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的医学前途如何

预防医学将会成为未来医学的主流

目前的医学前途如何

2,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不在有不治之症,人人得以安然死亡
“治未病”——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发挥,尤以汉代医圣张仲景阐述得更为翔实、具体。他十分重视治未病医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将其主要体现于《金匮要略》一书中,所涉及的范围有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五个方面。目前临床中所说的未病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没有病,健康正常,此时的“治未病”为预防以养生;其二是各种潜在的病情和病机,病而未发,此时“治未病”为有病而早治;其三是指疾病发展还未到危重阶段,此时“治未病”为已病防危。 张仲景用中医整体观念和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理论,较全面地补充和发展、继承和发扬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对“治未病”做出了具体细致的阐述,内容十分丰富,形成了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有效指导了临床实践,也为后世预防医学奠定了基础。 未病先防 张仲景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这一理论与《内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观点一脉相承,均强调了疾病是可以预防的。还曰:“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屋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遭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在此张仲景指出了摄生养慎对未病前预防疾病有积极意义,并介绍了具体的预防措施。提示人体若能内养正气,外慎风寒,与自然界四时气候相适应,就可以抵御外邪侵袭,避免疾病发生,这是预防疾病的关键之所在。 有病早治 《金匮要略》云:“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这其中仲景示以人们若一时不慎而感受外邪,必须及早治疗,防微杜渐,以防病邪深入于内,灭病邪于萌芽之时。如应在经络开始受邪尚未深入脏腑之时,及早治疗;四肢刚刚感觉重着不适,即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使机体气血畅行,提高抗病能力,杜绝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告诫人们在疾病初发,邪位浅表之时,要善于抓住疾病的典型病证,及早诊断,并早治已成之病,以免贻误病情,防止疾病由浅入深,由轻至重。《伤寒论》也强调了疾病初发,邪位浅表时治病的重要性。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强调在早治已成之病,不但容易治愈,而且避免变化之端。 已病防传 已病防传是仲景治未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伤寒论》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提示在通常情况下,可用理中汤,现以四逆汤之类治之,即寓有补火生土之意,以防止脾病及肾。张仲景十分重视预防疾病的传变,他在《金匮要略》中有预见地认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在这里,他依据脏腑病证的传变规律,以治肝实脾为例,系统阐述了这一传变规律,提出了治肝补脾,防止传变的原则。指出在治疗疾病时应注意照顾未病的脏腑,防止疾病的传变途径,防其蔓延为患,使疾病向痊愈方面转化。同时还提出对已盛之病,要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防止病情的逆变,阻止病势的发展。疾病初愈,要补养正气,注意调摄,促进康复,防止原病复发或变生它病。 病盛防危 对已盛之病,应采取积极救治措施,防其逆变。这是治未病思想的更深层次的体现。正如《伤寒论》中所说“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指出所有急危重症,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若能防患于未然,在关键的时刻及时救治,多可转危为安。他在处理危重症中也体现了这一思想。他以升麻鳖甲汤治疗阴阳毒,指出5日可治,7日不可治。其中治病的实质就是要迅速阻断已盛之邪毒,阻止病势的发展,使危重病人得到救治。这是仲景“病盛防危”思想的体现。 新愈防复 疾病初愈,人体阴阳平衡还没有完全回复,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此时不注意调摄,不但可以使病情重发,甚者可危及生命。仲景对新愈的调摄非常重视,他认为病复有食复、劳复、复感之分,《伤寒论》398条“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原文393条“大病瘥后,劳复者……”以上内容既是对仲景临床经验的总结,提示病后护理的重要性,也是张仲景“治未病”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治未病,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寓防于治。以上探讨的仲景提出的这些“治未病”思想,是祖国预防医学在汉代的一大进步和发展,它使中医预防思想得以奠基和升华。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对现代的预防医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现代健康教育和临床实践中仍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预见,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也无疑成为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我们有理由期待。

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3,论述医学科学的 整体发展趋势

1. 医学模式的转变呼唤个体化医学  1.1从病因的单一性转向复杂性  过去两个世纪以来,现代医学在认识疾病规律上基本上遵循着下列模式:致病因子(外因)的作用性质特点——机体的反应表达——器官和组织的损伤——结局。这种模式在以外因为主导的疾病研究中,特别是针对感染性疾病常常是成功的。当致病因子的作用特点得到详尽阐明后,通过拮抗治疗的方法,存在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由传染性疾病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转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多基因病问题突出,成为主要矛盾。人类疾病防治及健康维护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生物医学防治手段的不断提高,人们社会活动方式改变,活动范围扩大,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加而导致身心疾病和亚健康状态快速增加,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2从生物因素转向多因素  生命科学向分子、亚分子水平的深入并未改变生物医学的本质,而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都表明,在对人类健康、生命威胁最大的那些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的致病因素中,生物学因素并不占主导地位。生物医学(现代医学)再发达,对现代社会流行病亦能力有限。因此医学模式的转变,即从生物医学转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乃势所必然。  1.3从人的“病”转向病的“人”  前述表明,长期以来医学是以“疾病”为研究重点的,侧重于研究人的“病”,而忽略研究病的“人”。迄今已发现疾病达3万多种,针对单一病因的拮抗疗法使许多疾病仍未能得到很好的控制,诸如过敏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身疾病等,而且大量亚健康人群则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同时,辨病治疗带来的“一刀切”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临床疗效的提高。不仅疾病治疗需要个体化,养生保健同样需要个体化。实践证明以研究“疾病”为主的医学模式是被动的,面临着诸多困惑,因而医学模式必须从“疾病医学”向“预防医学”转变;从“群体医学”向“个体医学”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健康目的。  个体化诊疗的提出顺应了医学发展与时代需求,不仅有助于实现医学治愈疾病的基本目标,更有助于实现医学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的调整。  2. 个体化医学产生的基础  2.1人群个体差异现象存在于人群与医疗实践的诸多方面  人体内在因素可因遗传、年龄、性别、体质、心理素质、生活方式或习惯等个体差异的影响而各有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个体差异对疾病的发生和治疗的影响,如为什么处在同样的环境下,有些人发病,有些人不发病?为什么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个体会有不同表现?在治疗上也经常会出现对于同样一种药物,有的患者有效,有的患者无效,有的患者甚至可能会发生过敏等不良反应的情况。以上问题使科学界和医学界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确存在着个体差异现象,但却一直难以理解和认同这种个体差异与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关系。一般对这些现象的解释都是以不同个体内因条件不同、身体素质、遗传背景存在差异、机体功能状态不同等作为解释。由此可见,人群个体差异现象存在于医疗实践的诸多方面。  建立个体化医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个体差异现象受到更多重视,找到针对某一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目的是更灵活、更有针对性、更恰当地选择用药,造福患者。  2.2 现代医学的个体化建立在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之上  (1)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迎来个体化医学时代  个体化医学(individual medicine,IM)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建立的基础是医学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完成宣告了一个新的医疗时代——个体化医学的到来。人类基因序列就像是一张人类生命的设计图纸,人们按照这张图纸诞生、发育、成长。虽然人类具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但在每一个人的设计图纸上又都有着些许与其他人完全不同的地方。科学家们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基因差异仅有0.1%,就是这样微小的基因差异,决定了每个人所特有的个性特征,使我们的人类社会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2)基于SNP分析的个体化医疗特点已经确定  基因组DNA是生物体各种生理、病理性状的物质基础。人类众多个体的基因组序列的一致性高达99.9%以上,但个体之间各种性状的差异仍然很大,包括对疾病的易感性、对同一疾病治疗药物的反应性等。人类生命的设计图纸上决定个体差异的部分被称作单核苷酸多态性(简称SNPs),基因的SNPs是形成个体间差异的重要遗传学基础。虽然科学家们在基因研究方面才刚刚完成对传递人类遗传信息的密码排列的认识,对于基因的各种功能以及基因与疾病的发生和治疗的关系等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但基于SNP分析的个体化医疗特点已经基本确立。  (3)注重个体差异实现针对个人量身打造的个体化医疗  未来的个体化医疗将不再仅仅依据疾病的病名来诊断这一群体概念,而是通过对SNPs与疾病和药物治疗的关联性分析,使得医生不仅可以通过所检测出的SNPs预测、确定与疾病有关的基因,同时也将能够事先把握患者个体对于某种药物的反应特点,并根据这一特点选择治疗效果最好,不良反应等危险性最小的药物对患者进行准确治疗。所以除了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治疗效果的目标之外,个体化医疗的另一个目标就是要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保障药物治疗的安全性。这种注重个体差异,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医疗将彻底改变人们目前已经习惯了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模式。
不明白啊 = =!

论述医学科学的 整体发展趋势


文章TAG:未来  未来的  医学  发展  未来的医学发展是怎样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