业普遍融入一种保守、甚至悲观的情绪。 但无论如何,对于已然历经多次动荡的企业而言,危机和痛苦的意义绝非如此简单。从整个产业史维度审视,种种波折,无一不促成了企业的修正与升级,推动产业步入新一轮上升。 在2008年这轮震荡中,中国制造业500强工程机械20强的行进完善轨迹或可记录为: ——使力调整 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给工程机械行业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需求的萧条和业务规模的缩水。为了缓解从销售端袭来的压力,2008年,中国制造业500强工程机械20强企业集体性地拉开了一场广泛而深远的内部调整行动。从降低成本、支出,到优化整体运营流程,再到整合企业系统资源、放大资源效益等,各种举措不一而足。 这场发端于企业内部的调整,或许不能遏制住整个行业增长趋缓的现实,但却足以让企业在当下低势中,收获良好的运营质量。 最具说服力的一个事实是,凭借2006年起步、2008年行至高点的“机构手术”,全球排名第二的小松公司,其营业利润绝对值,历史性地首次超越位居第一的卡特彼勒。 类似的例子也出现在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徐工集团身上。经过多年调整,徐工集团在组织机构、企业治理、业务板块等方面经历了一个由重到轻,由繁入简的过程。2008年,徐工集团积酿已久的治理与完善,终于以利润飙升的形式爆发:虽然在以净销售额计算的20强榜单上,徐工集团的位次没有出现变化,但在营业利润增幅—这个最能折射企业运营质量的指标上,徐工集团赫然位列中国制造业500强工程机械20强第一。 ——就利全球化 从规模增长、业务扩张,整体运营等方面看,2008年无疑是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工程机械20强“收缩”的一年。但是,从全球化角度看,2008年却是全球工程机械企业大步迈进,并取得颇多实质性进展的一年。 经过多年的融合与发展,对任何行业、任何领域的任何企业而言,全球化已不仅仅意味着跨区域的销售、采购,不再是简单的资源组合与调配,而是成为企业熨平波动、参与深层次竞争的基本要件。 出于此,2008年,中国制造业500强工程机械20强企业在全球拉开了一场深广锚定。从最基本的网络延伸拓展,到营销服务中心建设,再到海外制造、研发基地破土等,行动囊括了产业链构架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在以印度、中国、俄罗斯、巴西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2008年全球巨头们展开了一场“撒芝麻”式的拓展;一时间,上述各个地区新建、扩建的制造基地、研发中心、服务网络、物流节点等,层出不穷。除了数量上的攀升外,巨头们在这些地区的布设也更趋“核心化”。最直接的证明就是,2008年,卡特彼勒在中国建立了其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研发基地—卡特彼勒无锡技术研发中心。 与国外巨头们竞食新兴市场不同,2008年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亮点,当属在欧美发达市场的卖力生长。无论是在欧洲工程机械产业腹地—德国,还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北美,都不难见到中国企业拓展网络、建立工厂,甚至收购企业的身影。种种不同手法的国际化疾行,无疑隐含了中国企业对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强烈的企图心与行动力。 ——竞争力变道 中国制造业500强工程机械20强排行榜中,以销售业绩为衡量标准制作的榜单,与用其他指标,如盈利能力(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增幅、营业利润率)等制作的榜单之间的差异,从未像现在这样大。 除了卡特彼勒和小松的营业利润绝对值遥遥领先之外,排行榜上的其他企业,营业利润与规模之间本应存在的正相关被严重打乱。规模效应与企业效益、实力之间,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等号。那些拥有强大产业链掌控力,在营销、服务等环节塑造了良好盈利体质,对纯粹规模扩张有着坚忍克制力的企业,正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竞争力。 ——价值递进 适逢经济低谷,市场需求下滑,以销售为支点的前市场业务,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拉动作用显出疲态。为了在有限的需求中赢得更多用户,稳定整体运营,最大程度的实现开源,2008年企业纷纷在价值创造上,进行递进式的自我强化和升级。其中焦点,无疑是后市场业务。2008年全球工程机械企业进一步提升后市场在整个业务体系中的地位;收购相关资源、实现内生性拓展,强化在全球市场的服务体系及服务能力;以用户价值链为考量标准,延展自身后市场业务范围。多样且深入的行动之下,效果也显而易见。全年,中国制造业500强工程机械20强企业后市场业务,无论在绝对规模,还是在总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都有了明显提升。 除了后市场外,企业在产品上也萃聚了更多精力,以更优化的成本,更灵活的营销手段,更好的性能、性价比等,拉升自身与用户的价值空间。 ——路径切换下的中国升起 2008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工程机械20强排行榜,全部以净销售额计量中国企业排名。在这个衡量标准下,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群体在中国制造业500强工程机械20强榜单上的位次并未出现大幅迈进。但这并不能理解为中国本土企业成长的后继乏力。事实上,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前进”的表达方式甚是广泛。与规模增长同样重要的,还有行进路径、发展模式、运营质量的更迭和质变。 在完成初期积累后,中国本土企业,无论从主观、客观而言,都不愿再扮演固守低端的角色;在进一步激发“规模效应”的同时,他们开始涉足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并尝试以“资源整合与转化”的方式,纵深拓展。 在确保规模优势,实现对高附加值领域掘进的同时,2008年中国企业更在盈利水平上焕发出勃勃生机。最好的证明就是,在本届中国制造业500强工程机械20强排行榜营业利润增幅分榜中,中国企业一举揽括了10强中的前7席。当现在成为历史,再回望2008时,我们或许可以发现,正是以此为起点,中国本土企业开始了一场向“利润导向型企业”的进化。
合肥中建集团,代理日立原装组装挖机的!!排第一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20强


文章TAG:工程  工程机械  工程机械行业  机械  工程机械行业2020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