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传输线和数据传输线的分别

学微机原理的时候好像说不是的吧有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共用的 不可能,分别有几根、几十根上百根等,处理器不同根数不相同。数据总线是传输数据的,

传输线和数据传输线的分别

2,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线叫什么

这个问题问的,真是可以啊! 通过网卡互相传输数据的连线,叫 网线 通过USB接口互相传输数据的连线,叫 USB数据线 希望能给个满意答案,谢谢了!
usb数据线 并口打印机线
USB 数据线 或者网线
数据线

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线叫什么

3,有没有传输线可以直接传送到另一个电脑里面

需要一根网线,2台电脑直接连,事先先下载一个局域网通信工具,2台电脑都要有。连好线后把2台机子的IP设置在同一段理,如:192.168.1.xxx 都打开工具,一台发送文件,一台接受,速度看网卡,一般最少10M字节每秒。
有的. 你会做网线吗? 不会做的话去电脑城买2米网线.2根水晶头.叫卖的人帮你做好.注意了,要给他讲清楚. 要做对联线.和普通网线的做法是不一样的.
用根网线直接就可以连了,我们以前弄过了。你自己琢磨一下或者等懂的人教你

有没有传输线可以直接传送到另一个电脑里面

4,计算机总线中的传输线有哪五种

(1) 片总线(Chip Bus, C-Bus) (2) 内总线(Internal Bus, I-Bus) 包括数据总线DB(Data Bus)、地址总线AB(Address Bus)和控制总线CB(Control Bus)。 (3) 外总线(External Bus, E-Bus)
1.以CPU为中心的双总线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存储总线(M总线)用来连接CPU和主存,输入/输出总线(I/O总线)用来建立CPU和各I/O之间交换信息的通道。各种I/O设备通过I/O接口挂到I/O总线上。这种结构在I/O设备与主存交换信息时仍然要占用CPU,因此会影响CPU的工作效率。

5,传输线理论的简介

在低频时候,例如一个台灯的电源线长2米,其电源的工作频率是50Hz,波长就是6000公里。这根电源线相对于波长来讲是非常短的,不需要考虑波动效应,我们可以把它看成短路。而对于一个便携式产品如手提电脑、PDA等PCB板设计,假如工作频率在100MHz或者几个GHz,工作的波长和连接器的尺寸可以相互比拟,在连接器上面信号已经有明显的波动效应,这时必须考虑传输线效应。在PCB设计者常见的传输线有微带线(microstrip)、带线(stripline)、电缆(cable)、连接器(connector)等等。对于简单的传输TEM模式的单线传输线,例如微带线,可以等效成如下简单的结构:上图中RLGC为单位长度的电参数,其中RG值与导体损耗,介质损耗,辐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61303131射损耗相关,LC和物理横截面尺寸相关;等效的RLGC参数一般情况下都是频率的函数。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低频或者频带相对比较窄等)RLGC近似看作是常数。取长度dz,传输线方程:或者写成时谐条件下频率域方程可以看出,上面方程是关于v或者i相互独立、无耦合的二阶椭圆微分方程,其解可以表达成简单的指数函数(或者三角函数)的组合。对于多线传输网络,需要耦合传输线理论进行分析。

6,传输线的方程

■ 低频电路中元件参数R、L、C集中在电阻器、电感器、电容器本身,电路导线视为理想导体: 无电阻无电感无电容分布,电路规律满足KCL和KVL方程。■ 当电源频率提高后 (但还没有达到射频的频率),必须考虑均匀传输线的电阻和电感的分布~串联于传输线,还要考虑电导和电容的分布~并联于传输线,这种情况下必须用《均匀传输线方程》也称《电报方程》来解决电路问题。若均匀传输线无损耗,即串联电阻R=0,并联电导G=0,只存在串联参数L和并联参数C,此时均匀传输线方程又简化为《波动方程》: Utt—ω^2·Uxx=0,且ω^2=1/LC。均匀传输线总是双线结构。传输线上电流电压特征: 由于电源频率相当高,所以传输线上同一时刻各点的电流大小和方向均不相同,各点的电压也如此。■ 如电源频率再提高以至于电磁波发射到自由空间,则传输线方程又不适用了,需要用麦克斯韦方程组求解问题。
又称电报方程,是说明传输线上电压U和电流I之间关系的微分方程组。按分布参数电路的观点,一小段传输线可等效为由分布电阻R1(欧/米)、分布电感L1(亨/米)、分布电导G1(西/米)和分布电容C1(法/米)等集总元件构成的T型网络(对无耗线,R1=G1=0),实际的传输线表示为各段等效网络的级联。 设传输线与z轴平行、时谐信号角频率为ω,特征阻抗,传播常数,则传输线方程可写成其解U(z)和I(z)都由含因子的两项组成上标i,r分别表示入射波与反射波。一般,传输线上的电压和电流各由上述两相反方向的行波合成,形成驻波分布。 描述电压或电流行波沿传输线行进过程中的衰减和相移的参量。通常,它是一个复常数式中α称为衰减常数,单位是奈/米或分贝/米(1奈/米=8.686分贝/米);β称为相移常数,单位是弧度/米。对于无耗线(R1=G1=0),有 分别说明行波过程中没有衰减;以及波行进一个波长有2π弧度的相位延迟。式中μ和ε分别为传输线所在媒质的导磁率和介电常数。在传输线上行波的速度为 与频率f无关。对于低损耗线(R1<<ωL1,G<<ωC1),近似有 传输线上行波传播时的电压与电流之比。通常它也是复常数 对无耗线 它与频率无关,仅取决于线本身的物理参数和几何尺寸,可表征线的“特性”,故称特性阻抗。由于传输线横截面上电磁场的瞬时分布与二维静电场、静磁场的分布相似,因而可借助静电场和恒流磁场的方法分别计算分布参数C1和L1,从而算出特性阻抗Z0。通常是只计算C1,利用关系式⑷,由公式Z0=1/υC1算出特性阻抗。常用的平行双线和同轴线(图1)的特性阻抗公式为平行线 同轴线 式中εr为同轴线填充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信号从源端经传输线传向终端,当终端接有负载阻抗ZL≠Z0时,则传向负载的入射波将激起从负载向源方向的反射波。传输线上某点处反射液电压与入射波电压之比为该点的电压反射系数,简称反射系数,通常是复数。对无耗线,反射系数 Γ=|Γ| ,沿线模|Γ|保持不变而幅角ψ呈线性变化。在负载端(反射点),|Γ|与ψ的初始值仅与比值ZL/Z0有关。传输线上z点处的 Γ(z)与输入(视在)阻抗的关系为 式中称为用Z0归一化的阻抗。当负载端时,Γ(l)=0,线上只有传向负载的入射波,而没有从负载返回的反射波,称该传输线工作在阻抗匹配状态。 传输线上的反射波与入射波叠加后形成驻波,即沿线各点的电压和电流的振幅不同,以1/2波长为周期而变化。电压(或电流)振幅具有最大值的点,称为电压(或电流)驻波的波腹点;而振幅具有最小值的点,称为驻波的波谷点;振幅值等于零的点称为波节点。线上某电压波腹点与相邻波谷点的电压振幅之比称为电压驻波比,简称驻波比;其倒数称为行波系数。电压与电流两种驻波曲线在空间上存在90°的相位差(波谷点位置相差1/4波长),即电压波腹点对应电流波谷点,反之亦然。图3是几种负载情形的电压驻波图型。ρ为电压驻波比,则电压波腹点处的输入阻抗为ρZ0;波谷点处的输入阻抗为Z0/ρ。反射系数模|Γ|与驻波比ρ的关系为 |Γ|=0时,ρ=1;|Γ|=1时,ρ=∞,因此,驻波比ρ常用于描述传输线的工作状态。 目的是使传输线向负载有最大的功率转移,即要求负载阻抗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相等,相应地有|Γ|=0(或ρ=1)。如果负载阻抗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并不相等,就需要在传输线的输出端与负载之间接入阻抗变换器,使后者的输入阻抗作为等效负载而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相等,从而实现传输线上|Γ|=0。阻抗变换器的作用实质上是人为地产生一种反射波,使之与实际负载的反射波相抵消。在实际问题中,还需要考虑传输线输入端与信号源之间的阻抗匹配。高频馈电系统中的阻抗匹配十分重要,阻抗失配会使输送到负载的功率降低;传输大功率时易导致击穿;且由于输入阻抗的电抗分量随位置而改变,对信号源有频率牵引作用。 传输线不仅用于传送电能和电信号,还可以构成电抗性的谐振元件。例如,长度小于1/4波长的终端短路或开路的传输线,其输入阻抗是感抗或容抗;长度可变的短路线可用作调配元件(短截线匹配器)。又如长度为1/4波长的短路线或开路线分别等效于并联或串联谐振电路,称为谐振线;其中1/4波长短路线的输入阻抗为无穷大,可用作金属绝缘支撑等。此外,还可利用分布参数传输线的延时特性制成仿真线等电路元件。
电子信号在传输中,随着信号频率增加,原本在低频段可以忽略的容性和感性阻抗就逐步体现。当波长接近传输体的尺寸时,传输体外形都会对信号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大凡微波电路内部用微带电路等形状可调的电子电路,这也是高频/微波电路难以生产调试的原因,尤其是大规模生产,当然随着原材料控制能力和精密设备的使用,微波和高频段电路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在不断改善。我不太理解你指的物理意义到底想了解什么?

文章TAG:传输  传输线  数据  数据传输  传输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