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近红外线是什么光对皮肤的伤害多大

红外线的作用就是热作用,只要不是被大量的红外线灼伤,其他没有什么伤害。 任何物体,任何时候,都在放出红外线,都没有什么伤害。

近红外线是什么光对皮肤的伤害多大

2,什么是远红外线远红外线和近红外线有什么不同

波长在6 000~15 000nm的电磁波就是远红外。 红外线也叫近红外波长在780~3 000nm范围的电磁波。 它们的区别就是波长不一样

什么是远红外线远红外线和近红外线有什么不同

3,近红外遥感图象定义是什么

简单的说,就是红外线照相机拍摄的侦测图像近红外是指所用红外线照相机的频谱段是近红外遥感是指遥控感知,一般用于卫星或远程侦测,说白了就是你远程遥控侦测设备来侦测目标

近红外遥感图象定义是什么

4,什么是 近红外摄像机

红外线摄像机的原理特征:  光是一种电磁波,它的波长区间从几个纳米(1nm=10-9m)到1毫米(mm)左右。人眼可见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们称其为可见光,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为380nm~780nm,可见光波长由长到短分为红、橙、黄、绿、青、兰、紫光,波长比紫光短的称为紫外光,波长比红外光长的称为红外光。通常人们将红外光划分为近、中、远红外三部分。近红外指波长为0.75~3.0微米;中红外指波长为3.0~20微米;远红外则指波长为20~1000微米。  红外灯有不同的功率及715、830nM两种波长,波长的不同决定了红外灯照明距离和效果:  15nM的红外灯由于其照明距离远, 效果好,但是会产生红暴情况(现在家用数码相机的补光用的就是这种红外灯)使用830nM的红外灯基本没有红暴现象或是红暴 。  红外灯按其红外光辐射机理分为半导体固体发光(红外发射二级管)红外灯和热辐射红外灯两种。一般市场上主要采用红外发射二极管的红外灯,其原理及特性我们介绍如下: 由红外发光二级管矩阵组成发光体。红外发射二级管由红外辐射效率高的材料(常用砷化镓GaAs)制成PN结,外加正向偏压向PN结注入电流激发红外光。光谱功率分布为中心波长830~950nm,半峰带宽约40nm左右,它是窄带分布,为普通CCD黑白摄像机可感受的范围。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完全无红暴,(采用940~950nm波长红外管)或仅有微弱红暴(红暴为有可见红光)和寿命长。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功率用辐照度μW/m2表示。一般来说,其红外辐射功率与正向工作电流成正比,但在接近正向电流的最大额定值时,器件的温度因电流的热耗而上升,使光发射功率下降。红外二极管电流过小,将影响其辐射功率的发挥,但工作电流过大将影响其寿命,甚至使红外二极管烧毁。

5,远红外线和近红外线有什么区别

应该说的是红外线与远红外线的区别。一、涵义不同1、红外线(Infrared)是波长介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1mm到760纳米(nm)之间,比红光长的非可见光。2、远红外线又称长波红外线,指波长1.5~400微米的红外线。(但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把2.5微米以上的红外线通称为远红外线 )二、特性不同1、红外线波长较长,透过云雾能力比可见光强,给人的感觉是热的感觉,产生的效应是热效应。2、远红外线有较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具有显著的温控效应和共振效应,它易被物体吸收并转化为物体的内能。三、功能不同1、红外线在通讯、探测、医疗、军事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在医疗中红外线照射体表后,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被皮肤吸收。2、远红外线是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因素,人们把这一段波长的远红外线称为“生命光波”。太阳光当中波长为 6000~15000纳米的远红外线与人体发射出来的远红外线的波长相近,能与生物体内细胞的水分子产生最有效的“共振”,同时具备了渗透性能,有效地促进动物及植物的生长。
红外线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由德国科学家霍胥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他将太阳光用三棱镜分解开,在各种不同颜色的色带位置上放置了温度计,试图测量各种颜色的光的加热效应。结果发现,位于红光外侧的那支温度计升温最快。因此得到结论:太阳光谱中,红光的外侧必定存在看不见的光线,这就是红外线。也可以当作传输之媒界。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0.75~1000μm。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50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1.50~6.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6.0~l000μm之间。真正的红外线夜视仪是光电倍增管成像,与望远镜原理全完不同,白天不能使用,价格昂贵且需电源才能工作。
楼上兄弟说得很多,但没有回答楼主的问题。且其中有一点我有质疑:现在最多用的传输媒界是远红外线吧?红外线主要是作为加温器件使用吧?不知对否,请勿见笑,多多指教。远红外线和中(近)红外线最重要的区别还是它们的波长不同。我们现在常用的遥控器已绝大部分采用远红外发光管,军事上的夜成像设备现在也改用远红外了。所有发热体都能发出红外线,也就是红外线的存在,我们才感到了“热”。当然有的红外线加热器是可见光的,有的就不是,除了红外线外大部分是中红外线和远红外线。红外线的产生并不只靠石英管,电炉丝、电磁灶、煤及煤气的燃烧等,均可产生红外线的。--寂寞大山人
红外线和远红外线的区别,是发出红外线的波长不同,远红外线的波长比红外线的波长短,加热效果好.现在的红外线发生器都是在发热管外面涂一层红外涂料,由这个涂料决定发出的是红外线还是远红外线,大多是用电加热的.
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50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1.50~6.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6.0~l000μm之间。红外线和远红外线的区别,是发出红外线的波长不同,远红外线的波长比红外线的波长短,加热效果好.现在的红外线发生器都是在发热管外面涂一层红外涂料,由这个涂料决定发出的是红外线还是远红外线,大多是用电加热的.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0.75~1000μm。

6,近红外光谱的介绍

红外光 近红外光谱仪(Near Infrared Spectrum Instrument,NIRS)是介于可见光(Vis)和中红外(MIR)之间的电磁辐射波,美国材料检测协会(ASTM)将近红外光谱区定义为780-2526nm的区域,是人们在吸收光谱中发现的第一个非可见光区。近红外光谱区与有机分子中含氢基团(O-H、N-H、C-H)振动的合频和各级倍频的吸收区一致,通过扫描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可以得到样品中有机分子含氢基团的特征信息,而且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样品具有方便、快速、高效、准确和成本较低,不破坏样品,不消耗化学试剂,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因此该技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① 准确扫描校正样品集中各个样品规范的近红外光谱:为了克服近红外光谱测定的不稳定性的困难,必须严格控制包括制样、装样、测试条件、仪器参数等测量参数在内的测量条件;利用该校正校品集建立的数学模型,也只能适用于按这个的测量条件所测量光谱的样品。 ② 选择与建立校正样品集中各个样品:为了克服近红外光谱复杂与变化的高背景,校正样品集中的各个样品必须包括今后待测样品中的全部背景,利用该校正样品集建立的数学模型,就能够校正样品中各种复杂的背景,该数学模型也只能适用于包括这些背景的样品。可以按光谱特征或浓度来选择校正校品集。 ③ 准确测定样品集中每个样品的各种待测成分或性质(称为化学值)。因为这些值测定的精确度是近红外光谱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精确度的理论极限。 ④ 剔除异常值,建立校正校品集(标样集):由上述 ① 、② 环节测定的校正样品集中种样品的光谱与化学值,有可能由于种随机的原因而有较严重的失真,这些样品的测定值称为异常值。这些失真的样品,若包含在校正校品集中,就会影响所建数学模型的可靠性,因此在建立模型时应当剔除这些异常值。一般定量分析程序中都包含用统计方法指出某些异常值,应用人员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将这些异常样品剔除。 ⑤ 对校正样品集中样品光谱的预处理与分析谱区的选定:光谱的预处理与谱区的选定,是克服近红外光谱测定不稳定的有效环节。根据标样光谱的状况对光谱预处理,包括求导、数字滤波、付立叶变换与小波变换滤波等,以降低系统背景与随机背景。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数学模型所包含的谱区(光谱的数据点)一般应根据样品的特点而选定;增加谱区的范围就可以增加对光谱信息采集的范围,即提高信息量;但因为每个光谱的数据点也包含了测量误差,因此数学模型所利用的数据点越多,则包含的测量误差也越大,为了减少近红外光谱中某些信息量小、失真大的部分谱区,以避免这些谱区的测量误差影响数学模型的稳定性,需要选择建立数学模型所用的谱区。可以依据导数光谱或相关系数随频率变化的相关图,用以选择数学模型包括的频率范围。 ⑥ 选择算法、确定模型的参数、建立、检验与评价数字模型:常用的算法有逐步回归分析、偏最小二乘法、主成分回归分析等。这些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应用近红外光谱的全光谱的信息,以解决近红外光谱的谱峰重叠与复杂背景的影响。如前所说,不同组分虽然在某一谱区可能重叠,但在全光谱范围内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为了区别不同组分,必须应用全光谱的信息。 可用内部交叉证实法确定数学模型所用的最佳维数 (即阶数)。内部交叉证实的方法是评价确定数学模型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是依次、每次从校正样品集中提出一个或几个样品,然后用剩余的样品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预测原来提出的一个或几个样品,作为对数学模型的检验。反复进行上述步骤,直至校正样品集中的每个样品都被预测检测过一次为止。为了评价数学模型,将内部交叉证实时用数学模型预测计算的校正集中各样品的化学值与各样品的实际值作线性相关,计算相关系数和校正标准差,并用相关系数与校正标准差来评价数学模型的预测效果。要求相关系数接近 1 、校正标准差逼近于校正集测定标样化学值的标准差。如果内部交叉证实的方法确定数学模型预测的效果较好,则可以运用外部证实法进一步检验和评价数学模型;不然,须重复 ④ 、 ⑤ 、 ⑥ 以优化数学模型 ⑦ 用外部证实法检验和评价数学模型,以检验数学模型在时间空间上的稳定性。可以用另外几批独立的、待测量已知的检验样品集,用数学模型预测计算检验集中各样品的待测值;对实际值与预测值作线性相关,并用相关系数和预测标准差来表示预测效果,要求相关系数接近 1 、预测标准差逼近于校正标准差。为了检验数学模型在时间、空间上的稳定性,需要用数学模型预测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检验样品集,检验预测标准差是否都能得到稳定的结果。如果外部证实的方法确定数学模型预测的效果好,则可以考虑近红外光谱分析中应用这些数学模型;不然须重复 ④ 、 ⑤ 、 ⑥ 以优化数学模型。如果测定的样品在时间和空间条件上有一些新的变化,原有的数学模型已不适合此新条件,则需重新建立有代表性的校正样品集(可以在原有的样品集中增加一些新的样品类型,以使新的校正样品集能代表新的类型样品),然后再按照 ①—⑦ 环节对数学模型进行修正与维护。建议您可以到行业内专业的网站进行交流学习!分析测试百科网乐意为你解答实验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基本上问题都能得到解答,有问题可去那提问,百度上搜下就有。

文章TAG:近红外  红外  近红外线  红外线  近红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