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数据库容灾什么意思

容灾系统是指在相隔较远的异地,建立两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IT系统,互相之间可以进行健康状态监视和功能切换,当一处系统因意外(如火灾、地震等)停止工作时,整个应用系统可以切换到另一处,使得该系统功能可以继续正常工作。容灾技术是系统的高可用性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容灾系统更加强调处理外界环境对系统的影响,特别是灾难性事件对整个IT节点的影响,提供节点级别的系统恢复功能。 容灾分类 从其对系统的保护程度来分,可以将容灾系统分为:数据容灾和应用容灾 描述如下: 数据容灾就是指建立一个异地的数据系统,该系统是本地关键应用数据的一个实时复制。 应用容灾是在数据容灾的基础上,在异地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本地生产系统相当的备份应用系统(可以是互为备份),在灾难情况下,远程系统迅速接管业务运行。数据容灾是抗御灾难的保障,而应用容灾则是容灾系统建设的目标。

数据库容灾什么意思

2,什么是容灾

相隔较远的异地,建立两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IT系统,互相之间可以进行健康状态监视和功能切换,当一处系统因意外(如火灾、地震等)停止工作时,整个应用系统可以切换到另一处,使得该系统功能可以继续正常工作。容灾是在备份的基础上,保障企业的业务连续性,从这个层面,一般将容灾划分为数据容灾和应用容灾。数据容灾是指建立一个异地的数据系统,该系统是本地关键应用数据的一个实时复制。应用容灾是指在数据容灾的基础上,在异地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本地生产系统相当的备份应用系统,在灾难发生时,备端系统迅速接管业务继续运行。
容灾系统是指在相隔较远的异地,建立两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IT系统,互相之间可以进行健康状态监视和功能切换,当一处系统因意外(如火灾、地震等)停止工作时,整个应用系统可以切换到另一处,使得该系统功能可以继续正常工作。容灾技术是系统的高可用性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容灾系统更加强调处理外界环境对系统的影响,特别是灾难性事件对整个IT节点的影响,提供节点级别的系统恢复功能。 那容灾问题如何解决呢?攀普是一个提供数据保护及信息管理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该方案使用新一代的架构模式以及成熟的数据保护技术,为数据中心各种应用和系统提供数据保护和信息管理操作,具体包括:数据保护、数据归档、内容安全、法规遵从、电子发现以及存储管理等。

什么是容灾

3,如何快速区别容灾和备份

“容灾”与“备份”不是同一个概念,“容灾”是目的,而“备份”只是实现容灾的其中一种手段,不是唯一;“备份”只是将数据COPY一份,在其他介质保存,当数据丢失了,有“备份”可以用于恢复,无论手动还是自动,而有副本就相当于完成“备份”了,至于恢复不恢复,恢复完了没有,与“备份”是没有关系的,那属于“容灾”的范畴了。我们日常将东西考到U盘,光盘,移动硬盘也就是备份了。而“容灾”是为了通过一些技术手段的部署,达到出现“意外”的时候,业务不会中断或者中断后会自动恢复(注意要自动,而且恢复时间很短)。例如服务器、网络、存储哪一点出现问题,都会中断服务,所以这个时候每个点都需通过技术手段做保护,这就是容灾要考虑的事情。与“备份”不同的是,例如你的硬盘挂了,买一个新硬盘,你再将移动硬盘的数据拷过来就OK,但是这个过程中是要停止服务的,恢复过程是需要时间的。而“容灾”是要不中断服务的,例如说你有2台电脑,然后两边数据是实时同步的,忽然一台的硬盘坏了,不要紧,直接到另外一台办公好了,因为实时同步,坏了的那台的数据这边没坏的这台也有,这种就相当于容灾了。
容灾和备份一直是灾备界的海尔兄弟,IT界的舒克和贝塔,形影不离。从范围来说,容灾是业务加数据层面,备份仅是数据层面;从功能上来说,容灾解决的是系统可用性问题,备份解决的是数据安全性问题;从关注点上来说,容灾要求数据的完整一致性,备份要求数据的恢复性;从运行商来说,容灾是在线的,是热的,备份是离线的,是冷的;从关键指标上来说,容灾的关注是RPO,RTO。备份关注备份时间窗口,即备份所需时间。
用形象的方式来解释:1、数据级容灾备份,就是把建立一个数据的备份系统,或者一个容灾系统。比如数据库,文件,等等。常用的方法是基于磁盘阵列的数据复制技术。厂家有emc,hp等等。2、应用级的容灾,建立一个应用的备份系统。比如一套oa系统,正在运行,在远程,再建立一套同样运行的oa系统,这就是一个应用级的容灾。关键技术是要实现数据实时传递,还要保证一致性,完整性,可用性。常用的方法有数据库的复制方式。厂家有 oracel,中科同向等等。3、体系级容灾,再建立一整套体系,包括软硬件,团队。比如美国总统,副总统团队实时的备份。

如何快速区别容灾和备份

4,什么是数据容灾备份

容灾备份这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备份不等于容灾,备份是保护数据,容灾是确保业务连续性。在灾备一体机出现后,这两个概念所代表的功能往往被包含在里面,所以,也造成在一些用户在采购纯软件产品时,将备份与容灾产品混为一谈,以至于厂商不知道用户到底需要备份产品还是容灾产品,或者是备份+容灾的产品。备份是对数据进行保护,容灾是在备份的基础上,保障企业的业务连续性,从这个层面,一般将容灾划分为数据容灾和应用容灾。数据容灾:建立一个异地的数据系统,该系统是本地关键应用数据的一个实时复制。
容灾备份系统是指在相隔较远的异地,建立两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IT系统,互相之间可以进行健康状态监视和功能切换,当一处系统因意外(如火灾、地震等)停止工作时,整个应用系统可以切换到另一处,使得该系统功能可以继续正常工作。容灾技术是系统的高可用性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容灾系统更加强调处理外界环境对系统的影响,特别是灾难性事件对整个IT节点的影响,提供节点级别的系统恢复功能。从其对系统的保护程度来分,可以将容灾系统分为:数据容灾和应用容灾数据容灾就是指建立一个异地的数据系统,该系统是本地关键应用数据的一个实时复制。应用容灾是在数据容灾的基础上,在异地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本地生产系统相当的备份应用系统(可以是互为备份),在灾难情况下,远程系统迅速接管业务运行。数据容灾是抗御灾难的保障,而应用容灾则是容灾系统建设的目标。
容灾和备份是两个经常伴随着出现的两个词,也常有用户对这两个概念混淆,人为备份就不用灾备了,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首先两者概念不同。备份是指数据或系统的备份,它是容灾的基础,是指为防止系统出现操作失误或故障导致的数据丢失,而将全部或部分数据集合从应用主机的硬盘或阵列复制到其它存储介质的过程。容灾是指在上述的灾难发生时,在保证生产系统的数据尽量少丢失的情况下,保持生存系统的业务不间断地运行。其次两者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备份是一个将线上的数据转移成离线数据的过程。备份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付数据安全的问题,例如数据的丢失,或系统数据中的逻辑错误等等。容灾的建设目的则不是为了保护数据,而是为了业务的连续性和在线性。也就是说,当生产系统出现了任何的故障,容灾系统都可以快速接管业务,使得生产业务不停顿,最大程度地减小损失。
数据容灾技术,又称为异地数据复制技术,按照其实现的技术方式来说,主要可以分为同步传输方式和异步传输方式(各厂商 在技术用语上可能有所不同),另外,也有如“半同步”这样的方式。国内这个领域做的比较好的推荐中科同向。
就是将数据进行异地备份,遇到重大灾难时一份数据被毁,异地的备份数据可以恢复使用。比如911中世贸大厦中的公司数据如有容灾备份,对恢复公司的数据就容易了,没有的话,后果可以想象。

5,容灾的等级

容灾备份分为7个等级:0级:无异地备份0等级容灾方案数据仅在本地进行备份,没有在异地备份数据,未制定灾难恢复计划。这种方式是成本最低的灾难恢复解决方案,但不具备真正灾难恢复能力。1级:实现异地备份第1级容灾方案是将关键数据备份到本地磁带介质上,然后送往异地保存,但异地没有可用的备份中心、备份数据处理系统和备份网络通信系统,未制定灾难恢复计划。灾难发生后,使用新的主机,利用异地数据备份介质(磁带)将数据恢复起来。2级:热备份站点备份第2级容灾方案是将关键数据进行备份并存放到异地,制定有相应灾难恢复计划,具有热备份能力的站点灾难恢复。一旦发生灾难,利用热备份主机系统将数据恢复。它与第1级容灾方案的区别在于异地有一个热备份站点,该站点有主机系统,平时利用异地的备份管理软件将运送到异地的数据备份介质(磁带)上的数据备份到主机系统。当灾难发生时可以快速接管应用,恢复生产。3级:在线数据恢复第3级容灾方案是通过网络将关键数据进行备份并存放至异地,制定有相应灾难恢复计划,有备份中心,并配备部分数据处理系统及网络通信系统。该等级方案特点是用电子数据传输取代交通工具传输备份数据,从而提高了灾难恢复的速度。利用异地的备份管理软件将通过网络传送到异地的数据备份到主机系统。一旦灾难发生,需要的关键数据通过网络可迅速恢复,通过网络切换,关键应用恢复时间可降低到一天或小时级。这一等级方案由于备份站点要保持持续运行,对网络的要求较高,因此成本相应有所增加。4级:定时数据备份第4级容灾方案是在第3级容灾方案的基础上,利用备份管理软件自动通过通信网络将部分关键数据定时备份至异地,并制定相应的灾难恢复计划。一旦灾难发生,利用备份中心已有资源及异地备份数据恢复关键业务系统运行。5级:实时数据备份第5级容灾方案在前面几个级别的基础上使用了硬件的镜像技术和软件的数据复制技术,也就是说,可以实现在应用站点与备份站点的数据都被更新。数据在两个站点之间相互镜像,由远程异步提交来同步,因为关键应用使用了双重在线存储,所以在灾难发生时,仅仅很小部分的数据被丢失,恢复的时间被降低到了分钟级或秒级。由于对存储系统和数据复制软件的要求较高,所需成本也大大增加。6级:零数据丢失第6级容灾方案是灾难恢复中最昂贵的方式,也是速度最快的恢复方式,它是灾难恢复的最高级别,利用专用的存储网络将关键数据同步镜像至备份中心,数据不仅在本地进行确认,而且需要在异地(备份)进行确认。因为,数据是镜像地写到两个站点,所以灾难发生时异地容灾系统保留了全部的数据,实现零数据丢失。
容灾备份是通过在异地建立和维护一个备份存储系统,利用地理上的分离来保证系统和数据对灾难性事件的抵御能力。根据容灾系统对灾难的抵抗程度,可分为数据容灾和应用容灾。数据容灾是指建立一个异地的数据系统,该系统是对本地系统关键应用数据实时复制。当出现灾难时,可由异地系统迅速接替本地系统而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应用容灾比数据容灾层次更高,即在异地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本地数据系统相当的备份应用系统(可以同本地应用系统互为备份,也可与本地应用系统共同工作)。在灾难出现后,远程应用系统迅速接管或承担本地应用系统的业务运行。设计一个容灾备份系统,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备份/恢复数据量大小、应用数据中心和备援数据中心之间的距离和数据传输方式、灾难发生时所要求的恢复速度、备援中心的管理及投入资金等。根据这些因素和不同的应用场合,通常可将容灾备份分为四个等级。 在相隔较远的地方分别建立两个数据中心,它们都处于工作状态,并进行相互数据备份。当某个数据中心发生灾难时,另一个数据中心接替其工作任务。这种级别的备份根据实际要求和投入资金的多少,又可分为两种:1、两个数据中心之间只限于关键数据的相互备份;2、两个数据中心之间互为镜像,即零数据丢失等。零数据丢失是目前要求最高的一种容灾备份方式,它要求不管什么灾难发生,系统都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所以,它需要配置复杂的管理软件和专用的硬件设备,需要投资相对而言是最大的,但恢复速度也是最快的。

6,容灾的分类

从其对系统的保护程度来分,可以将容灾系统分为:数据级容灾是指通过建立异地容灾中心,做数据的远程备份,在灾难发生之后要确保原有的数据不会丢失或者遭到破坏,但在数据级容灾这个级别,发生灾难时应用是会中断的。在数据级容灾方式下,所建立的异地容灾中心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成一个远程的数据备份中心。数据级容灾的恢复时间比较长,但是相比其他容灾级别来讲它的费用比较低,而且构建实施也相对简单。应用级容灾是在数据级容灾的基础之上,在备份站点同样构建一套相同的应用系统,通过同步或异步复制技术,这样可以保证关键应用在允许的时间范围内恢复运行,尽可能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让用户基本感受不到灾难的发生,这样就使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是完整的、可靠的和安全的。应用级容灾生产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是采用异类的广域网传输方式;同时应用级容灾系统需要通过更多的软件来实现,可以使多种应用在灾难发生时可以进行快速切换,确保业务的连续性。业务级容灾是全业务的灾备,除了必要的IT相关技术,还要求具备全部的基础设施。其大部分内容是非IT系统(如电话、办公地点等),当大灾难发生后,原有的办公场所都会受到破坏,除了数据和应用的恢复,更需要一个备份的工作场所能够正常的开展业务。 所谓数据容灾,就是指建立一个异地的数据系统,该系统是本地关键应用数据的一个可用复制。在本地数据及整个应用系统出现灾难时,系统至少在异地保存有一份可用的关键业务的数据。该数据可以是与本地生产数据的完全实时复制,也可以比本地数据略微落后,但一定是可用的。采用的主要技术是数据备份和数据复制技术。数据容灾技术,又称为异地数据复制技术,按照其实现的技术方式来说,主要可以分为同步传输方式和异步传输方式(各厂商在技术用语上可能有所不同),另外,也有如“半同步”这样的方式。半同步传输方式基本与同步传输方式相同,只是在Read占I/O比重比较大时,相对同步传输方式,可以略微提高I/O的速度。而根据容灾的距离,数据容灾又可以分成远程数据容灾和近程数据容灾方式。下面,我们将主要按同步传输方式和异步异步传输方式对数据容灾展开讨论,其中也会涉及到远程容灾和近程容灾的概念,并作相应的分析。 所谓应用容灾,是在数据容灾的基础上,在异地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本地生产系统相当的备份应用系统(可以是互为备份)。建立这样一个系统是相对比较复杂的,不仅需要一份可用的数据复制,还要有包括网络、主机、应用、甚至IP等资源,以及各资源之间的良好协调。主要的技术包括负载均衡、集群技术。数据容灾是应用容灾的基础,应用容灾是数据容灾的目标。在选择容灾系统的构造时,还要建立多层次的广域网络故障切换机制。本地的高可用系统指在多个服务器运行一个或多种应用的情况下,应确保任意服务器出现任何故障时,其运行的应用不能中断,应用程序和系统应能迅速切换到其它服务器上运行,即本地系统集群和热备份。在远程的容灾系统中,要实现完整的应用容灾,既要包含本地系统的安全机制、远程的数据复制机制,还应具有广域网范围的远程故障切换能力和故障诊断能力。也就是说,一旦故障发生,系统要有强大的故障诊断和切换策略制订机制,确保快速的反应和迅速的业务接管。实际上,广域网范围的高可用能力与本地系统的高可用能力应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多级的故障切换和恢复机制,确保系统在各个范围的可靠和安全。集群系统是在冗余的通常可用性系统基础之上,运行高可靠性软件而构成。高可靠性软件用于自动检测系统的运行状态,在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自动地把设定的服务转到另一台服务器上。当运行服务器提供的服务不可用时,备份服务器自动接替运行服务器的工作而不用重新启动系统,而当运行服务器恢复正常后,按照使用者的设定以自动或手动方式将服务切换到运行服务上运行。备份服务器除了在运行服务器出现故障时接替其服务,还可以执行其他应用程序。因此,一台性能配备充分的主机可同时作为某一服务的运行服务器和另一服务的备份服务器使用,即两台服务器互为备份。一台主机可以运行多个服务,也可作为多个服务的备份服务器。数据容灾系统,对于IT而言,就是为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的一个能应付各种灾难的环境。当计算机系统在遭受如火灾、水灾、地震、战争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难以及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掉电、网络/通信失败、硬件/软件错误和人为操作错误等人为灾难时,容灾系统将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性(数据容灾),甚至,一个更加完善的容灾系统,还能提供不间断的应用服务(应用容灾)。可以说,容灾系统是数据存储备份的最高层次。
同城备份,是指将生产中心的数据备份在本地的容灾备份机房中,它的特点是速度相对较快。由于是在本地,因此建议同时做接管。但是它的缺点是一旦发生大灾大难,将无法保证本地容灾备份机房中的数据和系统仍可用。异地备份,通过互联网tcp/ip协议,将生产中心的数据备份到异地。

文章TAG:容灾  数据  数据库  库容  容灾  
下一篇