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古代用来计时的是什么东西

沙漏 日晷

古代用来计时的是什么东西

2,请用图的形式说明日晷的工作原理

http://img.ebigchina.com/cdimg/338756/1467977/0/1123826841.jpg http://img.ebigchina.com/cdimg/338756/1462683/0/1123563476.jpg http://img.ebigchina.com/cdimg/159746/319456/0/1048507101.jpg http://img.ebigchina.com/cdimg/85222/153793/0/1036041858.jpg

请用图的形式说明日晷的工作原理

3,日晷正反两面是什么样的

它的正面是有一根针处理起来的,这样的话就可以检测到时间,反面和石柱进行连接
你这个东西的正反面是什么样的话,你可以去古代那个遗址去看一下这个东西,他们非常形象的画了这个东西。
而且正版版面是什么样的,我后来嗯这么做的差不多查找一下看这方面的知识,这么这方面材料就是让我们凑起来看一下吧。
拍个正面应该是可以试着看看日本的试卷背面应该是中国人就给配车时间。
他从不同角度两个角度去看的,所以他们的正反两面也不一样。

日晷正反两面是什么样的

4,日晷是什么

日晷是一种由视太阳位置告知每天时间的装置,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沿用时间长达千年。人类使用日晷的历史非常遥远,古巴比伦在远古时期的6000年前就开始使用了,中国是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日晷依晷面所放位置、摆放角度、使用地区的不同,日晷可分成地平式、赤道式、子午式、卯酉式、立晷等多种,应用范围也不尽相同。按晷面的摆放角度,可分为:地平式、垂直式、赤道式。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绝大部分的日晷显示的都是视太阳时,有些在设计上作了变更,可以显示标准时或是日光节约时间。
日晷 [ rì guǐ ] 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一般是在有刻度的盘的中央装着一根与盘垂直的金属棍儿。

5,日晷仪和日冕仪的区别

1、不同的目的:日冕仪是一种特殊的望远镜。天文学家不用等待日食,而是可以使用日冕仪来拍摄日冕。日晷,又称日晷,是观察和记录日影时间的仪器。它主要用于根据太阳阴影的位置来指定时间或小时数。它是中国古代常用的计时工具。2、不同的原则:日晷计时的原理是太阳投射阴影的长度和方向都在变化。它可以根据阴影的长度或方向来计时。日冕仪使人们能够观测日全食以外的日冕。它利用人造日食进行观测。原理很简单。在望远镜的主焦点处放置一个屏蔽盘,它可以屏蔽光球的图像,并允许日冕的图像通过。扩展资料:日冕仪的相关用途:1、当天文学家比较每一次日全食的照片时,他们发现日全食期间日冕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当太阳上几乎没有太阳黑子时,日冕会在太阳赤道附近延伸很长时间。在两极,日冕看起来像一个厚厚的刷尖,所以整个日冕变成一只蝴蝶。2、天文学家还确定,在亮红色突出物,日珥,从月球后面出现的地方,来自日冕的光是最远的。为了研究日冕是如何随太阳现象而变化的,有必要对日冕进行长期观测。然而,一个人一生中只有十几次日全食,每次日全食的持续时间只有两三分钟,这对科学家来说太短了。3、1930年,法国天文学家利奥发明了日冕仪,它使人们能够观察太阳照射时日冕产生的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日晷仪百度百科-日冕仪
1、用途不同:日冕仪(与日晷无关)是一种特殊的望远镜。天文学家不用等待日食发生,使用日冕仪就能把太阳的日冕拍摄下来。日晷仪也称日晷,是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2、原理不同:日晷计时的原理是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长短在改变,方向在改变,可以根据影子的长度或方向都可以计时。日冕仪使人们在日全食以外的时间就能观测日冕。它是利用人为的日食来做观测的。原理很简单,在望远镜的主焦点放置一个遮挡盘,它在遮蔽光球像的同时允许日冕的像通过。扩展资料:日冕仪的相关用途:1、天文学家们在对比每次所拍的日全食照片时,发现每一次日全食时,日冕的形状都有变化。当太阳上黑子少的时候,日冕在太阳赤道附近伸得很长,在两极处,日冕则像浓浓的毛笔尖,因此整个日冕就变得像只蝴蝶。2、天文学家还确定了在从月球后露出艳红色突出物——日珥的地方,日冕的光射得最远。要研究日冕是如何随太阳上发生的现象而变化的,就必须对日冕进行长时间的观测,但是人的一生中只会遇到十几次的日全食,而每次日全食的时间只持续二三分钟,对于科学家来说观测的时间太短。3、在1930年,法国天文学家李奥发明了日冕仪(B.Lyot),这个仪器使人们在阳光普照时也能对日冕产生的光线进行观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晷仪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冕仪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日冕仪是一种能人为的制造日食,用来研究太阳的日冕和日珥的形态和光谱的天文仪器。
搜一下:日晷仪和日冕仪的区别

6,关于日晷的知识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晷面的刻度是不均匀的。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早晨,影子投向盘面西端的卯时附近。接着,日影在逐渐变短的同时,向北(下)方移动。当太阳达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时,针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着当地的午时正时刻。午后,太阳西移,日影东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个时辰。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伦王国。中国最早文献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 公元574年 发明的短影平仪 即地平日晷 。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 赤道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这种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所用达几千年之久,然日晷有一个致命弱点是阴雨天和夜里是没法使用的,直至1270年在意大利和德国才出现早期的机械钟,而中国则在1601年明代万历皇帝才得到二架外国的自鸣钟,清代时虽有很多进口和自制的钟表,但都为王宫贵府所用,一般平民百姓还是看天晓时。所以彻底抛却日晷,看钟表知辰光还是近现代的事。

文章TAG:日晷  图片  古代  用来  日晷图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