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总线带宽的计算公式

FSB总线=CPU外屏乘以4 希望采纳

总线带宽的计算公式

2,FSBQPIDMI总线的带宽计算方式

电脑所有总线的带宽计算公式为:频率X位宽/8。系统总线的位宽都为64,比如前端总线为800MHZ,那么带宽就是800X64/8=6.4G/S

FSBQPIDMI总线的带宽计算方式

3,总线带宽是什么与哪些因素有关

带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主要还是注意这几点: 1、你要买的CPU是什么的,AMD还是intel。两种CPU搭配的主板不一样!因为芯片针脚不一样。 2、主板支持最大多少G内存,而且是DDRII 667 还是DDR800 e.g:如果你的主板总线宽度是1333MHZ那就只能支持667的DDRII 如果是1600MHZ 就能够支持DDRII800的。 3、显卡,要看你买的是什么接口的卡PCI-E 8X 还是PCI-E 2.0 16X接口不一样配的主板也不一样。那么同时还要看你的显示器接口是不是能跟显卡接口相匹配,DVI 还是普通的接口!

总线带宽是什么与哪些因素有关

4,这个总线带宽是怎么算出来的

PCI Express x1 总线位宽是 1位,总线频率 2500 MHz,串行总线管线是 1 条,每时钟传输 2 组数据,编码方式为 8b/10b,它的带宽为 476.84 MB/s,即 3814.7 Mbps。(带宽是 PCI 的 3.75 倍。)公式是 2500000000(Hz) * 1/8(bit) * 1(条管线) * 8/10(bit) * 2(每时钟传输2组数据) = 500000000 B/s = 476.8371582 MB/s,即 3814.6972656 Mbps。双工意思就是可以同时进行双向传输,就如平时的在电话中通话那样。像步行对话机这样的设备是半双工或简单双工的。
这些参数设计的时候是通过n阶滤波器的计算公式计算的,然后设定各个器件参数,而对于用户来说,你是不能计算出来的,但是可以验证: 例如p2220,你给他输入一个200m的正弦信号,将探头接在高带宽的示波器上,例如600m、1ghz等,这样防止示波器对信号造成衰减,观察示波器测试到的信号幅度u1,与原始幅度u0对比,如果u1/u0>0.707(3db)那么其带宽大于200m,反之则小于,你可以通过调节信号输出频率的方法使得u1/u0=0.707,这个时候的信号频率就是探头的带宽了,不过这样测试只能作为参考,数据不是很准确

5,CPU带宽 前端总线带宽 内存带宽如何计算

主频=外频*倍频(MHz)这个基本不会变。Intel CPU前端总线=外频*4(MHz)AMD CPU前端总线=外频*2(MHz)这个不叫公式,,,,主要看一个时钟有传输几次数据,就是乘几。CPU数据带宽=前端总线*8(MB/s)内存带宽=内存等效工作频率*8(MB/s)这个也不叫公式。。。。和上边一样。你要是靠这个来了解计算机。。永远也不可能明白。百度文库有相关的东西。。。不要着这里看这些所谓的公式了。 还有一点,一般同时代的这些配件,带宽配合基本都是很搭配的。不用你操心在这里算。。。intel和amd。。的工程师不是猪头。 最后,即使有些瓶颈和不足。。也是只有跑分可以看的出来,平时用是感觉不到的。
带宽这个东西很重要吗?没有必要纠结这个东西吧。1066前端总线的的CPU 有些还不如800的呢。你上面的公式没有通用性。现在的CPU不是以前那么规则了。
理论上说内存带宽、cpu带宽、北桥总线带宽三者一模一样的话 这样子搭配它们之间就没有理论上的瓶颈出现,如果出现你说的这种情况 简单理解,就是内存空闲了,cpu相对内存来说有瓶颈,没有什么结果就是内存的性能不能在这cpu上得到全部发挥罢了,无非就是浪费了内存的带宽。。。。 一般选择这三种配置,我们遵循理论上带宽一摸一样,或者至少遵循北桥总线>cpu>内存这个规律,搭配出来的平台才算理想平衡,三者全部一样实话说还真不好选择。。。 个人理解希望能给你帮助!

6,AGP总线带宽限制

这里给个公式:带宽=时钟频率x总线位数/8/周期数 例如:ISA总线的带宽=8MHz x 16bit/8/2=8MB/s PCI总线的带宽=33MHz x 32bit /8/1=132MB/s AGP总线的带宽=66MHz x 32bit /8/1 =266MB/s AGPx8的带宽就是:266MB/s x 8/1=2.1GB/s PCI-E总线的带宽比较复杂由于属于串行总线 PCI总线属于并行总线(33MHz@32bit),总线带宽为133MB/s,连接在PCI总线内的所有设备共享该总线的133MB/s带宽。这种总线状态应付原先的声卡、10/100M网卡以及USB 1.1还不成问题,但是随着人们对传输速率要求的提高,IEEE 1394和USB 2.0设备以及1000M网卡的普及,使PCI总线的133MB/s带宽无力应付高速设备,PCI总线已经成为系统的性能瓶颈 PCI Express与PCI总线不同,它总线属于串行总线,点对点传输,每个传输通道独享带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PCI Express总线还支持双向传输模式和数据分路传输模式。其中数据分路传输模式即PCI Express总线的X1、X2、X4、X8、X12、X16和X32多通道连接,X1单向传输带宽即可达到250MB/s,双向传输带宽更可实现夸张的500MB/s,绝非PCI总线可比。925X和915系列芯片组支持4组PCI Express X1通道,同时应付USB 2.0、IEEE 1394以及1000M网络设备绝对不成问题,系统延迟已成为历史。 AGP总线实际上也是由PCI总线发展而来,虽然目前已经达到8X接口,带宽也提升至较高的2.1GB/s,但实际它依然无法满足顶级3D核心的带宽需求,不可避免地成为下一代高性能3D核心的性能瓶颈。因此,Intel925X和915彻底抛弃了AGP总线,转为使用全新的PCI Express X16接口,单向传输带宽可达4GB/s,而双向带宽更高达惊人的8GB/s。就目前的应用来看,PCI Express X16有助于促使显卡具备更好的高分辨率视频编辑和大纹理处理能力,如果再将目光放地长远一些,PCI Express X16的高带宽将把高清晰视频娱乐真正普及到PC中来。
agp(accelerate graphical port),加速图形接口。随着显示芯片的发展,pci总线日益无法满足其需求。英特尔于1996年7月正式推出了agp接口,它是一种显示卡专用的局部总线。严格的说,agp不能称为总线,它与pci总线不同,因为它是点对点连接,即连接控制芯片和agp显示卡,但在习惯上我们依然称其为agp总线。agp接口是基于pci 2.1 版规范并进行扩充修改而成,工作频率为66mhz。 agp总线直接与主板的北桥芯片相连,且通过该接口让显示芯片与系统主内存直接相连,避免了窄带宽的pci总线形成的系统瓶颈,增加3d图形数据传输速度,同时在显存不足的情况下还可以调用系统主内存。所以它拥有很高的传输速率,这是pci等总线无法与其相比拟的。 由于采用了数据读写的流水线操作减少了内存等待时间,数据传输速度有了很大提高;具有133mhz及更高的数据传输频率;地址信号与数据信号分离可提高随机内存访问的速度;采用并行操作允许在cpu访问系统ram的同时agp显示卡访问agp内存;显示带宽也不与其它设备共享,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系统性能。 agp标准在使用32位总线时,有66mhz和133mhz两种工作频率,最高数据传输率为266mbps和533mbps,而pci总线理论上的最大传输率仅为133mbps。目前最高规格的agp 8x模式下,数据传输速度达到了2.1gb/s。 agp接口的发展经历了agp1.0(agp1x、agp2x)、agp2.0(agp pro、agp4x)、agp3.0(agp8x)等阶段,其传输速度也从最早的agp1x的266mb/s的带宽发展到了agp8x的2.1gb/s。 agp 1.0(agp1x、agp2x) 1996年7月agp 1.0 图形标准问世,分为1x和2x两种模式,数据传输带宽分别达到了266mb/s和533mb/s。这种图形接口规范是在66mhz pci2.1规范基础上经过扩充和加强而形成的,其工作频率为66mhz,工作电压为3.3v,在一段时间内基本满足了显示设备与系统交换数据的需要。这种规范中的agp带宽很小,现在已经被淘汰了,只有在前几年的老主板上还见得到。 agp2.0(agp4x) 显示芯片的飞速发展,图形卡单位时间内所能处理的数据呈几何级数成倍增长,agp 1.0 图形标准越来越难以满足技术的进步了,由此agp 2.0便应运而生了。1998年5月份,agp 2.0 规范正式发布,工作频率依然是66mhz,但工作电压降低到了1.5v,并且增加了4x模式,这样它的数据传输带宽达到了1066mb/sec,数据传输能力大大地增强了。 agp pro agp pro接口与agp 2.0同时推出,这是一种为了满足显示设备功耗日益加大的现实而研发的图形接口标准,应用该技术的图形接口主要的特点是比agp 4x略长一些,其加长部分可容纳更多的电源引脚,使得这种接口可以驱动功耗更大(25-110w)或者处理能力更强大的agp显卡。这种标准其实是专为高端图形工作站而设计的,完全兼容agp 4x规范,使得agp 4x的显卡也可以插在这种插槽中正常使用。agp pro在原有agp插槽的两侧进行延伸,提供额外的电能。它是用来增强,而不是取代现有agp插槽的功能。根据所能提供能量的不同,可以把agp pro细分为agp pro110和agp pro50。在某些高档台式机主板上也能见到agp pro插槽,例如华硕的许多主板。 agp 3.0(agp8x) 2000年8月,intel推出agp3.0规范,工作电压降到0.8v,并增加了8x模式,这样它的数据传输带宽达到了2133mb/sec,数据传输能力相对于agp 4x成倍增长,能较好的满足当前显示设备的带宽需求。 agp接口的模式传输方式 不同agp接口的模式传输方式不同。1x模式的agp,工作频率达到了pci总线的两倍—66mhz,传输带宽理论上可达到266mb/s。agp 2x工作频率同样为66mhz,但是它使用了正负沿(一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触发的工作方式,在这种触发方式中在一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各传送一次数据,从而使得一个工作周期先后被触发两次,使传输带宽达到了加倍的目的,而这种触发信号的工作频率为133mhz,这样agp 2x的传输带宽就达到了266mb/s×2(触发次数)=533mb/s的高度。agp 4x仍使用了这种信号触发方式,只是利用两个触发信号在每个时钟周期的下降沿分别引起两次触发,从而达到了在一个时钟周期中触发4次的目的,这样在理论上它就可以达到266mb/s×2(单信号触发次数)×2(信号个数)=1066mb/s的带宽了。在agp 8x规范中,这种触发模式仍然使用,只是触发信号的工作频率变成266mhz,两个信号触发点也变成了每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单信号触发次数为4次,这样它在一个时钟周期所能传输的数据就从agp4x的4倍变成了8倍,理论传输带宽将可达到266mb/s×4(单信号触发次数)×2(信号个数)=2133mb/s的高度了。
PCI是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设部件互连标准)的缩写,它是目前个人电脑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接口,几乎所有的主板产品上都带有这种插槽。PCI插槽也是主板带有最多数量的插槽类型,在目前流行的台式机主板上,ATX结构的主板一般带有5~6个PCI插槽,而小一点的MATX主板也都带有2~3个PCI插槽,可见其应用的广泛性。由于PCI 总线只有133MB/s 的带宽,对声卡、网卡、视频卡等绝大多数输入/输出设备显得绰绰有余,但对性能日益强大的显卡则无法满足其需求。目前PCI接口的显卡已经不多见了,只有较老的PC上才有,厂商也很少推出此类接口的产品。 AGP(Accelerated Graphics Prot)接口在PCI图形接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一种专用的显示接口,具有独占总线的特点,只有图像数据才能通过AGP端口。AGP又分为AGP 8x、AGP 4x和AGP 2x等不同的标准。现在AGP 8X已经是主流,总线带宽达到2133MB/S,是AGP 4X的两倍。 PCI-E是PCI Express的简称,是用来代替PCI、AGP接口规范的一种新标准,由PCI或AGP的并行数据传输变为串行数据传输,并且采用了点对点技术,允许每个设计建立自己的数据通道,这样极大的加快了相关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送速度。 PCI-E标准如同AGP标准一样,也有1X、2X、4X、8X、16X等等的速度分类,同时各速率的接口长度也不同,1X的最短,然后依次增长,在现今已上市的主板中,16X PCI-E接口是最长的。接口速率向下兼容,但并没有AGP产品的限制,既使是1X的产品,也可以安装到16X的接口中使用,大大增加了方便性和易用性。同时,PCI-E规范采用了双向数据传送,类似于DDR内存采用的技术,既在一个时钟周期的上下沿都可以传送数据,这样极大的提高了显示设备同内存的数据交换带宽,得以在较短时间内传送大量图形数据,为显示性能的飞跃打下基础。
agp(accelerate graphical port),加速图形接口。随着显示芯片的发展,pci总线日益无法满足其需求。英特尔于1996年7月正式推出了agp接口,它是一种显示卡专用的局部总线。严格的说,agp不能称为总线,它与pci总线不同,因为它是点对点连接,即连接控制芯片和agp显示卡,但在习惯上我们依然称其为agp总线。agp接口是基于pci 2.1 版规范并进行扩充修改而成,工作频率为66mhz。 agp总线直接与主板的北桥芯片相连,且通过该接口让显示芯片与系统主内存直接相连,避免了窄带宽的pci总线形成的系统瓶颈,增加3d图形数据传输速度,同时在显存不足的情况下还可以调用系统主内存。所以它拥有很高的传输速率,这是pci等总线无法与其相比拟的。 由于采用了数据读写的流水线操作减少了内存等待时间,数据传输速度有了很大提高;具有133mhz及更高的数据传输频率;地址信号与数据信号分离可提高随机内存访问的速度;采用并行操作允许在cpu访问系统ram的同时agp显示卡访问agp内存;显示带宽也不与其它设备共享,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系统性能。 agp标准在使用32位总线时,有66mhz和133mhz两种工作频率,最高数据传输率为266mbps和533mbps,而pci总线理论上的最大传输率仅为133mbps。目前最高规格的agp 8x模式下,数据传输速度达到了2.1gb/s。 agp接口的发展经历了agp1.0(agp1x、agp2x)、agp2.0(agp pro、agp4x)、agp3.0(agp8x)等阶段,其传输速度也从最早的agp1x的266mb/s的带宽发展到了agp8x的2.1gb/s。 agp 1.0(agp1x、agp2x) 1996年7月agp 1.0 图形标准问世,分为1x和2x两种模式,数据传输带宽分别达到了266mb/s和533mb/s。这种图形接口规范是在66mhz pci2.1规范基础上经过扩充和加强而形成的,其工作频率为66mhz,工作电压为3.3v,在一段时间内基本满足了显示设备与系统交换数据的需要。这种规范中的agp带宽很小,现在已经被淘汰了,只有在前几年的老主板上还见得到。 agp2.0(agp4x) 显示芯片的飞速发展,图形卡单位时间内所能处理的数据呈几何级数成倍增长,agp 1.0 图形标准越来越难以满足技术的进步了,由此agp 2.0便应运而生了。1998年5月份,agp 2.0 规范正式发布,工作频率依然是66mhz,但工作电压降低到了1.5v,并且增加了4x模式,这样它的数据传输带宽达到了1066mb/sec,数据传输能力大大地增强了。 agp pro agp pro接口与agp 2.0同时推出,这是一种为了满足显示设备功耗日益加大的现实而研发的图形接口标准,应用该技术的图形接口主要的特点是比agp 4x略长一些,其加长部分可容纳更多的电源引脚,使得这种接口可以驱动功耗更大(25-110w)或者处理能力更强大的agp显卡。这种标准其实是专为高端图形工作站而设计的,完全兼容agp 4x规范,使得agp 4x的显卡也可以插在这种插槽中正常使用。agp pro在原有agp插槽的两侧进行延伸,提供额外的电能。它是用来增强,而不是取代现有agp插槽的功能。根据所能提供能量的不同,可以把agp pro细分为agp pro110和agp pro50。在某些高档台式机主板上也能见到agp pro插槽,例如华硕的许多主板。 agp 3.0(agp8x) 2000年8月,intel推出agp3.0规范,工作电压降到0.8v,并增加了8x模式,这样它的数据传输带宽达到了2133mb/sec,数据传输能力相对于agp 4x成倍增长,能较好的满足当前显示设备的带宽需求。 agp接口的模式传输方式 不同agp接口的模式传输方式不同。1x模式的agp,工作频率达到了pci总线的两倍—66mhz,传输带宽理论上可达到266mb/s。agp 2x工作频率同样为66mhz,但是它使用了正负沿(一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触发的工作方式,在这种触发方式中在一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各传送一次数据,从而使得一个工作周期先后被触发两次,使传输带宽达到了加倍的目的,而这种触发信号的工作频率为133mhz,这样agp 2x的传输带宽就达到了266mb/s×2(触发次数)=533mb/s的高度。agp 4x仍使用了这种信号触发方式,只是利用两个触发信号在每个时钟周期的下降沿分别引起两次触发,从而达到了在一个时钟周期中触发4次的目的,这样在理论上它就可以达到266mb/s×2(单信号触发次数)×2(信号个数)=1066mb/s的带宽了。在agp 8x规范中,这种触发模式仍然使用,只是触发信号的工作频率变成266mhz,两个信号触发点也变成了每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单信号触发次数为4次,这样它在一个时钟周期所能传输的数据就从agp4x的4倍变成了8倍,理论传输带宽将可达到266mb/s×4(单信号触发次数)×2(信号个数)=2133mb/s的高度了。

文章TAG:总线带宽  总线带宽的计算公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